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建国后“延安五老”个个夕阳生辉,其中一位成为正国级》</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党中央驻于延安时,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将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位老同志尊称为“延安五老”。</p><p class="ql-block">平时就称谓她们董老、林老、徐老、谢老、吴老。</p><p class="ql-block"> “延安五老”,最初缘自朱德总司令1942年写的《游南泥湾》一诗,诗中有“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等句。</p><p class="ql-block"> 这五位革命老人,都是建党前后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早在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时,他们就分别担任党和苏区政府的领导职务。</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除吴玉章被党派到苏联留学外,董、林、徐、谢四老均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到延安后,“五老”继续担任党和边区政府的要职,为人民革命事业辛勤工作。</p><p class="ql-block">当时他们都已年过六旬,其中徐特立已年近七旬,仍老当益壮,工作干劲不减当年。在林伯渠六十寿辰时,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亲临祝贺,赞扬他:“总是站在革命最前线的革命老战士。”</p><p class="ql-block">吴玉章1938年才从苏联回到延安。他表示自己寸功未立,应先从基层做起。但仍被任命为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延安五老”在党内外德高望重,新中国成立后夕阳生辉。看看都分别担任过哪些重要职务:</p><p class="ql-block">董必武,成为正国级领导。新中国成立伊始,董必武被中央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曾率领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工作团前往南京、上海等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胜利完成了肩负任务。此后,他历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七届、八届、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p><p class="ql-block">董必武出生于1886年生,原名董贤琮,号壁伍,湖北黄安人,从事革命活动后改名为董必武。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回国后,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1975年4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p><p class="ql-block">林伯渠,是湖南省安福人,原名林祖涵,号伯渠。他与董必武同龄。1905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13年加入到孙中山重新组织的中华革命党。1920年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p><p class="ql-block">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林伯渠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时期,他参加了国民党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委、两任农民部长和武汉国民政府军委会秘书长。</p><p class="ql-block">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林伯渠逃出国民党中央,出任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之后,受党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p><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时期,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及总供给部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先任中央财政部长,继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冬,他抵达党中央驻地西柏坡。后受党中央委托,前往东北迎接李济深、沈钧儒、谭平山、郭沫若等30多位民主人士到北京。</p><p class="ql-block">在1949年9月举行的新中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上,他受命作新政协筹备工作报告,并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林伯渠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当天下午3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p><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林伯渠站在毛主席身旁)</p><p class="ql-block">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上,林伯渠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倡导把定期下去视察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作为党和国家机关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一种制度。</p><p class="ql-block">此后,林伯渠历任党的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曾先后去广东、杭州、上海、南京、内蒙、山西、辽宁、宁夏、湖北、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视察,在日记本中写下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力戒浮夸片面”等一些针砭时弊的见解。1960年5月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p><p class="ql-block">徐特立曾是毛主席的老师。他又名徐立华,187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善化县。1905年入长沙城宁乡速成中学,毕业后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后兴办私学。1913年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p><p class="ql-block">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之后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p><p class="ql-block">1930年回国后,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学校。1934年随红军长征。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和大家一同行军。组织上给他配了一匹好马,他却总是让给伤病员骑。长征两万多里,他骑马不过二千里,人称“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长征结束后,在延安曾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抗日战争期间,他出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40年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等职,后因身体原因请辞。1968年1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p><p class="ql-block">徐特立是毛主席就读师范时期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之一。自1913年相识,毛主席与徐特立浓浓的师生情绵延赓续半个多世纪。</p><p class="ql-block">在延安时期,毛主席曾为徐特立两次祝寿。1937年2月1日,徐特立60岁生日这一天,百忙中的毛主席怀着对老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写了一封情深意浓的长信,其中几句早已脍炙人口:“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字里行间,充盈着对老师的敬重之情和挚爱。</p><p class="ql-block">当晚,毛主席派人骑马涉过延河,将此信专程送到在保安的徐特立老师手中。</p><p class="ql-block">10年后的1947年2月,毛主席又在延安为徐特立老师举办了一次非同寻常的70岁生日贺寿活动。</p><p class="ql-block">寿诞的头天晚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自到杨家岭徐老居住的窑洞去“暖寿”、吃“长寿面”。毛主席特意让人做了一个寿糕,并在寿糕盒子上亲笔题写了“坚强的老战士”六个字。他躬身把寿糕送到徐老手中。徐特立深受感动,并当场切开寿糕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春,中共中央在香山召开中央供给部干部会议,毛主席小心地搀扶着徐特立走上主席台,并亲自为他泡茶、倒水。</p><p class="ql-block">当徐老作完报告、全体人员起立退场时,他又端起徐老的杯子,将剩下的茶水一饮而尽。亲密无间的师生情谊,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毛主席曾对人赞扬徐老说:“他是我上第一师范时的先生,他还是我革命的老师哩。”</p><p class="ql-block">党中央曾评价徐特立“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是“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p><p class="ql-block">谢觉哉,188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县。1905年考中晚清秀才。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新民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曾任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长兼秘书长,后又任司法部长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抗战期间曾任党中央驻兰州办事处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高等法院院长。</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65年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1年6月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吴玉章。毛主席曾有一句广为人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p><p class="ql-block">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毛主席说雷锋的,其实是说吴玉章老人的。</p><p class="ql-block">那是在1940年1月15日,延安给吴玉章补办60大寿,毛主席亲自致辞,其中就包含这句话。</p><p class="ql-block">吴玉章1878年12月出生于四川荣县双庙乡,先后就读于乡塾,成都尊经书院,贡井旭川书院、泸洲经纬学堂。1895年开始接受维新思想,1905年参加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他参加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吴玉章受党派遣去法国巴黎负责《救国报》工作。1939年11月回到延安,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出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48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北大学,吴玉章被任命为校长。</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新中国在华北大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政务院又任命吴玉章为校长。在88岁高龄时,还登讲台给人大师生讲党史。</p><p class="ql-block">此后,他历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会长,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工会主席等职。1966年12月逝世,享年88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