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 ~ 黄河

颜福康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引言】</div> 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的河流,世界第五大河。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br>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流域省份】</div>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呈“几”字形,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流域主要城市】</div> 青海省:果洛州、海南州、西宁市、黄南州、临夏州。<br> 甘肃省:兰州、白银市。<br>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br>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br> 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br> 山西省:吕梁市、运城市。<br> 河南省:三门峡市、洛阳市、焦作市、新乡市、郑州市、开封市、濮阳市。<br> 山东省:菏泽市、聊城市、济南市、滨州市、东营市。<br> 黄河流经四川省的西北角松潘高原一带,具体是在四川和青海的边界处很短的一段,这里刚好是黄河的一个拐角,拐完后黄河又流回青海了。黄河在阿坝州流经165公里,具体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求吉玛镇,若尔盖县唐克镇、辖曼镇、麦溪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流域十三支流】</div> 1、渭河,古称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全长818公里。<br> 2、汾河,又称汾水,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自北向南,纵贯山西,于禹门口下游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全长713公里。 3、洮河,藏语称“碌曲”,意为鲁神之水、神水。全长673公里,发源于青海省,在甘肃境内奔涌574公里,最终在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水库注入黄河。 ●黄河从青海发源到山东入海,先后有13条主要支流汇入主河道,使河道逐渐开阔,形成浩瀚的黄河之水。即:湟水(青海、甘肃)、白河和黑河(四川)、洮河(青海、甘肃)、清水河(宁夏)、大黑河(内蒙古)、窟野河(内蒙古、陕西)、汾河(山西)、无定河(陕西)、泾河和渭河(甘肃、陕西)、洛河(陕西、河南)、沁河(山西、河南)、金堤河(河南)、大汶河(山东)。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流域三大湖泊】</div> 黄河是由许多个湖盆水系演变而成,到目前为止残留下来的湖泊较大的只有3个:<br> 1、扎陵湖,黄河上游大淡水湖。又称“查灵海”。藏语意为白色长湖。位于青海高原玛多县西部构造凹地内。湖中多浮游植物,鱼类资源丰富。湖西部距黄河入湖处不远有3个小岛,夏季大群候鸟聚居,也称鸟岛。<br> 2、鄂陵湖,与扎陵湖由一天然堤相隔,形似蝴蝶。同为黄河上游最大的一对淡水湖,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又称"鄂灵海",古称柏海。藏语意为蓝色长湖。湖心小岛候鸟群集,栖息着大雁、棕颈鸥、鱼鸥、青麻鸭等多种候鸟,成为青海高原上另一鸟岛。 3、东平湖,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地处山东梁山、东平和平阴三县交界处。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她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文化】</div>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黄河古今流域多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br>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从史前发展到各个王朝的更迭,绝大部分都是以黄河流域为舞台,我们的农业起源、政治制度、思想信仰也都是在黄河流域形成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文化的内涵】</div> 黄河文化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br> 早期农耕文化: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适宜农业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等农耕文化。<br>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发育发展了仰韶文化,以彩陶为代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和艺术成就。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以黑陶为代表,显示了较高的制陶工艺和技术水平。 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了夏、商、周等朝代的文化,这些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文化:商文化是青铜时代晚期的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为代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手工业技术。 周文化:周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地域性文化:黄河沿岸的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如河洛文化、战争文化等,这些地域性文化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 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文化还包括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羊皮筏子、黄河水车、黄河船、黄河桥、黄河民居、民俗文化等。 红色文化: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黄河流域,孕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红色文化,这些精神都是在黄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洛阳、开封、西安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 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 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纵观历史,黄河像一条纽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串联起华夏大地上不同民族和文化。尧、舜、禹、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无一不是在黄河水系辐射的扇面上化入化出、兴衰枯荣。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黄河文化的内容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时期,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流域十大历史文明】</div> 1、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br> 2、老官台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 3、裴李岗文化——中国河南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 4、磁山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将中华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 5、贾湖文化——以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 6、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7、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 8、北辛文化——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汶上、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兰陵和滕州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9、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 10、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流域十大著名景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各省代表)</div> 1、黄河源头<br> 黄河源头之一卡日曲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另一个源头是玛曲,仅有一个泉眼。这是黄河的源头地区,旅游者在这里根本无法想像黄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细微的清泉和一片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br> 地理位置: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源牛头碑<br> 2.黄河第一湾<br> 在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的唐克乡索克藏寺院旁,黄河在此横切径为300米,黄河自甘肃一侧来,白河自黄河第一湾湾顶汇入,型如“S”型,黄河之水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故此地称九曲黄河第一湾。九曲第一湾岛屿众多,红柳成做帆埋林,是锦鸡、黄鸭、野兔、丹顶鹤、黑颈鹤的乐园。索克藏寺前侧有一山丘,登丘顶可远眺。<br> 地理位置: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乡以北约9公里处<br> 3.黄河石林<br> 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的石林地貌奇观。这里群山环抱,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景泰黄河石林景区由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组合而成,集东西南北自然景色之大成,在全国实属罕见在北方更是独树一帜。因其造型独特。规模大、景区组合优越,可称之为“中华自然奇观”。<br> 地理位置: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br> 4.兰州黄河铁桥<br> 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桥,沿用至今。<br> 中山桥长234米,宽7.5米,在旧中国,与济南道口铁桥、郑州铁桥同列为黄河上三大桥梁。<br> 地理位置: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br> 5.青铜峡黄河大峡谷<br> 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素有“黄河小三峡”之称,被誉为“黄河第一峡”。<br> 这里的峡谷深不见底,两侧的峭壁陡峭高耸,形成了壮观的景象。游客可以选择步行或乘坐缆车进入峡谷内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在峡谷内还有多个瀑布和溪流,水势湍急,流水清澈,非常适合夏季游泳和戏水。<br> 地理位置: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br> 6.晋陕大峡谷<br> 晋陕大峡谷以黄河为界,她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黄河从这里入晋,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黄土高原的沧桑景致,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水与石的较量成就了神奇美丽雄伟的黄河百里画廊。这段河岸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天然水蚀地貌奇观,有的像密密麻麻的“天书”,有的像动植物人形,有的像音乐符号,有的像蜿蜒曲折的“迷宫”。<br> 地理位置:山西省偏关县和内蒙古清水河县交界处<br> 7.乾坤湾<br> 乾坤湾是一幅天然太极图,是黄河古道秦晋峡谷上一大天然景观。黄河在流经山西省永和县河会里村、后山里村和陕西延川县土岗乡大程、小程村和伏义河村一带时,形成了一个“S”型大转弯,形成了一个神秘的造型。到圣览山巅,极目远望,眼前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位于S型的黄河古道边畔上的河怀村和伏义河村,犹如黄河巨龙怀抱其间的“阴阳鱼”。<br> 地理位置:山西永和县和陕西延川县接壤处<br> 8.壶口瀑布<br> 中国第二大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壶口瀑布气势恢宏;而到了冬季,整个水面全部冰冻,结出罕见的巨大冰瀑。壶口一带,黄河西岸下陡上缓,黄河的横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态,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br> 地理位置:山西省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交界<br> 9.黄河小浪底<br> 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成,使这里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共分为四大精华景区:西霞湖、大坝湿地公园、张岭半岛度假区、黄河三峡。黄河三峡是小浪底风景区的精华所在,八里胡同位于黄河中下游最窄处,两岸断壁如削,中间河水奔涌,三条峡谷(龙凤峡、孤山峡、八里峡)各具风采。<br>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与济源市交界<br> 10.黄河入海<br>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九曲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向东,奔腾入渤海,在入海口形成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富饶的土地。<br> 河海交汇:黄河与渤海交互缠绕,河海相拥,碰撞却不相融的海景奇观,泾渭分明,令人叹服。<br> 地理位置: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div> 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团结、务实、开拓创新、拼搏和奉献精神。这些精神内涵不仅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br> 黄河精神正是黄河桀骜不驯的特性所孕育。黄河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同黄河水患作斗争中形成的思想意识、精神追求与性格特征。<br> 自强不息——黄河精神的首要特征<br> 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等,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善于发现、敢于发明的创造精神;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则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然灾害的抗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舞干戚等等,则体现了华夏先民的坚韧不拔、斗争到底的斗争精神。<br> 家国情怀——黄河精神的质的飞跃<br> 黄河精神千年发展,真正实现质的飞跃还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这个时代变化,推动黄河精神之厚德载物的内涵发生相应变化,实现质的飞跃。正是这个质的飞跃,才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凝聚为全民族的共同意志。<br> 黄河所赋予的坚强守则、质朴刚健、和谐幸福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奋斗精神。黄河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日渐强盛的传世之宝。黄河文化蕴含的不惧艰险、敢于斗争的守正创新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重要动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古诗十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鹳雀楼》 - 王之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div>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br> 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br>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凉州词》 - 王之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div>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二首》之一 - 杜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咏史诗•黄河》 - 胡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 - 王安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使至塞上》 - 王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浪淘沙》 - 刘禹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调歌头》 - 元好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将进酒•君不见》(节选)- 李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君不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君不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白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曲黄河九名画】</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黄河颂》(陈逸飞)</div>  1996年,该画在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以128.5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中国最昂贵的油画之一。2007年5月13日该画在嘉德公司拍卖会上再次拍卖,以4032万成交,再创中国油画成交纪录。创作过程中,作者把山顶明亮如炽的光感复还到画布上,渲染成一片耀眼的白芒;在红军战士的步枪枪眼里,画了一小团红布,形同一朵盛开鲜艳的小花,还在他的脚下,画上一行斜飞南行的大雁。<br>   《东渡黄河》(艾中信)<br>  《东渡黄河》采用大场景的手法,表现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英勇挺进前线的历史情况。画家从俯视的角度画出滚滚黄河奔流而下,红军队伍向渡口集结形成待发之势,画面上河山的优美壮丽与队伍的英雄气势交相辉映,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br> 《黄河逆流》(南宋马远)<br>  这是南宋马远所绘《水图》十二段之一。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 “洞庭风细”、“层波叠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秋水回波”、“云山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这十二段作品,专门画水,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作者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能,都令人惊叹不已。<br>   《黄河图》(清-佚名)<br>  该图采用俯瞰画法,以工笔手法,浓艳彩,精确细致的描绘了西自黄渭交汇口东至大海的黄河及其两岸形势,图内反映出两岸城池地物等相对位置及其名称注记,城镇之间偶有距离标注,因此具有地图的效用,是一幅清康熙皇帝南巡时,河道官员进呈的一幅艺术品。现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br>   《黄河畔》(刘遂海)<br>  该画创作于1991年,正值画家刘遂海创作的高峰期。同年创作的油画还有《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放牧》、《母亲,黄河》、《牧牛的孩子》《白草地》《牧人》等。<br>   《龙啸》(曾刚)<br>  壶口瀑布的上游,那宽阔的河面上,河水竟一副悠然闲适的神态,无波无澜,平如镜面;水,平缓而文静地游走着,及至接近壶口的边沿,倏而急促欢快起来,骤然加快了脚步,聚集成团一齐拥入壶口,飞流直下,溅起无数浪花,顿时雾气升腾,弥漫四野。那水,跌入壶底,形成巨大的涡流,旋转着,翻滚着,撞击着岩石,又冲天而起,继而飘然回落,沿着河道一泻如注,放喉高歌,奔腾而去!<br>   《黄河的歌》(杨晓阳)<br>  1982年,当时还是西安美院国画系学生的杨晓阳,下乡陕西绥德、米脂、吴堡等地两月有余,其间,他与黄河船工同吃、同住、同拉纤,收集大量速写、照片、笔记等,得到很大锻炼,感触很深。1983年大学毕业时,他创作了《黄河艄公》《黄河的歌》。<br>   《黄河之秋》(谢冰毅)<br>  谢冰毅先生的这件作品画面取纵向的结构和构图,以突出黄河“九曲回肠”的节奏变化,这既是自然气象的表现,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画家以线为依托,线、墨、色并用,尤其是暖色的刻意泼洒,在空间逻辑的严谨性中融。入形象塑造的主观性,使表现意图更加清晰明确。<br>   《黄河儿女》(陈忠志)<br>  此作以主题的新颖,工笔技法的创新,线条的生动,意境的深邃,在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赛中获国际荣誉金奖。《黄河儿女》的视觉形态的设计语言形式能够给人以庄重、宏伟的审美感受,图中领袖的雄伟身姿和他和蔼可亲的表现,给处于成长中的儿童以莫大的鼓舞和期望。<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馆藏黄河名画欣赏】</div> 《黄河清》:傅抱石的中国画作品,1960年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br> 《黄河清》是傅抱石以三门峡工地为题材创作的。此作没有拘泥于工地繁忙建设场面的表现,而是以大胆的取舍、巧妙的立意。山上耸立的巨大高压电线杆是画眼所在,高压电线杆与山川的夸张比例,突显了时代气息,以及“人定胜天”的信念和火热建设的万丈豪情。横贯画面左右的高压输电线增加了空间开阔感。山头上点缀以人群、工棚和往来车辆,进一步折射出画面的主题: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黄河水由左上绕远山曲折而下,远方的黄土坡绿意盎然,内蕴着“圣人出,黄河清”的典故。<br> 《黄河三门峡大坝(之二)》:吴作人的油画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br> 三门峡黄河水利枢纽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在新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的水利精英齐奔三门峡修建黄河大坝。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61年建成。<br> 《黄河三门峡》就是画家吴作人创作于这一时期的油画作品。其中两幅油画代表作品和四幅速写作品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br> 《三门峡工地》:又称《禹王庙》,钱松岩的中国画作品,1960年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br> 画面中上部勾写三门峡工地,繁密的建筑群、大吊车、电线杆、机器、高压线杆、红旗……极为开阔宏伟热闹的建设场面绵延至画面顶端,予人意犹未尽之感,暗示出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禹王庙压缩在画幅的下部。画幅中部是澄清的黄河。<br> 画幅下方的长跋赋予了画作更为深层的含义:“禹王血食已千秋,日日庙前滚浊流。不料黄河今慑伏,笑他空对鬼门愁。六亿人民是圣贤,禹王瞠目一龛前。惊看倒转乾坤手,腰斩黄河利万年。”<br> 《归船》:安正中的纸本水墨设色作品,1985年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br> 《归船》描绘了激流勇进的黄河中归船摇撸的场景,画面构图简约大方,黑白对比强烈,用墨用笔师古而不泥古。小船逆进于大河,显示出画家充实而奋进的精神状态。<br> 《大河方舟》:杨奕的油画作品,展现了黄河的奔流气势与方舟上划桨人的不屈气势。黄河博物馆藏。 《黄河香炉寺》:姚钟华的油画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展现了黄河的壮美。黄河博物馆藏。 《粒粒皆辛苦》:李日敬的油画作品,描绘了黄河的自然景观。黄河博物馆藏。 《延安水土保持》:谢瑞阶的油画作品,该作品是展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艺术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黄河博物馆藏。 《难忘的1948》:周大正的油画作品,描写了黄河抢险的生动景象。黄河博物馆藏。 《黄河源头》:刘大为的国画作品,展现了黄河的源头景色。黄河博物馆藏。<br> 以上作品涵盖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等,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现了黄河的自然美和文化内涵。<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书推介】</div> 《黄河文化》是1994年10月1日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型高级科普读物,作者侯仁之。<br>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大合唱】</div>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br> 《黄河大合唱》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鼓舞士气,激励战士勇气和民族热情的作用。<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河博物馆】</div> 位于郑州市,成立于1965年,是我国以黄河为主题陈列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被称为“黄河巨龙的缩影”。<br> 黄河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主题,分为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人水和谐五个部分,全面展示黄河自然史、文明史、历代治河史、以及新时期治河新理念和实践等内容。<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语】</div>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br> 黄河,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黄河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它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之河,它是古老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是迸发革命星火的一曲浩歌。 从中华儿女在黄河岸边播下的第一粒种子,黄河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黄河故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完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