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末,趁着阳光和煦,驱车前往镇江西津渡游逛。一个多小时后,西津渡就在眼前了……</p> <p class="ql-block">从地下停车场出来,就被一片被芦苇、浮标点缀的江水所吸引,江上清风徐徐,有些微冷,毕竟已是冬日。</p> <p class="ql-block">过了马路,路边的几栋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栋三层红色砖墙、基座由蘑菇石堆砌而成的洋楼,便是亚细亚火油公司。如今,只有镇江和上海,还完好存留着近代世界三大火油公司(美孚、亚细亚、德士古)旧址。由此可见,这里曾经的商旅繁华。</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称“金陵渡”,宋朝以后,称“西津渡”。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潮水,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热港湾。六朝时,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古迹,砖木结构,外墙多为清水砖,飞檐雕花的窗棂,与南京老门东一带的古街巷颇为相似。漫步其中,还能看到“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德安里”等题额。“利群巷”旁的小山楼,在唐朝时,就是家旅店,诗人张祜有首著名的羁旅诗《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如今,小山楼仍在,且有了新的身份——国际青年旅舍。</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意外的,是西津渡在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沿着石阶往上走,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令人回味,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是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的。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元代过街石塔。石塔分两层,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再向上又有一个复莲花座。按照佛教的释义,塔就是佛,所以,当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p><p class="ql-block"> 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是在古街的山体上凿成的天然洞穴,并在此供奉观世音菩萨,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愿望。清咸丰九年,观音洞重修修葺,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西侧是地藏王的“地藏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围绕着昭关石塔,还有个“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其创设可以追溯到宋代,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救生会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石阶中坡面上留下深深的车辙印迹,诉说着渡口曾经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坡,字面意思是有53级台阶,深层意义来自于一个劝人向善的故事(可以自行科普)。</p> <p class="ql-block"> 在古街中徜徉,英国领事馆旧址赫然眼前。为何镇江会设有英国领事馆,这是源于晚清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 沿着陡峭的石阶,终于爬到了云台阁。俯瞰万木葱茏、房檐层层,远处波光粼粼,竟心生怀古之情。遥想当年,滚滚长江水就从此渡口经过,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东吴水师;唐代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登岸或候船,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等等,他们亦为此地留下了千古诗篇。</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始终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镇江。</p><p class="ql-block">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