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天行者

<p class="ql-block">  等待,伴随时间的流逝,</p><p class="ql-block"> 时间的那头是期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条信息,</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事情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亲人或朋友的见面。</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瞬间、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年。</p><p class="ql-block"> 但有一种等待却是几十年,是一辈子,等来的却不是她们的期望,而她们的期望却永远不灭,随着时间而去……</p><p class="ql-block"> <b>陈发姑</b>,1894年生于江西瑞金,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军嫂”。</p> <p class="ql-block">  19岁那年,陈发姑与朱吉薰结为夫妻。之后,丈夫参加了红军,陈发姑参加了苏区的妇女工作队,她积极组织和动员村里的姐妹们筹款筹粮,为红军战士缝制军衣、打草鞋、洗衣裳;到红军医院里帮助照顾伤病员、送饭等等。</p><p class="ql-block"> 1934年,朱吉薰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陈发姑在惜别了丈夫之后,自此开始了长达75年的旷世等待和举世罕见的爱情守望。</p> <p class="ql-block">  直到全国解放,陈发姑一直没有等回自已的丈夫,她白天耕田,晚上打草鞋,就这样一个人维持生活。之后政府进行调查,认为她的丈夫在长征途中牺牲了。但她始终坚信丈夫没有死,逢人便讲:“我丈夫参军出去了,我一年盼一年,一月盼一月,一天盼一天,很希望我丈夫回来跟我团聚。”陈发姑年年都要编织一双草鞋,寄托对丈夫的思念。即便双目失明也不间断,直到75双草鞋。</p> <p class="ql-block">  2008年9月12日,陈发姑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光荣敬老院溘然长逝,享年115岁,她抱着她的期望随着时间而逝,而她的希望始终不灭!</p> <p class="ql-block">  <b>池煜华,</b>兴国县茶园乡人,1929年春节,嫁给了中共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的李才莲,第三天,李才莲便告别妻子,去福建等地开展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丈夫走后,池煜华也参加了革命,并历任中共杨殷县委的巡视员、中共熬原区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四次反围剿后,李</span>才莲对妻子说:“战争时期,消息不很确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池煜华坚定地点了点头。没想到,这竟是两人的永别。</p> <p class="ql-block">  “活着,我要见人;死了,我要见尸!”这就是池煜华的心愿,她记住了丈夫不要她轻信流言的告诫,曾多次靠乞讨寻找丈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乎寻遍了整个赣南山区。许多好心的失散红军、游击队员,见池煜华如此执着,如此痴情,只好骗她:“李才莲书记从铜钵山突围出来,追红军主力去了。”于是,池煜华回到乡下家中,开始了漫长的等候。</p> <p class="ql-block">  这一等,又是67年的漫长岁月!虽然屡次寻找的结果令池煜华失望,但她仍然坚信:才莲一定会回来!她每天都对着李才莲临走时送她的镜子梳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丝变成了白发,少女等成了老妪。</span></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民政部终于查实李才莲已在1935年2月牺牲,池煜华收到了一张烈士证,但是她依然在等着李才莲,厚实的杉木门坎被她每天出门磨出凹陷,伴随着她在村口等候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她一直坚信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在一次县城瞻仰烈士陵园时,赫然发现在重修的纪念碑牺牲红军名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李才莲,红军高级将领,1935年2月下旬,苏区留守红军分九路突围后,在瑞金铜钵山区被敌人包围,被叛徒所害,壮烈牺牲,年方21岁。”</p><p class="ql-block"> 等了72年,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一向身体健朗的老人,卧床不起了。2005年4月24日8时30分,池煜华带着对丈夫的深情眷恋走完了95岁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1932年<b>段桂秀</b>与王金长结婚了,婚后第三天王金长就参加了红军。 走前对妻子说:“你放心,我会回来的,等我。”段桂秀强忍着心中的不舍,点了点头:“金长哥,你去吧,我在家等你。无论多久,我都等。”她知道,这一别,可能是漫长而未知的等待,但她愿意,因为她的心中,有那份对王金长坚定不移的信任与爱。</p> <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段桂秀的手因劳作而变得粗糙,脸上也悄悄爬上了岁月的痕迹。但她心中的那份信念却如同磐石一般,坚不可摧。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对着星空默默祈祷,希望王金长能够平安归来。</p><p class="ql-block"> 1953年,一封来自远方的信件打破了小院的宁静。那是一张烈士证书,宣告了王金长为国捐躯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在失去王金长的日子里,段桂秀的生活并未因此而停滞。她继续赡养婆婆,直到老人安详离世;她帮助小叔子成家立业,看着他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自己,却始终未再嫁,她把所有的爱与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家中,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p> <p class="ql-block">  2019年,近百岁高龄的段桂秀,在家族后辈的细心搀扶下,缓缓踏上了去看望丈夫的旅程。终于,他们来到了王金长的墓碑前。墓碑上,刻着的不仅是名字,更是一段不朽的传奇。段桂秀凝视着那冰冷的石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迟迟未落。她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碑文,仿佛是在触摸着爱人的脸庞。</p><p class="ql-block"> “金长啊,我来看你了。”她的声音颤抖而坚定,八十七年的等待与深情,在这一刻化作了无声的泪滴,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一圈圈涟漪。</p><p class="ql-block"> 段桂秀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放声大哭起来。这哭声,是对逝去岁月的告别,也是对未了情缘的诉说。周围的人们纷纷投来敬佩与同情的目光,却无人打扰这份难得的相聚。</p> <p class="ql-block">  几日后,段桂秀在子孙的陪伴下,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这是她生平第一次离开故土,前往那个曾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地方——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  当五星红旗在晨曦中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段桂秀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面鲜艳的旗帜。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p><p class="ql-block"> “金长,你看到了吗?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骄傲。”她轻声说道,仿佛王金长就站在她的身边,与她一同见证这辉煌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我替你来了,看到了你曾经为之奋斗的一切。我们的爱情,虽然跨越了生死,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最绚烂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段桂秀今年已经106岁了,这92年的等待成为中央苏区人民中传奇。</p><p class="ql-block"> 等待,75年。</p><p class="ql-block"> 等待,72年。</p><p class="ql-block"> 等待,92年……</p><p class="ql-block"> 她们在期望中等待,虽然没有等到自己的亲人的回归,却等到了亲人们为之奋斗和牺牲的新中国的诞生和繁荣。让人们见证了她们爱情的坚贞、纯洁,对承诺的坚定、执着。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钟国华老师感动地为她们的爱情等待写下诵唱的歌词,《我在时光的尽头等你》:</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等待超越了时空和生死,有一种等待是互不辜负的决心与誓愿,红军战略转移,红军阿哥留下一句话:“我会回来的,你等着我……”</p><p class="ql-block"> 我在炊烟升起的村口等你,</p><p class="ql-block"> 我在夕阳西下的山边等你,</p><p class="ql-block"> 我在一弯月色的树下等你,</p><p class="ql-block"> 我在爬满花期的窗口等你,</p><p class="ql-block"> 我在唢呐声声的祠堂等你,</p><p class="ql-block"> 我在最后吻别的渡口等你,</p><p class="ql-block"> 我在生命累了的净土等你……</p><p class="ql-block"> 千金一诺你回来,千金一诺我等你。</p><p class="ql-block"> 你不回来,我不老,等风等雨等着你……</p><p class="ql-block"> 千金一诺“我等你”,一诺千金“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你不回来我不老,我在时光的尽头等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