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川西自驾行D6(11月7日):马尔康~金川

马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的行程:黑水~马尔康~金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觉醒来,我俩改变了原计划走茂县、汶川经成都返回昆明的路线,决定一路环驾川西,去看看5月份从西藏回来时没走的川藏线路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黑水,一路停停走走,中午我们到了阿坝州府所在地马尔康。马尔康市位于山谷之间,水流湍急的梭磨河贯穿了整个城市。县城规划整齐,新楼林立。藏语里“马尔康”的意思就是灯火旺盛的地方,据说此命名来自一位得道高僧。在藏地,这样的高僧往往又是伟大的预言家。今天,古老的预言再次成真,山谷见证了马尔康的万家灯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道卓克基起源于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红军也曾到过卓克基,还在那里的官寨休整歇息。距离县城8公里的卓克基镇,陡峭石崖上耸立着阿来笔下麦其土司官寨的原型:卓克基土司官寨。官寨始建于清代末年,一度毁于大火,后又重建。虽是藏式建筑,格局却是北京的四合院。因年代久远官寨曾发生过垮塌成为一座空寨,修缮后这里是全国的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我没有把卓克基列为必看的景点,因此无缘看到传说中厚达一米的石墙、五百余间的大小房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梭磨河顺流而下,15公里以外就是松岗碉楼。松岗,藏语意为:峡口上的官寨。碉楼始建于什么年代,无人说清,答案也版本不一。据考,碉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数量惊人,用来抗衡清军进剿。几百年过去,金戈铁马已成追忆,碉楼已无可挽回的老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色达,首先想到的是坐落在喇荣沟里的五明佛学院,以及满山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绛红色小房子。不过,要想进入佛学院参观,需要提前预约。我查了网上的预约通道已暂停开放,只能线下预约。而且现阶段去往色达的路况也让我堪忧,考虑之后最终放弃。留下念想,为再次走进川西找个正当理由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  坝址</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马尔康、金川的双江口水电站,是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开发的重点项目,目前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大坝设计的坝高有314m,居世界同类坝型的第一位。水电站建成蓄水后,涉及到坝前和库区的公路和乡镇都属于淹没区范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垭口刚停下车,一群拖家带口的野猴就围上来,还有几只小猴直接跳到车上坐下。我看到公路边立着两块牌子,分别写着禁止投喂野生动物和淹没区。几年之后,眼前的这片山川成为库区并没入江底,在周围生态环境巨变的情况下,栖息于此的生灵万物,它们会寻找到新的家园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路途中,与水电站同步施工建设中的新公路,已经整体架高至半山腰的位置了。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驶出马尔康市区不足10公里后,就走进长度达几十公里的超级大工地。一路上不仅路窄弯急,还要频频避让往来的各种重型施工车辆。因路不好走,原本打算去金川观音桥看看的心思也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到了大金川之畔的金川县。在酒店小妹的推荐下,去当地小有名气的一家清真餐馆吃饭。小馆坐落在一条细长的窄巷内,若不是有人指路,还真不好找。小馆的门头很一般,里面的小院落却收拾得干净清爽。经营饭馆的老板娘知道我俩从昆明来,放下手里的活计,搬把椅子就坐到我俩桌前聊起来:金川沙耳乡是当地的回族聚居地之一,她自小生长在那里,成家后到金川开饭馆,就常年生活在县城。孩子今年刚到昆明读书……儿行千里母担忧,从她的话语间能听出,母亲对远行之子的牵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处嘉绒藏族腹心地带的金川,却生活着不少回族。我问过老板娘是否来自内地,她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家里几代人都生活在金川的沙耳乡。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相关资料后得出了答案:清乾隆历时29年两征大小金川,平定后实行民族融合的移民政策。清军里的回族官兵,以及内地不断进入金川河谷的回族同胞,与当地人通婚落户。几百年来因战争迁徙而来的回族,如今已融入金川的多民族大家庭,在这里安居乐业。</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晚饭后,我们步行到超市购买补给。路过县城广场,当地的人们已经围成一圈,跳起了锅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