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自何方——记溧阳宋团城文化研究会会长史荣之先生关于团城前生今世的讲座

刘文英

<p class="ql-block">————摄影:胡盘金</p> <p class="ql-block">  “我们说每个溧阳人都要热爱家乡,拥有家乡情怀,如果不了解溧阳的历史,谈何热爱?”溧城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冯主任动情地说。他精心组织策划了《述团城故事,立家乡情怀》的四讲系列活动。</p><p class="ql-block"> 糸列活动告示在平陵一哥老师的“溧阳论坛”大作中已经讲述。如下:第一讲《溧阳团城的前世今生》;第二讲《溧阳团城老字号》;第三讲《溧阳团城的街巷》;第四讲《继往开来的溧阳团城》。史会长一马当先,开了好头。</p><p class="ql-block"> 阳光从窗外斜照进2024年11月21日下午的溧阳文教书店读书台,书香里弥漫着安暖。讲台上,温文尔雅的溧阳宋团城研究会史荣之会长侃侃而谈《溧阳团城的前世今生》,与会者正襟危坐,洗耳恭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五易其址的溧阳县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溧阳开始建县,距今已经2000多年。东汉时,溧阳县城在高淳固城;到三国吴国统治时期,孙权将溧阳县城移到茶亭处的古县村;三国归晋以后,溧阳改名为平陵县,县城移到南渡东南的平陵村,至今该村还保存着一段城墙遗址;唐光启三年(887),县城所在地由平陵村迁到南渡以北三公里的旧县村;唐朝天赋三年(903),县城又由旧县村迁移到现在的溧城镇。“古县、平陵、旧县”是溧阳三大古县城。</p><p class="ql-block"> 2:宋团城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最初由南唐国(938)左右,溧阳县衙门构筑。县城依照河道呈环形规制,挖城河土,筑城墙,形成了深五尺,宽五丈的城濠。城中河贯穿整个城市,形成“中”字形态布局。经北宋时期的扩展和完善,到南宋建炎年间,作为战争前线的屏障,城池再次修筑。至元末明初。朱元璋建造新城,土城改为石城。并保留了春、夏、秋、冬四门。历经变迁,其四座城门名称为:东平、南安、西城、北固,并在四座城濠上筑桥,这个城濠就是今天的护城河。依据其历史上的城池形态和地理位置,故称溧阳宋团城。</p> <p class="ql-block"> 3:金瓜子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春秋末期,楚平王轻信谗言,冤杀了伍子胥父兄,子胥被迫逃往吴国,途经溧阳濑水之滨,七日不食饥累交迫。遇史贞女浣纱,乞食,她遂倾壶浆。他几次欲行又止告诫保密,为解除他疑虑,贞女抱石投水自尽。他发誓:若活,必将三斗三升金瓜子撒河以谢贞女。子胥奔吴伐楚,大胜,缴获楚国的金币—郢爰,实现了“千斤报德”的誓言。圆润小巧,重达1.7克的金瓜子,现陈列溧阳博物馆,也就成为溧阳诚信守义的向征。</p><p class="ql-block"> 4: 《校官碑》的发掘</p><p class="ql-block"> 《校官碑》石高134厘米,宽77厘米,碑顶有隶书额“校官之碑”,下有孔径12厘米。此碑刻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溧阳县人民为纪念清官溧阳县长潘乾建立的。宋绍兴13年(公元1143年)溧水县县尉喻仲远在固城湖得到的。存放在溧水县官舍。碑文开头处提到“溧阳”。《南京考古资料汇编》记载:“按固城原为古溧阳县志,隋后属溧水县,明弘治后属高淳县”。碑文共492字。“校官”不仅指职官之名,还有学舍、学校的意思。其发掘对汉隶书法研究起关键作用,对后代的社会风气起着警示作用。</p> <p class="ql-block"> 5: 史氏望族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老一辈溧阳人有这样一句谚语,“彭马史狄周。吃穿不用愁”。“中华史氏根深叶茂,齐鲁儿女名垂千秋”。东汉至清末,江苏史氏共出过80多个进士,尤其是溧阳史家,是史氏历史上最大的名门望族,并成就了“天下史姓以溧阳为宗,溧阳史姓以埭头为宗”的佳话。西汉末东汉初年的史崇,帮助光武帝刘秀驱逐王莽,平定天下。为刘秀出谋划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被拜为内相。史氏后人尊史崇为溧阳一世祖。史崇到了溧阳,访求百姓疾苦,治尚宽简,注重教化,发展农桑,兼顾渔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史氏家族在唐明清三代共出了29名进士,其中史夔、史贻直、史奕簪祖孙三代,两个状元一宰相。二千余年的史氏家族,许多史姓人士源起埭头,都在社会上取得过一定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溧阳宋团城全国唯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历史文化。无论是走在大片的鲜美芳草、落英缤纷之处;还是踏步良田桑竹、鸡犬相闻的美意田园乡村;抑或穿梭在滨河公园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中,都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只有让溧阳人了解溧阳的历史文化,才能继承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冯主任深有感触地总结。史会长的讲解祥尽而深入,笔者无法将其一一记录下来,即便是小小的历史碎片,也足以显示历史风骨的遗迹。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