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视频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光美说,少奇同志1922年和毛主席相识,1943年3月第一次担任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到50年代,一直以来成为毛主席的亲密助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到在1962年总结三年困难原因、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问题上,两位伟人之间才开始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意见分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毛主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大家都以为找到了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在这三年中,受灾面积达到4463万公顷,受灾人口8043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9年庐山会议本来是要纠“左”,却又错误地批判了彭老总,在全国掀起“反右倾”运动,促使“左”的错误更加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三年经济困难,新中国遭受巨大灾难,这才感到问题的极端严重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初,田家英从湖南农村调查回京向少奇同志汇报工作,提出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意见。少奇同志表示赞同,并同意田家英向毛主席汇报。但出乎少奇同志意料,毛主席不仅没有同意包产到户的主张,而且严厉批评了田家英等人。尽管田家英汇报说是个人意见,但毛主席在同少奇同志谈话时,仍对少奇同志前一阶段在京主持工作表示不满,指责他在包产到户问题上为什么没有顶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清”运动起分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初,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的成绩和经验教训。少奇同志在大会口头报告中,提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种在当时听起来颇有些刺激性的话,对毛主席来说不会是愉快的。可以说,这是两人分歧的开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内容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日常工作的三位常委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及有关领导同志开碰头会研究,决定由“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率工作组去人民日报社,由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承先率工作组去北京大学。据参加这次会议的刘志坚(当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回忆,在几个中央领导同志商定之后,周恩来还当场到隔壁房间用电话向正在杭州的毛泽东请示,获得同意。”这封请示信是刘少奇起草的。毛泽东在请示信上批示:“同意这样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月1日,以张承先为组长的工作组,于晚10点多钟进驻北京大学,并明确宣布工作组代行党委职权。这一消息于6月3日由新华社向全国广播。电讯稿是周恩来起草的。工作组原来是以华北局名义派的,电讯稿中改称“中共新改组的北京市委决定”。毛泽东看了这条新华社电讯稿并表示同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月3日,刘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汇报和讨论北京地区“文化大革命”情况。北京新市委第一书记李雪峰提出运动中要注意“内外有别”等八条意见,并提议:“有的学校领导瘫痪了,领导不起来,就派工作组进去领导。团中央、组织部组织人力帮助。”会议同意了李雪峰的意见。6月3日、4日,北京新市委开始向一些学校派出工作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从北京大学进驻工作组的消息在报上公布后,北京许多学校的师生成群结队涌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北京市委所在地,要求派工作组。各学校的领导这时事实上已陷于瘫痪,无法行使领导职能。由于无政府状态急剧蔓延,混乱局面日趋严重,从6月5日起,北京市委加快了派工作组的步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决定向中央宣传部派出工作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研究有关派工作组的文献资料,可以肯定以下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文化大革命”中最早派出的两个工作组,即驻人民日报社、北京大学工作组,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三位政治局常委和有关领导同志研究决定,并报毛泽东同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向北京地区的大中学校派工作组,是北京新市委提议,经刘少奇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同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刘少奇没有在他主持的会议上作出过在全国普遍派工作组的决定,也没有就这个问题下达过文件。全国其他地方派工作组,是学习北京地区做法的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作组进校后,受到了大多数师生员工的欢迎,但也遭到少数造反派的反对。由于“文化大革命”本身的不合理性和中央领导层对待运动的认识不一致,注定了工作组必然要犯错误。加上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居心叵测,从中捣鬼,导致群众在工作组问题上分成了两派。一些学校发生赶工作组现象,使本已混乱的局面呈现更加错综复杂之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少奇对他认为比较好的工作组,也就是能够有效地对运动实施领导的工作组,是坚决支持的。在他看来,这么大的群众运动没有党的领导是不可想象的,既然那些学校的领导瘫痪了,那就只有派工作组去接替,以维持正常的秩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月18日,北京大学发生一起乱打乱斗事件。上午9时至11时,北京大学几个系的一些学生,将40多位干部、教师拉出来批斗,并采取了脸上抹黑、戴高帽子、罚跪等行动。工作组发觉后迅速予以制止,扭转了局势。刘少奇对驻北大工作组的做法表示满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便于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局面,6月19日刘少奇要夫人王光美去清华大学,作为驻清华大学工作组的顾问,帮助指导运动。6月20日和7月11日,他两次召集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工作组汇报座谈,同他们一起分析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解决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月21日,刘少奇在他主持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提出:“这一场斗争咱们都没有经验,工作组也没有经验。”“有的学校赶工作组,向工作组夺权,要夺档案、枪支、广播这些权。不准随便提出夺权。”“夺权斗争,有的是坏人要我们撤走工作组。不好的工作组也可以撤走,但是不要党的领导、中断党的领导是不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月30日,刘少奇、邓小平致信毛泽东,要求发出《关于工业交通企业和基本建设单位如何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通知》强调这些单位的运动要由工作队领导:正在进行“四清”的单位,要在工作队领导下,把文化大革命插进去进行;还没有进行“四清”的单位,由上级派出工作队领导进行;已经结束“四清”而又没有达到标准,要重新派工作队去,从文化大革命入手,把“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搞彻底。这一通知于7月2日经毛泽东批准后下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约在6月20日以后,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同“中央文革小组”之间在工作组问题上的分歧明显加剧,社会上赶工作组的现象也增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月20日,“中央文革小组”向中央提出了一个书面建议,其中说:“建议全国大中学校、机关单位在适当时候成立文化革命小组,领导文化革命运动。”“在最必要的地方,最必要的时候,可以由上级派工作组。”这一建议曲折间接地表达了他们取消工作组的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13日、19日、22日,陈伯达在参加政治局常委召集的汇报会上,三次对工作组的问题提出非议。但据现在发现的资料,陈伯达在发表意见时,态度不大鲜明。例如他在7月19日的会上只是说:“工作组不会比学生高明,工作组都自称是党中央、毛主席派去的,有的整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18日,毛泽东从武汉回到北京。情况随即发生变化。有些文章曾说毛泽东回京后只偏听江青等人的汇报,导致作出撤销工作组的决定。事实上毛泽东既听了陈伯达、康生等人的汇报,也听取了刘少奇等常委同志的汇报。而江青是7月20日才从上海回北京,当然她回京后也向毛泽东陈述了她的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24日、25日,毛泽东先后找一些人谈话,再次对前一段的运动提出批评,明确提出要撤销工作组。参加24日谈话的主要是“中央文革小组”成员,25日谈话时又增加了来北京出席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预备会议的各中央局书记。毛泽东在听取了江青等人的汇报后说:“把工作组一撤,把黑帮停职反省就完了。这样可以搞得快一点。有这么一段,运动冷冷清清,就是6月20号左右以后,有许多地方搞得冷冷清清。根本撤出来,另外派几个人去当观察员。张承先这些人能不能搞好?能搞好就搞,不能搞就撤出来。”“现在不只是一个北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国的问题。如果照原来那样搞下去,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工作组一不会斗,二不会改,只会起阻碍运动的作用。”“许多工作组(当然不是一切工作组),包括张承先的工作组,都是阻碍运动的,都要把它撤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29日大会之后,北京和全国各地都相继撤销了工作组。刘少奇、邓小平多次在各种场合承担了派工作组的主要责任。由于各学校的党委早已瘫痪,工作组撤走后,原先设想的“文化革命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也因为群众分裂成两派而成立不起来,造反派因此更加肆无忌惮。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并迅速蔓延到全社会,局势急剧恶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作组撤走了,工作组问题却还没有完。稍后,毛泽东对工作组提出更为严厉的批评,认为工作组犯了方向、路线错误。8月1日,他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插话说:“工作组不管怎么样是做了坏事,一不能斗,二不能批,三不能改,……起一个镇压群众、阻碍群众的作用,起了个坏作用。一般说,就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作组干尽了坏事。”江青、陈伯达、康生等在这一期间连续到各学校煽风点火,鼓动造工作组的反。很多工作组成员遭揪斗。以后,工作组又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具体体现和刘少奇的一大罪状,受到了长时间的批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派工作组在当时形势下是正确的。“文化大革命”是在一哄而起的情况下开始的。在所谓“斗黑帮”的行动口号之下,大学、中学的领导干部立即成为冲击、批斗的对象,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相继陷于瘫痪。乱斗乱揪的现象普遍发生,校园秩序一片混乱,局势面临失控。在这种情况下,用工作组去接替这时已经失灵了的原有的领导系统,是唯一可以采取的措施。后来工作组撤销之后,果然很快出现打倒一切、天下大乱的局面,这也从反面证明了当时派工作组的正确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8月4日,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小会上,毛主席大发脾气,严厉批评少奇他们害怕群众,少奇同志忍不住当面顶撞:“革命几十年,死都不怕,还怕群众?!”毛主席批评派工作组是镇压群众运动搞专政,少奇同志又当堂抗辩:“怎么能叫专政呢?!派工作组是中央决定的。”而且决心抗到底:“无非是下台,不怕下台!”这是少奇同志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毛主席正面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也不曾想到少奇同志会当众这么坚决地对抗自己和群众运动,回想起以前的分歧更为生气,第二天就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表明他决心搬掉少奇同志和小平同志这两个“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最大障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内容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