<p class="ql-block">1980年3月,新华社召集甘肃分社记者胡国华,宁夏分社记者傅上伦,陕西分社记者戴国强以及总社记者冯东书,向他们布置去陕、甘、宁农村进行采访的任务。这四位记者在从北京出发前,新华社社长穆青一再交待他们,一定要说真话,写实情。一定要让自己的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p> <p class="ql-block">四位记者在1980年3月至9月半年时间内,走访了西北三省区的39个县的上百个公社,采访了上千名干部群众,写出了数十篇内参。这些资料,大部分是作为新华社内参直接送到最高领导人手里,供他们决策参考,对推动农村改革起到了直接作用。</p><p class="ql-block"> 任务完成后,他们觉着这些资料未能公开面世,有点遗憾,于是,把上报过的和没有上报过的资料,重新整理修订,形成一部完整书稿。这部书稿,早在1980年就已经形成,可是却被尘封了十八年,最终在1998年,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时,才得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部书稿,要放置十八年之久?说起其中的缘由,现在的人一定很难理解。</p> <p class="ql-block">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左”路线横行,对于现实中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不允许揭露,作为新闻记者也不能报道,否则,会被扣上“给社会主义抹黑”的大帽子,遭到无情打击。有一个例子很有代表性。那时,担任新华社广东分社主任的杜导正,因为如实报道了广东在大跃进后出现的粮荒、浮肿和逃荒等现象,向北京写了报告,因此遭到七斗八斗的折磨,最后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并被调离新华社。</p><p class="ql-block"> 当新华社四位记者采访黄土高原时,时间已经到了1980年,这时,虽然文革已经结束,四人帮被粉碎了,但是,社会上,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中,许多人的思想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放,仍旧被“极左”思潮牢固地钳制着,许多真话还是不允许说出来。</p><p class="ql-block"> 当时,四位记者把书稿印了二十多份,除送给有关部门外,他们每个人保存了一份。他们把书稿也送给十家出版社看过,不过,没有一家出版社有胆量出版,都认为,内容太敏感,出版了怕影响不好。于是,这部书稿就被尘封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实事求是地说,即使放到今天,书稿中有些内容,估计很多人还是难以接受,不过这些内容在那个年代都是真实存在的。现在,笔者把这些内容发布出来,绝不是要诋毁新社会,更不是要有意给党抹黑,只是为了:第一,反驳某些人无视历史事实,极力粉饰六七十年代的言论;第二,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过去,记住那段苦难的历史;第三,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永远不要走回头路。</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这部书中部分典型案例摘录。</p><p class="ql-block"> 第一例,黄土高原五个地区农村生活的总体情况。</p><p class="ql-block"> 1980年3月到9月,四位记者采访的主要是陕甘宁三个省区的五个地区,它们是陕西省的延安、榆林,宁夏自治区的固原,甘肃省的平凉和定西。</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标准,每个农民年收入在75美元以下的为贫困,50美元以下的为赤贫。在我国,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核算,一个农民要活下去,维持最低生活标准,他的年收入应该至少不低于50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 记者统计出的这五个地区的农村1979年人均年收入数据如下:</p><p class="ql-block">延安地区是57.2元,榆林地区是52元,平凉地区是47元,固原和定西地区都是36.8元。除陕北二个地区刚刚过了赤贫线外,其它三个地区都在赤贫线以下,人的生存都难以维持。</p><p class="ql-block"> 以上说的是平均数,还有许多人收入在平均数以下,低于平均数的延安有三分之一,榆林有四分之一,平凉有一半,固原和定西都是五分之四。</p><p class="ql-block"> 建国三十年来,国家给这五个地区拨放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扶贫专款、贷款和各项救济金,总数不下二十亿元。可是,这些地区贫困面貌依旧,相当多的生产队,比合作化之前,甚至比解放前陕甘宁边区时还要贫困。</p> <p class="ql-block">第二例,一位土改农村干部在三年困难时期的遭遇。</p><p class="ql-block"> 记者来到通渭县的陇阳公社,公社王书记是土地改革时期从积极分子中提拔的干部,他一直忠于党的事业,凡是党的号召,他都不遗余力,坚决执行。</p><p class="ql-block"> 他告诉记者,三年困难时期,他们村里一个妇女把自己的女儿吃了。她男人从新疆回来找女儿,村里人都给她打掩护,瞒了过去。村里吃人肉的不少。人饿极了,看到路边饿死的人,如果还有可吃的肉,就割下来回家煮了吃。你看公社门外蹲着晒太阳的那些人,有的就吃过人肉。</p><p class="ql-block"> 说起他自己家的遭遇,他伤感得很。</p><p class="ql-block"> 他说,那年他带领民工在二百里外引洮水利工程工地上干活,工地上有粮食吃,可是听说村里缺粮,生活困难。为了不影响士气,工地领导规定不准与村里通信联系。他本人严格遵守规定,没有和家里联系。</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村里来人说粮食紧张,许多人饿得不行了,快回家看看吧。他认为,共产党不会让饿死人的。食堂管理员对他说,你背一袋面粉回家吧。他回答说,我不能拿公家的东西。后来,有人悄悄告诉他,你家里人不行了。他这才着慌。他买了三十斤莜面,急忙赶回家。</p><p class="ql-block"> 进了家门,只见母亲和一个弟弟躺在床上,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他煮了莜面糊糊,喂给母亲和弟弟,他们活了过来。他这时才知道,他的老婆、妹妹和孩子都已经饿死了。他家一共饿死了五口人。</p> <p class="ql-block">第三例,媳妇跟人跑了,大多数男人变成光棍。</p><p class="ql-block"> 记者来到甘肃省通渭县,临时寄宿在一户农民家里。据当地干部介绍说,这户人家生活水平属于中上等。</p><p class="ql-block"> 这家一共有两床棉被,主人一家四口盖一床,记者三个人合盖一床。一直到半夜,他们都难以入睡。这时,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只见一个年轻农民进门来跪到地上,记者们急忙把他拉起,让他有话慢慢说。</p><p class="ql-block"> 原来,他的媳妇被陕西关中一个农民,用几个馍给拐走了。他拼尽力气终于找到了媳妇的下落,可是媳妇已经做了别人的老婆。他要带媳妇回去,却被当地人打了一顿。他找政府,政府也不管。听说记者来了,他想请记者帮忙找回媳妇。</p><p class="ql-block"> 记者们一听,这不是拐卖人口吗?问题严重。第二天记者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县委书记。书记听了,叹了口气,说,事情是很严重,不过这种事在本县发生的多了,已经有三千多起了,我们实在管不过来呀!</p><p class="ql-block"> 记者来到静宁县一个村子,正是地里活儿忙的时间,可是整个村子看不到一个人。后来才在一个场院上看到三十多个男人,他们或站或坐,围在一堵土墙边聊天。记者问,怎么不去干活儿呢?他们回答,没有活儿可干。</p><p class="ql-block"> 一个自称村干部的人说,活儿倒是有,就是没有心思干。全村三十多个男人,现在基本到齐了,多数人以前有老婆,可是现在老婆都跑了。还剩下两个没跑,一个是瞎子,一个是瘸子,跑不远。“这里太穷了,留不住婆娘,剩下我们这些人没人要,只能靠国家救济,过一天算一天吧!”</p> <p class="ql-block">第四例,李有源的老家盛行盗墓。</p><p class="ql-block"> 歌颂伟大领袖的歌曲《东方红》,是由陕北民歌歌手李有源创作出来的。李有源的家在陕北佳县张庄,张庄离县城大约十余里。</p><p class="ql-block"> 记者们从县城徒步走到张庄。据说,李有源是1955年去世的,在他去世前,群众生活还可以,他去世后就不行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大队在1972年前,情况非常糟。有一段时间,靠集体种地实在活不下去了,有人开始盗墓。张庄离县城近,知道县上哪家死了人。人家白天埋葬,到了晚上他们就把坟墓挖开,把棺木取出来。他们用棺木做成风箱、炕桌、小柜、凳子,拿到榆林城里去卖,能得一点小钱,买点粮食。</p><p class="ql-block"> 干这种事得有胆量,开始只有男人们结伙干,后来女人也干,再后来是一家人单独干。</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行为当然会引起墓主人抗议和告状。可这些人是因为穷,没法子才干的,又不是盗窃什么金银财宝,再说法不责众,县里也拿他们没办法。</p><p class="ql-block"> 在1980年记者去张庄时,村里情况已有好转。县里觉得这么一个唱出《东方红》的地方,弄得不像样子,确实不好看,下了一些功夫,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出外讨饭和盗墓的现象没有了。不过,还是没有恢复到1955年合作化以前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第五例,胡耀邦亲临宁夏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1980年8月初,新华社记者胡国华、戴国强和傅上伦在宁夏固原采访时,正好遇到县上召开各公社党委书记会,会议议程已经结束,可是却散不了会。那些公社书记们要求县领导对是否允许包产到户表态,不表态他们不走。</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间,正是小麦黄了急待收割的关键时刻,可是,农民们拒绝下地收割,他们提出要包产到户,不答应要求就不收割。有的农民声称,干了也是白干,不如干脆不干。</p><p class="ql-block"> 县委领导内心早已同意,口头答应他们的要求,不过,因为地区和自治区领导的坚决反对,事情就这么相持不下。</p><p class="ql-block"> 记者了解到,8月9号,固原县什字公社有十几个生产队的社员“罢工”了,成熟了的麦子也不去割。</p><p class="ql-block"> 以前,山区的农民是最老实的,上级说什么话都听。现在,六盘山区的农民为争取包产到户“罢工”了,可见,他们已经忍无可忍了。有社员说:“我宁要资本主义的苗,也不要社会主义的草。先把肚子吃饱再说。”</p><p class="ql-block"> 记者看出这是一个十分急迫的问题,于是打电话向总社报告。总社接电话的是国内部主任杜导正。他说,这事情太重要了,你们也别写稿子了,那样太慢,现在就口头把情况说清楚。我叫杨克现记录下来,向上边反映。</p><p class="ql-block"> 三个记者一起凑句子,用了短短五百多个字,把事情说清楚了。杨克现说,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我马上编清样发稿子,详细情况你们随后写好再报。</p><p class="ql-block">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看到这份内参,第二天就乘坐直升飞机专程来到固原县张易公社。他一下飞机,手里举着记者们写的那篇内参稿说:“是几位新华社记者把我调来的,我到你们这个贫困的尖端地区来看看!”</p><p class="ql-block"> 胡耀邦同志在固原深入基层调查,同领导、农民座谈,深入浅出地向领导阐述家庭联产承包必要性的道理,当场就明确表态肯定了张易公社“包产到户”的作法。因为他的坚定支持,“包产到户”在宁夏迅速推广开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