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秀文章妙手裁——读周小平散文集《聆听花开》

王良荣

<h1><font color="#ff8a00">隽秀文章妙手裁</font></h1><div><br></div>——读周小平散文集《聆听花开》<br> · 王良荣 ·<br><br> 读周小平的散文集《聆听花开》,常常为其间饱含的真情所感动。<div> 《光阴里的步子》尤其感人。<br> 文章不长,不足千字;人物不多,主要是母子二人;事件也很单纯,儿子陪着母亲散步。<br> 文章以第一人称写成。开头写“我”接到三姐打来的电话,告诉母亲体检的结果:86岁高龄的母亲除了有点冠心病和低血压以外,“其他指标均为良好”。这自然让人高兴。<br> 接着文章回忆了发生在不久前的事情。</div><div> 在降温了的农历十月初二,三姐陪母亲散步,从回龙湾到滨江路,“走着走着,到我家来了,实在难得”,因为平常“一般我会去看望老人家”。有意无意之间,为下文的主体事件做了铺垫。<br> 故事从午饭后开始。午饭后,母亲午休好了,“我就陪她出去走走,缓缓走过纪念标那长长的斜坡”。<br> 是怎么走的呢?作者写道:“过人行道时,我紧紧攥着母亲那温暖的手,走在人行道最右端,护着老人家过马路”。这个细节,真是无微不至,令人感动。<br> 接下来情节很自然地发展着:“本来是想去忠山公园走一走的,天阴下来,刮风了,似乎要下雨。母亲说:‘幺儿,不去了吧。’”<br> 这一个转折,让散步的活动刚开头就要结束了。母亲的提议既合乎情理,也显出大度及对孩子的尊重。一声“幺儿”,一个“不去了吧”的征求意见式的语句,亲切、动听,浓浓的亲情让人难以拒绝。<br>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作为儿子的“我”表现得更为体贴。“我点点头,建议道:‘去我工作的学校逛逛吧,您好久没去了。’”注意:“我”是先点点头,然后提出了新的建议。这先点点头,即是对母亲提议的尊重,更彰显出儿子的孝心;而这个新的建议则提到了母亲的心坎上,而且理由很充分:您好久没去了。显然,母亲是去过儿子工作的学校的,感情上既有需求也有必要。所以“母亲笑了。”一个“笑”字,包含着母亲的满足和自豪。<br> 峰回路转,散步的故事出现了新的内容,引向了情感的进一步升华。<br> “我继续牵着母亲温暖的小手,爬坡上坎,一直牵着,就像我小时候,母亲用那暖和的手掌牵我的小手一样。”<br>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动容的场景!“我继续牵着母亲温暖的小手,爬坡上坎,一直牵着”,画面感十足的一个又一个的镜头,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div><div> 作者这时的直抒胸臆把情感的抒发推向一个高潮:“就像我小时候,母亲用那暖和的手掌牵我的小手一样。”这个联想将充满张力的幸福感洋溢在作者和读者的心间,让读者与作者传递的情感产生和谐共振。<br> 接下来是母子之间的互动。“到了缀满花草的凤凰山,我依次给母亲介绍假山、花圃、汉白玉雕塑。”这里,作者并没有描写母亲对此的反映,而是飞来一笔“进得校门,她微笑着向值班室的两位保安师傅点头示意。”该省的笔墨一字不给,而这个“微笑”却记录下了老人家的谦和、从容、得体。这一笔,有画龙点睛之妙,让我们读到了老人家和美的精神境界。<br> 母子之间的互动在继续着。“照了几张相后,我们在平坦、开阔的操场上边走边聊。母亲还立在‘教师风采栏’旁端详自己幺儿的照片,边轻声地念出关于我的介绍,并说道‘我读过几年老学的……’”<br> 端详幺儿的照片、念出关于幺儿的介绍,这才是母亲浏览校园真正的目的。所以要声明“我读过几年老学的”,不过是个借口。老人家并没有要炫耀自己也识字的意思,而是巧妙地表达着对幺儿成就的肯定,和自己的满足感。<br> 所有的铺垫完成后,文章很自然地进入了逻辑高潮:儿子对母亲的赞美。<br> 文章写道:“我很久没有端详过自己的老母亲了。”于是来了一段浓墨重彩的肖像描写:“老人家戴一顶红色的绒帽,着一件青色的羽绒服,穿一双橙色的鞋,些许银丝从帽边钻出来,身子清瘦,头部仅超过我的肩膀一点。”<br> 肖像描写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目的是要歌颂自己可亲可敬的母亲。所以作者避开了肖像描写中最重要的面部特征的描写,把笔触转向身边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香樟树。<br> “校园里那几棵古朴的香樟树,虽然树皮干裂,爬满青色的苔藓,却依旧挺立在冬风里,细小的叶子在风中吟哦,树丫依旧敞开怀抱——那不正像一辈子哺育儿女、操持家务的母亲吗?悉心孝敬公婆、含辛茹苦养育四个孩子的我们的母亲。”<br> 行文至此,我们看到的不是矮小苍老的妇人,而是形象高大的母亲。这个形象的转换,来得如此巧妙、如此自然,让我们对母亲的形象也油然而生敬意。<br> 陪母亲散步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文章补了一句三姐对母亲的照片很满意,夸奖道:“小弟照得好哒”。对照相的事作了交待,保证了情节的完整性,也对开头三姐的出现作了呼应,也是三姐对陪母亲散步这事客观的肯定。<br> 陪母亲散步,一件平凡的小事。在周小平笔下写出了身材瘦小的母亲的高大形象,写出了“我”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护和发自内心的尊敬;写出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感人至深。<br> 陪母亲散步,一件平凡的小事。在周小平笔下写出了起伏曲折,写出了母亲和“我”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剪裁得当、层次分明、语言流畅且富有特色、前后呼应、结构完整,是一篇隽秀的美文。<br> 南宋诗人陆游在《文章》一诗中写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那意思是说: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凭着高超的技艺在偶然间得到的。我觉得陆游这说法的关键在于“妙手”之“妙”。有了妙的本领、妙的操作,天成的文章才能“得”之。而且那偶然的“偶”也来得并不简单,可见“得之”亦并不易。<br> 回到周小平的散文集《聆听花开》。除了《光阴里的步子》以外,《轿子顶游记》《冬游金佛山》等篇章写得也流畅感人。书中一些有特色的语言给人印象深刻。如《岁月的精华》一文中写到:“家风润物无声,恰如咸菜坛子,盐水不同,便泡出迥异的滋味。”<br> 从《聆听花开》中读出,周小平的经历虽然并不曲折,但也是层叠多样,而且始终充满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div><div> 这样的生活就是一座充满情趣的富矿,“天成”的隽秀文章就在其间。<br> 重点是要把自己练成“妙手”,用“妙手”从中“得”出更多、更好的篇章来。让隽秀华章如泉涌、如马奔、如潮起、如霞飞,而我们这些读者则翘首以盼、聆听花开。<br> <br>2024年11月22日<br></div><div><br></div><div><br></div><div>附:周小平散文《光阴里的步子》</div><div> 母亲长时间住在位于回龙湾的三姐家。周末时,一般我会去看望老人家。<br> 今天是小雪节气,清冷的冬夜,窗外的风飕飕地刮,手机铃声骤然响起——三姐打来的。她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小平,今天,我带妈妈去做全面体检,医生说只是有点冠心病、低血压,作为年逾86岁的高龄老人,其他指标均为良好。”<br> “这个消息太好了!”我暗自为母亲高兴。<br> 思绪不禁飞到农历十月初二,星期日,降温了。上午,三姐陪母亲到滨江路散步,走着走着,到我家来了,实在难得。<br> 午饭后,三姐有急事先回去。我请母亲在洋洋的寝室休息。她午休好了,洗漱完毕。为了让她多锻炼锻炼,我就陪她出去走走,缓缓走过纪念标那长长的斜坡。<br> 过人行道时,我紧紧攥着母亲那温热的手,走在人行道最右端,护着老人家过马路。<br> 本来是想去忠山公园走一走的,天阴沉下来,刮风了,似乎要下雨。母亲说:“幺儿,不去了吧。”<br> 我点点头,建议道:“去我工作的学校逛逛吧,您好久没去了。"<br> 母亲笑了。<br> 我继续牵着母亲温热的小手,爬坡上坎,一直牵着,就像我小时候,母亲用那暖和的手掌牵我的小手一样。<br> 到了缀满花草的凤凰山,我依次给母亲介绍假山、花圃、汉白玉雕塑。进得校门,她微笑着向值班室的两位保安师傅点头示意。<br> 照了几张相后,我们在平坦、开阔的操场上边走边聊。母亲还立在“教师风采栏”旁边,端详自己幺儿的照片,边轻声地念出关于我的介绍,并说道“我读过几年老学的……”<br> 我许久没有端详过自己的老母亲了。<br> 老人家戴一顶红色的绒帽,着一件青色的羽绒服,穿一双橙色的鞋,些许银丝从帽边钻出来,身子清瘦,头部仅超过我的肩膀一点。<br> 校园里那几棵古朴的香樟树,虽然树皮干裂,爬满青色的苔藓,却依旧挺立在冬风里,细小的叶子在风中吟哦,树丫依旧敞开怀抱——那不正像一辈子哺育儿女、操持家务的母亲吗?悉心孝敬公婆、含辛茹苦养育四个孩子的我们的母亲。<br> 晚上,我把照的相片发给三姐。“小弟照得好哒!”她说。<br> 冬日里,那对母子牵手并行、边走边聊的身影,定格在郁郁葱葱的凤凰山。<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