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米拉山隧道</span></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要从巴松措赶往拉萨,途经米拉山隧道。米拉山隧道连接拉萨市和林芝市,穿越米拉山,是拉萨—林芝公路(属于雅安—叶城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4218)的组成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2019年4月26日建成通车,</span>通车时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这里的海拔高度为4752米,也是我们此次行程中经过的最高海拔地。</p><p class="ql-block"> 米拉山隧道左线全长5727米、右线全长5720米,为分离式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隧道,设计速度80千米/时。</p> <p class="ql-block"> 到达拉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昭寺</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一座吐蕃时期最辉煌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令无数的信徒可舍去一生的积蓄,一步一叩前来的地方;</span>一座每日被转经的人流簇拥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寺内主供的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它在藏传佛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佛像是由文成公主入蕃时带进的,</span>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前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经幡柱 </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前的经幡柱不仅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 曲亚经幡柱:位于大昭寺前北侧(下照片左侧),建于1634年。固始汗推翻迫害佛教的朵康白利甲布政权,摄政第司·索朗群培为纪念此次胜利而竖立。曲亚意为“良策”。</p><p class="ql-block"> 扎西经幡柱:位于大昭寺前南侧(下照片右侧),建于1986年。为庆祝中断二十年的传召大法会重新恢复举行,由十世班禅大师主持建立,意为“吉祥经幡柱”。</p> <p class="ql-block">煨桑炉</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前白色的炉子叫做“煨桑炉”。煨桑炉是藏传佛教中用于焚烧香料以净化环境的工具。人们通常使用松柏叶、坎巴花、糌粑等香料,将它们放在特定的煨桑炉中点燃,以产生烟雾来净化空气和心灵。</p><p class="ql-block"> 在大昭寺前,人们会进行煨桑仪式,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也是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净化心灵的方式。煨桑的“桑”字在藏语中译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因此煨桑仪式具有强烈的宗教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p> <p class="ql-block">唐蕃会盟碑</p><p class="ql-block"> 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出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称长庆舅甥会盟碑,也称唐蕃和盟碑,藏语称“祖拉康多仁”,是汉藏两个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大昭寺门前,体现了信徒对佛的虔诚和执著,表达对佛的敬仰和依赖。</p><p class="ql-block"> 无数信徒一遍遍磕着等身长头,他们磕长头时两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门前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四大天王设置在进门的两边,象征四方护法,守护寺院不受外来邪恶之力侵扰,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手持宝剑,面部蓝色,令他人善根增长。</span></p> <p class="ql-block"> 东方持国天王:名毗提河,手持琵琶,面部白色,护持国土,象征慈悲为怀,保护众生。</p> <p class="ql-block">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手持伞或塔,面部绿色,护持人民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流波叉,手持蛇或龙,面部红色,能以净眼观察世界。</p> <p class="ql-block"> 进入正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正方型的天井院落,这里是藏传佛教中“格西” (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p> <p class="ql-block"> 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鹊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p> <p class="ql-block"> 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上,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440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沿千佛廊(<span style="font-size:18px;">囊廓)</span> 绕中心佛殿转一圈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林廓),已绕了拉萨城的大半。</p> <p class="ql-block"> 在柱廊的正东处就是大昭寺中心殿(桑顶大门)的大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是从这个门开始的。外面院子都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这个中心殿才是1400多年前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由于多年信徒的摩擦,门口过道的石头地板已经光亮如镜。</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中心殿是坐东面西的。中心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殿内有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香气。</p><p class="ql-block"> 门口过道的木雕柱已被信徒多年的抚摸而非常光滑,摸一摸是不是能蹭点福气?</p><p class="ql-block"> 进入中心殿就严禁拍照了,手机相机通通收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中心殿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髓之所在。殿堂呈密闭式,中央为大经堂。目前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大经堂正面可看造型精美、千手千眼的观世音塑像,两侧又有两尊装饰华丽的佛像,左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右为未来佛。</p><p class="ql-block"> 大经堂的四周均有许多开间不大的小型佛殿,如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观世音殿、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佛殿中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尊塑像都有着一段精彩的故事,其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赞干布、尺尊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就在观世音殿内。</span>另外,相传的藏经洞也就在这些小佛殿之中。</p><p class="ql-block"> 在经堂的正东面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释迦牟尼殿、这里是大昭寺的</span>核心,是信徒们最终的向往,因为此处供奉的是已有2500年历史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一尊等身像如此珍贵呢?因为此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塑像完成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本人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所以藏族的信徒认为佛像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见到等身像,就如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p><p class="ql-block"> 世上只有三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p><p class="ql-block">(照片下载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两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祖释迦牟尼的等身像,一尊8岁的等身像由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带入西藏,文革时损坏,修复后现供奉在小昭寺内。另一尊25岁的等身像原供奉在印度,后被英国人在运往大英博物馆的途中沉船于大西洋,不见了踪迹。所以,只有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是全世界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等身像,大昭寺也成为了全世界佛教信徒的中心和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修建图》壁画</p><p class="ql-block"> 中心殿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它生动形象地绘出了公元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金光,金光之中显现出一座白塔,松赞干布大受震惊,便在此建造寺庙。可是在湖上搭梁建寺时,多次遭到了水淹破坏,松赞干布无奈。文成公主查看后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呈仰卧状的罗刹女。这大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位置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这湖水是魔女的血液。要在此建寺必须把湖水填平,把她的心脏镇住。于是,一场最终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填湖的浩荡工程开始了,给大昭寺的建造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之后,文成公主又力推在大昭寺不同方向建有十二个小寺,镇住了罗刹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的二层,这里是可供参观者休息的地方,由于中心殿的三、四层不对外开放,所以只能在此观赏大昭寺的金顶了。这些金顶分别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p><p class="ql-block">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的金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是藏区最为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以恢弘的气势和细腻的装饰,展现了西藏人民的卓越智慧。</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的金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成为参观者争相拍照留念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正好赶上大昭寺的僧人们正在进行辩经,看着他们的一着一式,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辩经,藏语音译为“村尼作巴”,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辩论,常见于藏传佛教寺庙内。</p> <p class="ql-block"> 辩经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种,对辩和立宗辩。对辩是两人先后辩论,一人提问一人回答不许反问,如此一段时间后再反向进行。立宗辩则是一人自立一说,而众人可对其提出异议,回复则只能有是、否和不定三种答案。</p><p class="ql-block"> 辩经一般由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p> <p class="ql-block"> 提问者常常击掌发问,挥舞佛珠,身形旋动,紧紧逼问,时而猛喝。应对者,以不变应万变,任尔狂风骤雨,雷霆霹雳,依旧气定神闲。一动一静,一明一虚,显出玄机。</p> <p class="ql-block"> 在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日常的辩经,是僧人学习佛教的辅助手段,而不同班级的喇嘛,每学完一部大论,或是每年学期结束,必须参加辩经仪式,证明自己已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才有资格参加进一步的学习,这时辩经相当于考试。</p> <p class="ql-block"> 年轻喇嘛经过辩经,由“日琼”(相当于初中)升为“日庆”(高中),获得“日庆“(佛学学位为中级)学位,再经过数年的学经,将可参加“格西“(佛学博士)考试。凡是获得“日庆”学位的僧人才有资格参加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然巴”的考试和辩经活动。</p> <p class="ql-block"> 潜心学经的僧人,他们在争论之声中明辨教义,在声声辩经中实现自己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廓街</p><p class="ql-block"> 八廓街,一条古老而神秘的街道,环绕着象征藏传佛教信仰的大昭寺。无论你是探寻文化,还是寻找内心的平静,这里都将成为你心灵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在藏语中,“八廓”是“中转经道”的意思。八廓街又名八角街,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族人称为“圣路”。</span></p> <p class="ql-block"> 八廓街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随着大昭寺的建成逐渐形成。这里不仅见证了拉萨的兴衰变迁,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八廓街上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族、尼泊尔、印度等多种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藏地风情。</p> <p class="ql-block"> 如今,八廓街已发展成为城市的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p> <p class="ql-block"> 八廓街上满是售卖藏族手工艺品的小店。这里的唐卡画、藏刀、藏饰、羊毛披肩以及各种佛教用品,每一件都充满了藏族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随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八廓街中已出现了许多来自蒙古、汉地、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商贩、香客、游民,发展成为集宗教、观光、民俗、文化、商业于一身的街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玛吉阿米酒馆(</span>达赖密宫)</p><p class="ql-block"> 去八廓街,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玛吉阿米酒馆。八廓街的建筑大都是白色的,只有八廓街东南角有一栋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这里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密宫。“玛吉阿米”是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或可引申为美丽的梦。</p> <p class="ql-block">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不仅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相传仓央嘉措为了寻找至尊救世度母、跋山涉水走遍了藏区。有一天在拉萨八角街一个小酒馆休息、门外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掀帘窥望,“在那东方山顶,升起娇洁月亮,玛吉阿米的面容,渐渐浮现心上”——仓央嘉措写给玛吉阿米的诗篇流传。</p> <p class="ql-block"> 拉萨“玛吉阿米”酒吧所在的那所黄色的小楼,相传就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遇的地方,他曾在此地写下著名的《在那东方的山顶上》,“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未嫁娇娘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未嫁娇娘”在藏语中便是“玛吉阿米”。</p> <p class="ql-block"> 玛吉阿米酒馆如今已经成为了许多游客来八廓街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p><p class="ql-block"> 在“玛吉阿米”洒馆的楼上看八廊街风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span></p><p class="ql-block">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位于拉萨市大昭寺东北侧、冲赛康市场南面,是清朝中央政府于雍正六年(1728)在西藏设立的第一座驻藏大臣衙门,供历代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距今有近三百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驻藏大臣衙门为三层楼房的典型藏式院落,由于紧邻古往今来拉萨最繁华的街市﹣﹣八廓街,驻藏大臣可以从大院南楼的窗户近距离观赏到八廓街的繁华市井,所以人们习惯地称为“冲赛康”,意即“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朗孜夏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西藏地方政府主管拉萨政务的机构、司法机关,也是旧西藏在拉萨市内所设的一个监狱,<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八廓北街,距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 1996年朗孜夏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正式成立为朗孜夏陈列馆,同年被列为拉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噶丹经幡柱</p><p class="ql-block"> 噶丹经幡柱:位于八廓街东北角,建于1681年。五世达赖喇嘛授命蒙古将领噶丹·才旺白桑率藏蒙联军击溃拉达克入侵,为纪念此战役胜利而建立。经幡柱高度引人注目,因此也被称为“噶丹疯幡”。</p> <p class="ql-block">转经道</p><p class="ql-block"> 八角街转经道是藏族群众心中最重要的一条转经道,藏语意为“中圈”,是相对于“林廓”和大昭寺内的“囊廓”而言。傍晚转经的特定时间一到,那些互不相识的人们--有来自藏北牧区穿白袍的,有来自康巴山地盘英雄结的,还有住在八角街区、衣着亮丽的……总之,各式各样的信徒,像是突然接到了一项无声的命令,在使人猛然感到一阵骚动之后,便开始严格地按顺时针方向沿着这条环形路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夏迦仁经幡柱</p><p class="ql-block"> 厦迦仁经幡柱:位于八廓街东南角,建于1409年。这是宗喀巴大师在藏历新年首次在大昭寺举行传召大法会时设立的15根经幡之一,保存最为完好。经幡柱上供奉着宗喀巴大师的手杖,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围绕着大昭寺的八廓街,是藏民的朝圣之路。转经筒随着行者的手指转动,经幡在风中飘扬,形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这里的一步一景,都是信仰与生活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在八廓街你会总会看到许多虔诚的信徒一步一叩拜地前行,这种磕长头情景使人十分震撼。</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西藏的灵魂在拉萨,拉在藏语中译为“佛”,萨是“地"的意思,拉萨即为“佛地”。而藏民们则认为只有大昭寺和他外围这一圈朝拜路才是佛地,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寺庙在藏民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他是世界佛教中心,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p> <p class="ql-block"> 叩拜体现了信徒对佛的虔诚和执著。信徒们认为磕长头是一种修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佛的敬仰和依赖。他们不避雨雪,风餐露宿,历经艰辛,只为到达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 终于看到大昭寺的红墙了,大昭寺的建筑隔墙清晰可见,许多老者坐在墙下享受着阳光和神的护佑。</p> <p class="ql-block">格桑经幡柱</p><p class="ql-block"> 格桑经幡柱:位于八廓街面,建于1720年。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从四川理塘抵达拉萨,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庆典。民众为了庆祝和纪念这一事件,建立了格桑达尔钦经幡柱。</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