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南疆甘肃金秋之旅(二)😊

漂泊狼

<p class="ql-block"><b>D13、库尔勒</b></p><p class="ql-block"><b>打卡:塔塔秘境-罗布湖</b></p> <p class="ql-block"><b>塔塔秘境-罗布湖</b></p><p class="ql-block">位于‌新疆‌尉犁县,在这里塔克拉玛干沙漠金色的沙丘和色彩斑斓的胡杨林倒映在罗布湖如镜的湖面上,如同打翻的调色板,将金色的秋天装扮得五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走进‌塔塔秘境罗布湖,沙漠、‌胡杨、湖泊交相辉映,将这遍湖泊丘林妆扮得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秋季的胡杨林色彩斑斓,如诗如画,似天地间的杰作,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仿佛是金色的织锦,铺展在大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无尽的黄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是自然界最独特的画板,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释放着独特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塔塔秘境,一个远离尘嚣,被时光遗忘,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这里的秋色宁静而深邃,是遗世独立的美。</p> <p class="ql-block">视频:塔塔秘境-罗布湖</p> <p class="ql-block">晚餐库尔勒馕坑烤全鱼推荐一下。</p> <p class="ql-block"><b>D14、库尔勒→托克逊县→吐鲁番</b></p><p class="ql-block"><b>打卡:铁门关、艾丁湖</b></p> <p class="ql-block"><b>西域第一雄关——铁门关</b></p> <p class="ql-block">铁门关位于库尔勒市东北崇山峻岭中的孔雀河岸上,是从焉耆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一道天险,是丝绸之路中道出焉耆去龟兹(今库车)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铁门关所在峡谷叫铁关谷,也称遮留谷,系孔雀河河道切割而成,长约15公里,一线中通、曲折幽深,岸壁如刀劈斧凿,极为险固,故称“铁门关”,是丝绸之路三十六关之一,被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号称“天下最后一关”。</p><p class="ql-block">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到此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题铁门关楼》,诗中写道:“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这首诗生动描绘出铁门关的险峻,充满了自然之美,也使得铁门关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将军楼,东汉时期,班超领军途经铁门关,曾经在关前的孔雀河畔饮马,班超降服了争霸西域的匈奴势力,稳定了东汉王朝的西北边疆,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后人为纪念班超大将军,在铁门关前修建了楼宇以示缅怀。</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将军楼是镇守铁门关的将军议事和临时居住的场所。现将军楼系1994年在昔日将军楼遗址上复建的一座二层仿古建筑,登临其上,可俯瞰孔雀河的深涧,遥望铁门关巍巍关楼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铁门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关旁绝壁上有“襟山带河”四个隶书大字,山坡上有古代屯兵遗址遗存。</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铁门关,流水潺潺、林木葱郁,丝路古道迤逦而去、孔雀河水奔腾不息,亭台楼阁散落其间、美丽传说凄婉动人,以多元雄奇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库尔勒一处旅游观光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离开铁门关,行走在壮美的天山天路上,戈壁荒野,水墨丹青,风景这边独好。下一站,艾丁湖。</p> <p class="ql-block"><b>艾丁湖</b></p><p class="ql-block">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是吐鲁番盆地的最低处,也是中国陆地的最低点。湖面比海平面低-154.31米,湖底最低处达-161米。吐鲁番盆地为中国天山东段南侧封闭性山间盆地,艾丁湖为吐鲁番盆地地表径流的归宿点。</p> <p class="ql-block">艾丁湖不同于其它湖泊的地方,是湖面上满目的盐壳。现在,它的外圈是湖积平原,地表是坚硬的盐地,中间一圈是盐沼泽,下面是淤泥,除了冬天,人很难走进去。湖心全是晶莹洁白的晶盐。据考证,早在2万年以前,艾丁湖曾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淡水湖泊,湖水中含有大量的氯、钠、钾等离子,矿物有石盐、芒硝、无水芒硝,以及石膏、钙芒硝和多种钾、镁盐类、盐和芒硝的储量约3亿吨以上,是中国矿化度最大的湖泊。</p> <p class="ql-block">它是一个天然的盐生植物园。低矮的盐穗木、脆硬的花花柴、尖利的骆驼刺和黑刺、梭梭等植物,被盐碱的土壤滋养着,给这个几乎干枯的湖泊带来了勃勃生机,形成了特有的一道植物景观。</p><p class="ql-block">同时,它还是一个动物乐园。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北山羊、藏野驴及二级保护动物草原斑猫、棕熊、鹅喉羚、盘羊、岩羊、马鹿、猞猁等,在这里频繁出没。偶尔,也可见到珍稀濒危的野骆驼,来这里寻水觅食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曾经,这里也是鸟类的天堂,白鹳、黑鹳、大天鹅、小天鹅、苍鹰、鸢、红隼等珍稀鸟类和成群结队的雁、鸭、雀等,或栖息在灌木丛,或游弋于水面,或翱翔于湖际蓝天。只是现在,这些盛景见不到了,但不时掠过的成群小飞虫和偶尔在脚下窜过的野兔、小鼠,仍然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p> <p class="ql-block">不要以为艾丁湖,仅仅只代表一个湖泊,它还藏着人类文明的遗迹。它的南北侧,一处是塔什烽燧,另一处是乌盘土拉烽燧。别看它们貌不出众,远古时期,先民们曾在这里征战防御留下的遗迹,却让它们成为中国海拔最低的烽燧,更让艾丁湖有了文化厚度。</p> <p class="ql-block">视频:穿越天山天路。</p> <p class="ql-block"><b>D15、吐鲁番→鄯善县</b></p><p class="ql-block"><b>打卡:火焰山、柏牧克里克千佛洞、吐峪沟、库木塔格沙漠</b></p> <p class="ql-block">从吐鲁番到鄯善,走进火焰山,看看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遗迹,逛逛西域千年古村吐峪沟麻扎村,在驼背上感受火焰山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b>吐鲁番火焰山</b></p><p class="ql-block">‌火焰山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是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呈东西走向。‌火焰山以其炽热的气候而闻名,夏季温度最高可达47.8℃,山体阳面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火焰山的形成与红色砂岩有关,这些岩石在阳光照射下会变得非常热,形成独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火焰山不仅是一个自然奇观,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火焰山风景区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西游文化长廊、火焰山地理文化厅等,吸引了大量游客。2004年,火焰山风景区被评定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此外,火焰山也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必经之地,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典故也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b>参观柏孜克里克千佛洞</b></p><p class="ql-block">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45千米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河谷西岸的悬崖上。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壁画内容包括佛、菩萨、天王等尊像画,此外尚有说法图、经变画、供养人像、山水花鸟画和装饰图案等。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23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高昌回鹘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这里曾经是高昌王的王家寺院。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p> <p class="ql-block">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建于南北朝后期的麴氏高昌时期(约501—640年),唐西州时期,在历经了麴氏高昌王国的发展之后,柏孜克里克名叫“宁戎寺”。唐贞元二年至六年(786—790年)间,唐北庭大都护兼伊庭节度使杨袭古曾在宁戎寺大规模重修寺院。</p><p class="ql-block">高昌回鹘时期(9—12世纪)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成为了回鹘王族的专用寺院,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13世纪末高昌回鹘王室被迫东迁甘肃永昌后,柏孜克里克石窟便成为了民间寺院,直到14世纪后期,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盆地,这里依然有星星香火。</p><p class="ql-block">明朝15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伊斯兰教的东传,高昌的统治者改信伊斯兰教,民众的信仰也随即改变,反对偶像崇拜的信徒对高昌原有的佛教石窟与寺庙进行毁坏,柏孜克里克石窟遭遇天灾人祸后成为了“无人区”。</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间,伯孜克里克千佛洞90%的壁画被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式、长方形纵券顶式、方形穹庐顶中堂带回廊式三种类型,其余大抵是由此派生演变出来的。大型洞窟主要开凿修建于麴氏高昌和高昌回鹘的强盛时期,窟形的大小除与施主的身份、财力等因素有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时代的烙印。</p><p class="ql-block">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建筑工艺主要有:在崖壁内凿出、在崖壁内凿出后加用土坯券砌、完全使用土坯在崖前三种形式。早期洞窟都是在崖壁内凿出的,后来只用于小型洞窟,这是由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开凿出来的大型洞窟容易坍塌,产生了使用土坯砌加固的工艺,有的整窟券砌,也有利用生土壁仅在顶部加用土坯券砌等形式的局部券砌。完全使用土坯在崖前券砌最早出现于唐西州时期或稍晚,流行于高昌回鹘时期。遗址中出土斗拱等许多木结构建筑物构件,碳-14测定结果距今约1500年,表明中原地区的木结构建筑工艺与当地传统的土建工艺在这里长期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洞窟前面原有木结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仅开放部分洞窟供游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16窟</p><p class="ql-block">时代:11世纪</p><p class="ql-block">形制:长方形纵券顶式</p><p class="ql-block">内容:洞窟中部为长方形佛坛,正壁曾有卧佛塑像,现已损毁,仅剩台座,台座南部绘有众生奏乐壁画,表现内容为释迦摩尼在涅槃后,印度拘尸那迦城国王请乐师为释迦牟尼送行的场景。两侧壁与窟顶绘有经变画,经变画旁边有婆罗米文榜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人阿尔伯特·冯·勒柯克盗割了前壁回鹘贵族供养人像和券顶部分经变画,现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7窟</p><p class="ql-block">时代:11世纪</p><p class="ql-block">形制:长方形似券顶式</p><p class="ql-block">内容:正壁与两侧壁原有七身塑像,现已损毁,塑像之间的壁面上绘制观音春属,窟顶绘26铺经变画,其中较大的两铺是“观无量寿经变”和“法华经变”、其余大部分为“大乘庄严宝王经变”,并有大量的汉文榜题,前壁右侧绘有回鹘男供养人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人阿尔伯特·鸿<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勒柯克将券顶经变画的部分汉文榜题盗割而走,现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而日本以大谷光瑞为首的所谓探险队盗割走的榜题不知所踪。</p> <p class="ql-block">20窟</p><p class="ql-block">时代:10世纪</p><p class="ql-block">形制:中堂回廊式</p><p class="ql-block">内容;回鹘人来到吐鲁番后,除了利用前代所修洞窟外,还采用新的建筑方式,即全部使用土坯在崖前券砌洞窟。该窟平面呈长方形、中间是弯隆顶式中堂,两侧和后面有通道连接成回廊。中堂壁画以大悲观音中心、左右壁配毗沙门天,门两侧内壁绘有高昌回鹘贵族供养像。回廊两侧壁绘有15铺宣扬释迦牟尼前生无数世如何诚心供养前世佛,终于自身成佛的“本行经变”。1905年,德国人阿乐伯特·冯·勒柯克将整窟壁画盗割运往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流入苏联、现藏于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为代表的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龟兹石窟和以敦煌石窟、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石窟,与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齐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四支代表之一。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p><p class="ql-block">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古代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中心,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征,使它在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回鹘高昌时期创造的佛教文化,是研究回鹘佛教艺术的产生、形成、特点深远影响以及与现代新疆艺术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边上,有骑骆驼走走吐鲁番火焰山的体验项目,我们乘着兴致,体验驼铃声声沙漠之旅,在驼背上感受火焰山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视频:走过火焰山。</p> <p class="ql-block"><b>走进西域千年古村-吐峪沟麻扎村</b></p> <p class="ql-block">“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麻扎村全称“麻扎阿勒迪村(Mazar Aldi)”,本意为“圣墓前的村庄”,因该村坐落在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的前方而得名,村中人多为圣地守墓人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麻扎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火焰山南麓吐峪沟南沟口,村域面积12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麻扎村属于火焰山以南气候区,是一座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佛教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历史文化古村,已有2600多年历史,是反映新疆东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态的典型代表,展现出“古村、古民居、古巷、古树”的维吾尔族传统风貌。麻扎村北部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吐峪沟石窟,西部为霍加木麻扎,村中保存了大量生土建造的传统民居,是新疆生土建筑的典范,被誉为“中国第一土庄”。</p><p class="ql-block">2012年12月17日,麻扎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麻扎村是以清真寺为中心,环绕若干居住组团而构成的典型维吾尔村落。该村最突出的特点是由村中心清真寺、宗教会所与七圣人墓所形成的宗教景观空间轴,统摄全村格局。麻扎墓葬于村落西北处高地,高出村落中心50余米,可俯瞰全村,是全村的一个标志性区域。</p> <p class="ql-block">大清真寺</p><p class="ql-block">麻扎村大清真寺修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占地2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做礼拜,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与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方法相结合的古清真寺,有别于中国内地传统的清真寺建筑方法。大清真寺由唤经塔、棒课楼、礼拜殿、讲经堂、阿訇居室、净身房及其它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p> <p class="ql-block">麻扎村四面环山,逐绿洲而建,苏贝希河穿村而过,串联六个聚落组团。村落耕地近水分布,民居与耕地相依,临水而居。民居建在坡间台地上,随地形起伏三五成组,高低错落,融于环境,选址暗合适应坡谷地形和向阳背风的沙漠戈壁地形气候的合理结果。</p> <p class="ql-block">麻扎村的整体布局和建筑形制无任何规律可循,古民居都分散在谷口处,近70户人家错落有致、相互排序地沿山势河势居住在一起,村里的巷道四通八达,所有民居都是家家相连、户户相通,每户居民又自成单元,远远望去整个建筑浑然一体,特点鲜明。</p> <p class="ql-block">霍加木麻扎,全称为“艾斯哈布·凯海夫麻扎”,俗称“圣人墓”,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传说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其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带5名弟子最早来中国传教,历尽艰辛,终于东行来到吐峪沟。在携犬的当地牧羊人的帮助下,叶木乃哈等六人便长住此地继续传教,伊斯兰教开始在吐峪沟盛行。叶木乃哈等六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牧羊人)去世后,被埋在山洞里,即吐峪沟麻扎。</p> <p class="ql-block">麻扎村内建筑多以土木结构的二层黄粘土及生土建筑为主,上层为平房,下层为掏山挖地而成的窑洞。窑洞还能抵御夏季的酷暑。麻扎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并采用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p> <p class="ql-block"><b>库木塔格沙漠</b></p><p class="ql-block">库木塔格沙漠位于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东缘,鄯善县城南,面积2500平方千米,东西长62千米,南北宽40千米。</p> <p class="ql-block"><b>D16、鄯善县→大海道</b></p><p class="ql-block"><b>大海道</b></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鄯善县出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路上都是软沙戈壁河道,还有红柳沙漠,一路穿行到达大海道的南大门,第一个景点是红柳滩,从红柳滩一路行驶便可进入到大海道核心区,第二天从了墩到哈密市。</span></p> <p class="ql-block">大海道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七角井镇,1300多年前,唐僧“玄奘”路过这里,是古代敦煌-哈密-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它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而今大海道因其酷似火星的雅丹地貌而吸引着无数探险者一睹“火星”风采,这条隐秘的丝绸之路古道从飞沙走石中缓缓浮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穿越大海道无人区,大漠荒野之间,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构成一幅幅灵动的画卷,享受荒凉美景,视角盛宴。</p> <p class="ql-block">哈密大海道拥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壮的雅丹,堪称世界级的地理奇观,也是新疆唯一一个可以去、适合去的无人区。</p> <p class="ql-block">风之城堡 </p><p class="ql-block">“风之城堡”高达数十米,侧壁陡立,呈现出雅丹大规模凹进凸出的立体感,衍生出风蚀墙、风蚀垄岗、风蚀柱交织的环形雅丹景观广场,集中分布的雅丹群呈三面环绕,幽静闲逸、奇妙无穷,适合避风和遮阳。此处景观处于雅丹地貌形态发育的中期,属岩石地貌景观。景区盛行西北风,全年约200天都在刮不同大小的风,受劲风和水流交替侵蚀作用,形成具有“顶平、身陡、水平纹理明显”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茫茫戈壁大海道,历经了上万年的风蚀,从而形成了大片的雅丹地貌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搭建了另一个世界,千姿百态,变幻万千,与周围广袤荒凉的戈壁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神秘的苍凉之美。</p> <p class="ql-block">星际战舰</p><p class="ql-block">“星际战舰”屹立于景区大海道片区古河道处,在众多雅丹群落中尤为独特,是一处长约200米,高约50米酷似“太空巨舰”的城堡状雅丹地貌,此处景观处于雅丹地貌形态发育的中期。星际战舰两端狭长,中部厚重,敦实感和科技感并存,仿佛置身于科幻世界之中。站在高处远眺,可观赏到星际战舰酷似在茫茫戈壁的瀚海中畅游。</p> <p class="ql-block">外星人 </p><p class="ql-block">“外星人”整体景观高3米,长1米,是两块巨石由细小基岩连接在一起,酷似科幻电影中眼睛深邃、脑袋圆大、嘴巴窄长的类人生物。此处景观处于雅丹地貌形态发育的晚期,垂直屹立目视西北方向,景观点处于45°斜坡之上,远远望去,摇摇欲坠,动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星火基地,夜幕降临,星空无比璀璨,同时也很寒冷。</p> <p class="ql-block">星火基地胶囊酒店的房间就跟房车一样,温馨又温暖。👍</p> <p class="ql-block"><b>D17、大海道→哈密</b></p><p class="ql-block"><b>大海道</b></p> <p class="ql-block">穿越茫茫戈壁大海道无人区,我们四车两天一晚,宿胶囊酒店星火基地,在戈壁腹地看日出日落,沙漠折皱,星月同晖…,体验不一样的旅途风光。</p> <p class="ql-block">清晨,寒风中等待日出……,戈壁日出映雅丹。</p> <p class="ql-block">在那遥远、广阔、神秘的大海道,有无数广袤无垠的沙漠戈壁荒野,它以其独有的苍凉与壮美,吸引着无数旅人与摄影人的目光。在这里,人与沙漠的融合,仿佛是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讲述着关于勇气、自由与坚韧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开心的友友们,用照片记录着我们的勇敢与自由。</p> <p class="ql-block">通天洞,陡崖高约23米,出露宽度120米,陡崖中间呈凹陷状,凹陷深度约8米,形成天然山洞。洞壁两侧岩石呈褐红色,层状明显,构成清晰的水平里层,凹陷处中心位置长期受旋风风蚀,形成了直径约为0.5米、高0.3米的圆柱状台体,站在台体上仰望天空,可观测到雅丹与天空相融合的奇景。此处景观处于雅丹地貌形态发育的中期,四周散落的小雅丹堆上可发现多种化石类型。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团队曾在此处发现了大海道景区首枚恐龙脚印化石。</p> <p class="ql-block">艾斯开霞尔 (古城堡+古遗址)</p><p class="ql-block">“艾斯开霞尔古堡”在维吾尔语中意为“破旧的城”,此处景观处于雅丹地貌形态发育的中期,是敦煌至吐鲁番500公里大海道古丝绸之路口唯一能够证明有人类活动的遗址。古堡南侧因风蚀已变成了峭整,东、北两侧为雅丹石林,西训风蚀严重呈喇叭口状。</p> <p class="ql-block">“艾斯开尔古墓遗址”位于古城堡东北约200米的沙梁上,墓葬分布疏密不一,排列无规律。1999年,抢救性挖掘清理墓葬32座,出土三具干尸及文物130余件,经碳14测定、约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3200年。</p> <p class="ql-block">艾斯克霞尔遗址,位于哈密市五堡镇南约26千米的雅丹地貌中。为土坯建筑房屋遗址。遗址东西长约50米,宽近4米,分上下两层,现有残存房屋3间,木盖顶,有通道相连。房屋南墙开有“小窗”,可能是瞭望孔。遗址周围地表散布有大量的陶器残片和石器、土坯,有部分彩陶。遗物与五堡、焉布拉克墓地出土物相似。其年代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该区域发现了罕见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世界上首枚三维翼龙金,证实了这里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和埋藏最密集的翼龙化石地。</p> <p class="ql-block">方塔 </p><p class="ql-block">“方塔”外形以四面两层高的塔身和尖顶构成,立于雅丹丛顶部,似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形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此处景观处于雅丹地貌形态发育的中期,受风蚀作用经过上万年形成,属岩石地貌景观。在干旱、少雨、高温等极端气候影响下,基岩受水流的侵蚀作用,经过强风和细沙不断研磨,呈现出典型的“风蚀塔”状雅丹体。</p> <p class="ql-block">双头马</p><p class="ql-block">“双头环”形似一匹具有两个马首且朝向相反的骏马,马首北望,栩栩如生,此处景观处于雅丹地貌形态发育的中期,其形成过程是由于河流湖泊相地层后期被抬升,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经过流水和风力作用形成,再由初期雅丹向中后期雅丹地貌逐渐演变。</p> <p class="ql-block">瀚海神龟,坐落于广袤的瀚海戈壁,外形酷似神龟,具有较强的美学欣赏价值。此处景观处于雅丹地貌形态发育的晚期,属岩石地貌景观,周边雅丹地貌随着时间流逝和风沙的侵蚀,正在逐渐消逝。该景观在清代已有详细记载,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哈密志》:“鳖盖梁在天生墩东,沙土生成,具形宛如龟,首尾俱全”。这里的“天生墩”就是指雅丹地貌。</p> <p class="ql-block">我和友友们进入大海道两天,用图片记录一个个旅途开心时光。</p><p class="ql-block"><b>明天,我们将告别新疆,进入甘肃。</b></p> <p class="ql-block">视频:穿越无人区大海道</p> <p class="ql-block"><b>D18、哈密→瓜州</b></p><p class="ql-block"><b>打卡:榆林窟、大地之子</b></p> <p class="ql-block">告别喀尔里克雪山脚下的哈密绿洲,沿连霍高速出星星峡,正式进入河西走廊的甘肃,古丝绸之路上以敦煌为代表的石窟艺术宝库包括,瓜州的榆林窟和张掖的马蹄寺石窟,千年佛教造像艺术瑰宝,值得仔细游览。</p> <p class="ql-block"><b>走进榆林窟,看唐、五代时期的千年壁画遗存,历经千年依然色彩艳丽,堪比莫高窟。</b></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又名万佛峡、榆林寺、上洞子,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原名安西县)城南70千米的榆林河峡谷两岸的直立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属敦煌研究院管理。</p><p class="ql-block">榆林窟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p><p class="ql-block">1961年,榆林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大约始凿于北魏时期。</p><p class="ql-block">五代宋初,曹议金家族继张议潮之后,统治瓜、沙等州百余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暂时安定,兴建石窟,彩绘壁画,以粉饰太平。所以,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较多,占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甬道上大都绘着他们的巨幅供养人肖像。</p><p class="ql-block">西夏、元时期,共兴建和重建洞窟16个。由于受密宗的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洞窟开凿于峡谷东西两崖上,现存43窟,其中东崖11窟,西崖32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洞窟形制为过洞式中心柱、过洞式覆斗顶、过洞式穹窿顶、过洞式人字坡顶四种形制,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铺,彩塑佛、道造像244身。以壁画和题记判断,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榆林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坛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种。各类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但东西两崖上层洞窟前面多有较深的甬道,且横开连通毗邻各窟的长穿道,不同于莫高窟。</p><p class="ql-block">五代、北宋时期,兴建和重修洞窟23个。其中的供养人画像,数量较多,分为三种:即曹氏归义军政权的统治者及其眷属、大小官吏的画像;与曹氏联姻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者画像,如于阗国王和王后,吐谷浑慕容归盈出行图等;特别是出现了曹氏画院的“都勾当画院使”、“知画手”、“都画匠作”、“画匠”等的画像,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五代宋初诸窟的壁画,内容风格大都承袭前代。但在一些洞窟出现了敦煌石窟少有的题材。如五代32窟西壁的《梵网经变》,五代第19窟前甬道道的《地狱变》等。第32窟北壁东侧的《维摩诘经变》中还有"围棋图"等文化娱乐场面。</p><p class="ql-block">西夏到元朝时期,供养人画像中有人物和衣冠服饰迥异的党项羌、回鹘、蒙古族贵族官吏和侍从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内壁画多为唐代至元代800年间的作品。有巨幅经变画、单幅佛像画、装饰图案和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有一定数量的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现实画面。</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雕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圆塑、浮塑等。彩塑破坏较甚,所存极少。大多属等身群像,一铺三至九身不等。</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人物画中,出现了衣冠、相貌都很特殊的西夏人和蒙古人的形象。因此,西夏和元的壁画,反映出汉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互相影响的特色,在这方面榆林窟可补莫高窟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视频:走进榆林窟</p> <p class="ql-block">去往瓜州的古丝绸之路上,遇见丝路文化绵绵不断承传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汉武雄风》 </p><p class="ql-block">《汉武雄风》是青年雕塑家张万兴以丝路文明为背景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作品。作品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当下的数字技术创建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汉武雄风》坐落在甘肃省瓜州县,地处茫茫戈璧之上,总高15米、雕塑主体充分展现了汉武帝的理想形象。</p><p class="ql-block">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开辟了丝绸之路,第一次把中国人的目光投向了世界,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开拓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汉武雄风》通过对汉武帝光辉形象的塑造,将具体的历史人物与地域文化、特定事件紧密相连,作品风格远承汉唐之雄伟气韵,质朴无华的美学追求与苍茫的戈壁气象相得益彰,并与当今时代精神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p><p class="ql-block">公元 2016 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系主任、雕塑家董书兵先生独立构想创作、自筹经费、历时1年,创作完成大型雕塑《大地之子》。作品尺寸长15米、4.3米、宽9米,采用数字技术逐块雕刻,红砂岩石材安装而成,是迄今国内外首例最大的数字雕刻石雕作品。</p><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深情安详伏俯大地,人与自然生命共生、和谐共存。作品坐落在古丝绸之路名城——瓜州, 延伸着丝路文化绵绵不断的承传。更为今天新时代意义的彰显, 筑造起一座新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疑聚着雕塑家博大宏厚的人文情怀和执著追求的艺术理想。</p> <p class="ql-block"><b>D19、瓜州→张掖</b></p><p class="ql-block"><b>打卡:张掖大佛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张掖大佛寺</b></p><p class="ql-block">张掖大佛寺是丝绸之路上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创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作为历代皇室敕建之寺院,大佛寺有三绝:一<b>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卧佛殿、二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释迦牟尼涅槃像、三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藏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誉满华夏的稀世之珍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b>,是集建筑、塑像、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起始线和天山廊道段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古代王朝文化艺术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是古代各民族在张掖境内融合发展的杰出创造。其华美庄严的建筑布局、旷远深厚的佛教艺术、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等,凝聚了张掖先民的辛劳和聪慧,折射了西部民族的创新和魅力,它所承载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和张掖民族融合的鲜活史书。</p> <p class="ql-block">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宣德敕赐“宝觉寺”,清康熙赐额“宏仁寺”,因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涅槃像,故俗称“大佛寺”。寺内有许多泥塑、壁画、文物等珍贵藏品。</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占地面积 6万多平方米,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涅槃像,还有塑像、壁画、雕刻,是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佛教艺术陈列厅 </p><p class="ql-block">原为大佛寺万圣殿旧址,后迁张掖文庙大成殿至此,现为佛教艺术精品陈列厅。整个展览分为流沙古迹、佛陀之光、丹青溢彩、法宝敷传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大佛寺遗藏和出土的碑刻、记事牌、造像、绘画、法器、密宝等佛教文物。</p> <p class="ql-block">丝路西去,佛法东来。张掖作为佛教文化的必经之地,形成了连接西域与中原的佛教圣地,为佛教的东渐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佛教经籍文物作为大佛寺文物遗藏主要特色之一,藏经之浩瀚,世所罕见。现珍藏有各类佛经和经版8122卷(本、块),其中唐咸亨元年墨书写经1卷、《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官版5301卷、手抄补藏852卷、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558卷、金银书"五大部"佛经126卷、姑苏版五大部佛经132卷、金银书藏文写经140页、墨书藏文经212页、清银粉写经5卷及明清佛经雕版795块,品类齐全,版式多样,被誉为中华佛教的艺术瑰宝,佛陀思想的智慧宝库。</p> <p class="ql-block">佛教经籍陈列厅 </p><p class="ql-block">原大佛寺藏经殿,现为佛教经籍陈列厅。整个展览分为张掖金经、经柜梵夹、御赐北藏、坊刻佛经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镇颁赐的《北藏》佛经,其中,六百卷泥金手书《大般若经》,享有“张掖金经,稀世之珍”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金书《大般若经》</p><p class="ql-block">《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汇编,它汇集了般若系16种经典,共600卷,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的含义就是“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唐代曾被奉为“镇国之典”,后世诸类大藏经也多以此经为首部,是中国佛教的基本经籍之一。</p><p class="ql-block">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现存558卷(279本),分三十函,每函五本,每本两卷,合为十卷。金经序言通篇用金泥书写,经文用银泥书写,凡“佛”、“菩萨”“世尊”、“菩萨摩柯萨”等尊谓,皆用金泥加以重描。晦涩之字注通假字以便诵读,并于每函卷首扉页置精美的金线描曼荼罗画一幅,分五折页金线描绘。画幅总宽61厘米,高28.5厘米,面积0.17平方米。画面以本尊释迦牟尼坛城为中心,周围绘以十方众佛、菩萨、诸天、罗汉、神众等尊像,人物多达108尊。经书封皮以绫锦装帧,刺绣龙纹图案,尽其华贵。</p> <p class="ql-block">土塔 </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原名弥陀千佛塔,喇嘛教式,高32.5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之上为三层须弥座,塔身四面开龛,上为十三相轮,顶置铜质宝瓶形塔刹,其造型风格堪与北京妙应寺白塔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b>D20、张掖→西宁</b></p><p class="ql-block"><b>打卡马蹄寺</b></p> <p class="ql-block">马蹄生态文化旅游区地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位于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景区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独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是集自然风光、石窟艺术、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石窟群简介</p><p class="ql-block">马蹄寺石窟群由马蹄北寺(又名普光寺)、南寺(又名胜果寺)、上、中、下观音调、千佛洞、金塔寺七大部分组成,共有石窟七十余个,塔龛一百余个。马蹄寺因其窟内岩石间有神骥足印,故得此名。</p><p class="ql-block">据史科记载,马蹄寺石窟系东晋隐士郭瑀开创,自北魏后,又经各代不断扩建,至明代为鼎盛时期。永乐元年,僧俗修置禅堂,永乐十四年,明成帝朱棣赐名“普光寺”。至清代康熙皇帝巡视河西时又赐“青莲筏”三字匾、金镶紫檀塔一座和银鞍一具,乾隆皇帝朝觐马蹄寺时御赐龙袍一件,更使马蹄寺名声远播。</p><p class="ql-block">河西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荟萃之地,马蹄寺石窟群不仅是河西地区佛教文化艺术的瑰宝,更是河西地区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进程的真实缩影,经1600多年营造,逐渐形成今日之规模,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据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与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等早期洞窟比较,属同时代建筑,窟内造像和壁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62年、1982年两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马蹄寺石窟与安西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为“河西佛教圣地三大艺术宝库”。</b></p> <p class="ql-block"><b>马蹄寺石窟群分为:千佛洞、1-4号石窟、北寺三十三天石窟和金塔寺。</b></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石窟</p><p class="ql-block">千佛洞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窟龛依山崖走势而建,划分为南、中、北三段。南段1-4窟内造像极具北朝造像风格;中段为汉传佛教石窟寺,其中6号窟石刻造像被誉为“具有雄伟健实气魄的隋代杰作”;北段是摩崖舍利塔,依山而凿,错落有致,十分美观,最为典型的“山”字形三塔合龛,开凿于西夏,是研究藏传佛教佛塔演变的珍贵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1-4号特窟属北朝早期石窟,窟内艺术造型独特,内容丰富,风格以圆雕与浮雕为主。其中:1号窟为此窟群中唯一一例大像窟,与龟兹地区的大像窟有相似之处。2号窟内壁画有五层之多,早期壁画内容有千佛、十方佛、一佛二菩萨说法图等,表层壁画为明代所绘的具有藏传佛教密教性质的变相观音、罗汉等。</p> <p class="ql-block">尊胜塔</p><p class="ql-block">尊胜塔为西夏王李元昊的纪念塔。李元昊(1003年﹣1048年),小字嵬理,后更名曩霄,庙号景宗,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自幼聪慧机敏、通晓兵法,且精通汉、藏语言文字,又懂佛学。他立国称帝后,曾使人广搜佛舍利,造龛立塔,以示供养。1036年左右,李元昊拓展领土,完全占领河西走廊后,马蹄寺成为历代西夏王子的朝拜圣地和供养处,马蹄寺石窟群遗存的众多摩崖石雕舍利塔、造像、壁画都具有浓厚的西夏佛教艺术风格。后人为纪念西夏王李元昊,在马蹄寺为其修建了一座尊胜塔,相传为李元昊王妃所建。此塔在1997年重建,高11.6米。</p> <p class="ql-block">马蹄殿,开凿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约有1600多年历史。石窟进深10米,宽10米,高3米,典型的中心柱石窟,中心柱一面开龛造像,造像均为近代所塑,窟内现供奉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佛像及其弟子和罗汉像。窟内墙壁残留有明代壁画。中心柱左前方留有一马蹄印记,相传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天马神迹,马蹄寺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藏佛殿,又称站佛殿,因窟内原有一尊八米多高的站佛,站佛腹部藏有一尊白玉度母像而得名。藏佛殿构造复杂、规模雄伟、形制罕见,其特点是内有佛殿、外为回廊,里外开龛达四十六龛之多,由前堂、拜殿、甬道组成,洞窟进深33.5米,宽27.5米,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藏佛殿旁边石窟内佛像及壁画</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天石窟,上下有七层共21个石窟,整齐排列在百米多高的悬崖上,外观像一座宝塔镶嵌在绝壁中央,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其造型独具匠心,在我国石窟构造史上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石窟距地面43米,开凿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石窟下大上小呈宝塔形,上下只有一条通道。窟内塑绿度母像和36尊普明大日如来佛。其中,绿度母是三十三天石窟中的主佛,也是马蹄寺藏传佛教寺院的本尊佛。</p> <p class="ql-block">马蹄寺最为大气磅礴的就是三十三天石窟,造型别致,石窟规模之大为全国之最,也是全国唯一一处栈道修筑于山体之内的石窟。我们手脚并用的爬行攀登上石窟,感叹古人千年呕心沥血之杰作。</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天石窟”的名称来源于佛教教义中的“三十三天”概念。‌在佛教中,“三十三天”指的是忉利天,位于须弥山的顶端,中央是善法堂天,即释帝天所在。四方四座山峰各有八天,居住着八位诸天神,共计三十二天,加上中央的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象征着各神娱乐的地方。古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仿照天上的三十三天在马蹄寺开凿了人间的三十三天石窟,寓意着佛教修行的一种境界。只有到达涅槃境界成佛,才能超脱三界之外,升入西方净土。因此,三十三天石窟不仅是一个佛教修行的圣地,也象征着修行者通过不断积德行善,最终能够达到涅槃的境界,进入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金塔寺石窟分为东西两窟,保存有北凉、北魏、西夏和元明时期的珍贵塑像200余身,壁画500平方米。最为典型的是大型“高肉雕泥塑飞天”,造型优美、形式多变、栩栩如生、别具风格,被称为“东方飞天之精华”,为全国仅有。</p><p class="ql-block"><b>因时间关系,没能前往金塔寺参观,留下遗憾。</b></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景区宣传画册</p> <p class="ql-block"><b>D21、西宁→南京</b></p> <p class="ql-block">今天和美丽的大西北再见了,你的美我们用图片带走了,期待有缘再见!</p> <p class="ql-block">一段旅途,一段回忆,自然和人文的叠加让大西北之旅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热爱旅行,并从旅行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增长见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丰富人生经历,</span>这便是旅行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每一段旅途都值得珍藏,回顾走过的山山水水,历历在目,意犹未尽,期待新的旅途。😊</p> <p class="ql-block">记录一段旅途!✍</p><p class="ql-block">留下一篇回忆!🥃</p><p class="ql-block">分享一份快乐!🤓</p><p class="ql-block">谢谢美友们的围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