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惊涛拍赤壁,千古“华容道”。近两千年来,赤壁之战被历代的史学家、军事家所研究;政治家和文人骚客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华容道”更是被后世的人们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冬,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史称“赤壁之战”。从此,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基本形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发生赤壁之战呢?事情还得从曹操南下伐刘表、夺荆州说起。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亲率十万大军南下荆州,八月刘表病亡,九月刘琮降曹。屯驻在樊城的刘备闻讯后立即逃往当阳。“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己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三国志.蜀书.先帝传》)两军相遇于当阳,刘备败走夏口(汉口),曹操占据江陵。在获得了大量军需物资后,曹操又立即顺江东下,结果和溯江而上的孙刘联军不期而遇,仓促之间打了一场遭遇战。不过,此仗对曹操而言是遭遇战,而对孙刘联军来说,却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阻击战。曹操因为是仓促应战,再加上当时队伍中巳经流行的瘟疫,导致曹军初战失利,只好“引次江北”(《三国志.吴书.周瑜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理说,曹操此番南下的目的是伐刘表、夺荆州。这个目的在刘琮投降、刘备败走夏口、江陵陷落以后已经实现了。在荆州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曹操的五大谋士之一的贾诩劝曹操就此收手,他对曹操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而江东稽服矣。”而此时的曹操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谋士们的意见。他要在消灭刘备之后,一鼓作气再消灭孙权。《三国志.贾诩传》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正是由于曹操“顺江东下”的野心,才迫使刘备、孙权在生死存亡关头结成了孙刘联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赤壁之战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赤壁遭遇战;第二阶段是“引次江北”后的“火烧乌林”。战争的第二阶段才是赤壁之战的重头戏。曹操为什么要“引次江北”,而不是掉转船头往回跑呢?因为当时曹操手握二十万军队(步骑十万,水军十万),相比于孙刘联军的区区五万兵力,确实占有绝对优势。尽管曹操在赤壁初战失利,但并没有伤筋动骨,而且他的粮食辎重都在江北,完全可以和利于速战的孙刘联军相对峙。但征战一生的曹操万万没有想到,孙刘联军竟然在寒冬腊月里,一把火将他的战船连同岸上的营寨烧得精光,他本人也差一点被大火烧死。《三国志.周瑜传》是这样记载的:“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兵败赤壁的曹操是从哪里逃回南郡的呢?当然是从“华容道”逃回南郡的。《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有明确的记载。那么千古之谜的“华容道”到底在哪里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解释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可是,东汉末年的“华容县”包括了今天的华容县和湖北的监利、石首。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看《三国志.武帝纪》是怎么说的:“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曹操不仅经过了巴丘(今岳阳市区),而且还在巴丘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并作了详细的军事部署。尤其是在会议间隙,他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巴丘湖(洞庭湖)中的君山,并写下一首“游君山,甚为真……”的诗词。由此可见,巴丘湖是曹操水军“顺江东下”的大本营。正因为如此,他兵败赤壁后撤回到巴丘湖就是他唯一的选择了。其实早在巴丘湖时的曹军己经出现了瘟疫,如果曹操就此打回转,那么后来就不会发生赤壁之战了。遗憾的是他没有打回转,而是要继续“顺江东下”,结果在赤壁遇到了孙刘联军的阻击,最终导致“火烧乌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曹操的二十万军队里面,除十万步骑在江夏太守文聘的率领下沿汉水直趋夏口外,至少还有十万水军分布在西起巴丘湖,东至赤壁的长达一百多公里的水面上。而孙刘联军的五万精锐水师正堵截在赤壁这个战略咽喉处。当曹操的先头船队在赤壁受挫后,一部分船只“引次江北”,但也还有一部分船只仍然停留或靠近巴丘湖,也就是说曹操的船队不可能完全集中在乌林,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停留在巴丘湖的曹军看到赤壁兵败,尤其是乌林的熊熊大火之后,这些新降的荆州水军,本就是一帮乌合之众,他们知道大事不妙,只好在巴丘湖自烧船只,溜之大吉。他们上岸后如潮水般地涌向华容桃花山,然后经石首方向逃回南郡。因此,从桃花山逃往石首的这条山路就是千古“华容道”。也许有人会问:你怎么就确定曹操赤壁兵败后一定是从华容桃花山逃回南郡的?诸君莫急,有史为证。《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说:“曹公与孙权书曰:‘赤壁之役,值有疫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至今洞庭湖中还有“曹公洲”的地名,即曹操为孙权所败烧船之处。诗圣杜甫在《过南岳入洞庭湖》一诗中感慨道:“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其中就讲到了曹操在洞庭湖烧船逃跑的故事。《三国志.郭嘉传》也说:“太祖(曹操)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役,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在《三国志.孙权传》里也有明确记载:“曹公烧其余船自退。”事实已经非常清楚了,曹操就是从地处巴丘湖岸边的华容桃花山逃回南郡的,今天的桃花山中还有“倒马崖”等当年的遗迹。至于乌林的曹军,以及其他败散的曹军是从哪里逃回南郡的,还有待人们继续揭开历史的迷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桃花山千年古道,阵阵松涛,仿佛在向后世的人们讲述着“华容道”当年那段波澜壮阔 的历史;讲述着关云长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千古佳话。我们华容人已经找到了更多关于曹操从桃花山“华容道”败走南郡的有力证据。我相信随着“华容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方面的证据也会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凐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拂去古道黄尘,还原更多历史真相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去年旧作于后</p><p class="ql-block"> 赤壁遐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荡平北域定荆襄,</p><p class="ql-block"> 横槊吟诗意气扬。</p><p class="ql-block"> 赤壁烧船思奉孝,</p><p class="ql-block"> 乌林弃甲骂周郎。</p><p class="ql-block"> 可悲诸葛难兴汉,</p><p class="ql-block"> 更叹孙吴暴虐皇。</p><p class="ql-block"> 莫道阿瞒功与过,</p><p class="ql-block"> 短歌一曲诉衷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