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感怀

诗和远方

<p class="ql-block">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p><p class="ql-block"> 秋日的午后,蓝天白云,艳阳爽风,循着杜诗《蜀相》所引,从杜甫草堂出来,打车到武候祠,十来分钟的车程。</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大道通衢,车水马龙,成都的变化大矣,翻天覆地,沧海桑田。倘若,回到一千二百多年前,杜甫从草堂到丞相祠堂去瞻仰武乡侯,荆棘满途,举步维艰,跋涉半天也难以抵埗。子美对武侯敬仰有加,建好草堂翌年便拜谒了武侯祠,写下名篇《蜀相》。</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到过成都武侯祠,一晃四十余年了,故地重游,依然思绪难平,别是一番滋味,有一种膜拜的心态,源自内心世界的仰慕。试问,古今中外,谁个不尊崇这位文治武功,才华横溢的天才?“古今贤相第一人”,就连他的对手周瑜也临终苦叹:“既生瑜,何生亮”!</p><p class="ql-block"> 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位两朝开济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抱病亲征,六出祁山,乃至星陨五丈原。</p><p class="ql-block"> “功盖三分国,</p><p class="ql-block"> 名成八阵图。</p><p class="ql-block"> 江流石不转,</p><p class="ql-block"> 遗恨失吞吴。”</p> <p class="ql-block">  我小学三年级,始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诸葛亮是我自小崇拜的偶像,三顾茅庐隆中对、羽扇纶巾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连营大败魏军、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定军山、空城计……,都是我小时候喜欢的故事。后来再读,拓展了思维,对于武侯治理蜀国的功绩及理念,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前、后出师表,印象最深。一代廉相,精忠报主,为世代楷模,这也加深了我对诸葛亮才华人品的敬重。</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天下三分,魏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吴据长江天堑之地利,而蜀则拥汉室宗亲的人和,只是凭藉蜀道天险,偏安西蜀一隅,势单力薄,从实力上说,难与兵多将广,来势汹汹的曹操抗衡,故诸葛亮提出联吴抗魏,韬光养晦,稳扎稳打,伺机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早在隆中对就有所体现。</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上晓天文地理,下察世态民情,赤壁一战流芳百世,那末,蜀又为何无缘水镜先生司马徽所荐“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之言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实力不济之外,蜀主的昏庸无道,帮派内耗,刘备的忠义观念因小失大,乃主因。关云长败走麦城被杀,刘报仇心切,义无反顾去伐吴,小不忍,“遗恨失吞吴”,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另外,诸葛亮的用人失误也是其一,譬如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便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我就奇怪,李贽不是有“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联么?可见,人都会犯错的,聪明如诸葛孔明,也会有一时糊涂。凡此种种,魏灭蜀、吴,三国尽归司马懿,那是历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但,这丝毫掩盖不了诸葛亮的光芒与人格。</p> <p class="ql-block">  川流不息的武侯祠大街,231号,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格外醒目,红墙古榕,松柏森森,门前一对石狮拱卫,上悬“汉照烈庙”巨匾,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刘备谥号昭烈帝,这不是刘备庙祠么?不假,但人们却习惯称它为武侯祠,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君臣合祀祠,说来,它还有一段古。</p><p class="ql-block"> 武侯祠最早建于南北朝,座落于刘备陵墓惠陵西南侧,明洪武二十四年,废弃惠陵旁的武侯祠,重修汉昭烈庙,将诸葛亮的塑像放入汉昭烈庙内,实行“一祠同祀君臣”的格局。清康熙十年重修武侯祠,君臣分列,前君(刘备殿)后臣(诸葛亮殿),两殿并立,前如朝廷礼,后如家庭礼,至今。</p><p class="ql-block"> 武侯祠历史上的多次变迂,皆因诸葛亮的威望,德高望重,功高盖主。诸葛亮与刘备,人心背向迥异,武侯祠香火旺盛,游人不绝;刘备庙车马凋零,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朝者为扭转这种君卑臣尊的错位,刻意而为之,将君臣合祀,或前君后臣,尊卑有序,这在历史上是一个特例。</p><p class="ql-block"> 然而,人心不可违,即便如此,人们依然把“汉昭烈庙”称之为武侯祠,民国年间,邹鲁一首诗道出了个中原委:“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p><p class="ql-block"> 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  进大门,正殿是汉昭陵庙的刘备殿,有“业绍高光”匾上悬,殿内塑刘备帝王坐像,两边陪祀的分别是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情同手足。我感意外的是,关羽并非手持青龙偃月刀的五虎上将,而是与刘备一样的帝王形象,这是后世加封的关圣帝君,关帝。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关帝庙,我记得小时候,在故乡赤坎老家附近就有一座,常年香烟缥绕,信众虔诚,后来因城建而拆了,成了绝迹。拜关二爷,象征忠义、勇武、财富的关帝文化,中国人的三国情结。</p><p class="ql-block"> 迈过刘备殿,迎面是武侯祠,殿前悬“名垂宇宙”匾,诸葛殿静远堂供奉手执羽扇的诸葛亮坐像,陪祀的有其子诸葛瞻及其孙诸葛尚。堂外两侧是著名的《攻心联》,清人赵藩撰,被誉为武侯祠第一联,观赏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p><p class="ql-block">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p><p class="ql-block"> 1958年,毛主席第一次到成都,参观武侯祠时,据说在此联前驻足良久,反复吟咏,并要求四川的主政官员和中央向四川调派的官员,都要到武侯祠来拜读这一楹联,“后来治蜀要深思”。</p><p class="ql-block"> 赵藩,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书法家,他撰的这副《攻心联》,是向其弟子、清政府紧急调任的山西巡抚岑春煊谏言,时值四川大旱,饿殍遍野,义军四起,围攻成都,四川危矣。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显然,赵藩是想借用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的例子来啟发他的学生,攻心为上,勿滥杀无辜,审时度势,宽严要相宜。他用了两个典故。</p><p class="ql-block"> 上联是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的故事。临行前,马谡谏言:“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此言深得诸葛亮的赞许,他没有滥施杀戮,七擒七纵,攻心为上,令孟获心悦诚服,云南当地少数民族把诸葛亮奉为神明。</p><p class="ql-block"> 当然,后来马谡玩大了,失街亭被诸葛亮依军法砍了头,那是另一个话题。</p><p class="ql-block"> 下联源自诸葛亮与刘备的“谋主”法正的一次辩论。诸葛亮主持编修蜀国律法《蜀科》,既细又严,史书评此律法:“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提出异议,我们作为外来者,刚占领益州,还没有恩泽百姓,不宜用严刑峻法,当年刘邦占领汉中,也不过是“约法三章”而已。</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谓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的“约法三章”,是基于秦朝法律太过严苛死板,老百姓动辄就会犯罪,故用宽松的法律来剂剂。益州之前为刘璋统治,对豪强毫无约束力,而老百姓则备受欺压,故以严明的法律重建社会秩序。</p><p class="ql-block"> 攻心为上,审时度势,严宽相宜,社会和谐,是诸葛亮的执政理念,只不过,性情粗暴,刚愎自用的岑春煊听不进去,他看完了赵藩的《攻心联》之后,不置一词,拂袖而去,辜负了赵藩的一片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的诗文、对联、碑刻、匾额颇多,有些极其珍贵,为稀世珍宝。</p><p class="ql-block"> 踏入汉昭烈陵庙大门,右侧有一座碑亭,为唐碑,亦称“三字碑”,乃武侯祠镇馆之宝,全称为“汉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碑由唐三朝宰相裴度撰文,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书写,蜀中名匠鲁建镌刻。文章、书法、镌刻,均出自名家之手,故曰:“三绝碑”,稀世之宝。</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门,南墙壁上有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白居易诗云:“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道出了世人对两表的敬仰。岳飞的行草很有名气,行云流水,苍劲有力,恰似直捣黄龙的岳家军,笔走龙蛇,气势恢宏。这拓本我小时候有收藏,常有临摹,但很惭愧,老来惰了,不成样子。岳飞是崇拜诸葛亮的,小时候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一代忠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p><p class="ql-block"> 从三义庙步出,沿着松柏苍苍的惠陵高冢绕行一周,冢前摆着鲜花供品,许多是慕名而来祭拜的,汉昭烈帝刘皇叔不寂寞。</p><p class="ql-block"> 往前行,红墙绿竹,深幽悠长,约二百米的道道,呈微S型,这是青年男女拍摄打卡地——红墙竹影,青砖、竹影、红墙,交相辉映,兴致盎然。</p><p class="ql-block"> 残荷已尽,黄叶飘零,秋日寂寥的荷塘,有一种淡淡的惆怅感,可过了这池,假山亭阁,奇花异草,别是一番情趣,又有点儿皇家花园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沿着花径甬道,经过一片花地,不远处便是游览的终点,武侯祠出口处了,锦里古街的幡旗隐约可见,与之交汇的武侯祠大衔熙熙攘攘,车流滚滚。</p><p class="ql-block"> 天边,夕阳巳西沉。</p><p class="ql-block"> 我的脑海,依然留连在诸葛亮的三国里,欲罢不能。</p><p class="ql-block"> 忽然,脑际闪过好几任大国总理的身影,克己奉公,爱民如子,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水乳相溶,浑然一体,分不清彼此。</p><p class="ql-block"> 这是国魂,民族的精神支柱,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我想。</p><p class="ql-block"> 因为诸葛亮,因为出师表。</p><p class="ql-block"> 2024.11.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