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纪事(76)鄠邑区红色村堡黄堆村

黄百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处遗址诉说千年历史,一所名校成就英才辈出,一位老人书写革命传奇,一群青年血洒革命征途,一帮农民掀起户县乡镇企业发展高潮,每每想起这些不由激起我对鄠邑区黄堆古村的仰慕和敬意。每去一次都有新的感触,11月28日应杨老师邀请赴黄堆村倾听红色往事,回忆红色岁月,感悟红色基因。我由衷感悟到黄堆村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村堡,鄠邑儿女一定要多去黄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建设好我大美鄠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一处遗址诉说千年历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安市鄠邑区草堂街道黄堆村位于草堂街办西北1•5公里处,鄠邑东西7号公路村南而过。古村远眺秦岭,近濒苍龙小河,建国初期有280多户、1700多人,现在全村780多户、3316人。唐天祐四年(907年)前,此地有一黄土堆,甚为高大。先民在土堆西侧居人成村,繁衍生息,故名黄堆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堆村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堆村北,溪流淙淙的沧龙河孕育了古老的文明。留下了仰韶文化和东周、秦、汉、新莽时期的文化遗存,以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遗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1956年国家文物普查时发现石斧、石刀、石镰、石凿、石锛、石笄等器物,还有各种粗细夹沙陶片、扁身陶俑、豆、鼎、鬲、仓、釜、彩陶壶、彩陶器以及玉璧,还有弩机、镜、鼎、钟等青铜器。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周代的居住遗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黄堆村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一所名校成就英才辈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堆村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乡民自古重视子女教育。清嘉庆年间,村人杨彩在村设立义学,免费教授附近子弟。1899年杨明轩在本村私塾启蒙读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2年初,著名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杨明轩提议,杨明轩兄长杨荃骥发起,草庙唐子刚、南城寨孙成章、上草村闫效庄、宋村李国桢等地方贤达支持,利用秦镇枣林寨村南的古剎庄严寺创办鄠县明新小学,取意为国家培养光明新型的人才。学校几易其地,最后在黄堆义学旧址扎根发展。师生历尽艰辛,矢志不移,学校越办越好。明新小学是鄠县最早的小学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1931年学校在黄堆堡西南角城墙内重盖复课。中共鄠县地下党以学校为活动据点,向学生、乡亲宣传进步思想和革命真理。1933年,户县县长赵葆真以学校有“共产党活动”为由,下令关闭明新学校。杨明轩长子杨士伟多方翰旋,保住学校。为掩敌耳目,学校更名“培英学校”,取意为国家培育英才。杨士伟担任办学理事长,在太平河西边的马蜂滩购置滩地三亩,作为学生参加劳动锻炼的地方,取名培英林场。林场主栽榆树,杂以槐树、白杨树、柳树、洋槐树等,培育树苗。林场有三间草棚,雇黄堆村杨德魁看护。培英林场位置较偏,地下党员、热血青年经常在这里开展地下活动,这里成了中共鄠县地下党活动的据点。</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鄠县教育科将培英小学改名鄠县秦镇第二中心学校;1944年学校改名秦渡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学校改名鄠县秦渡镇第二完全小学;1955年学校改名鄠县黄堆小学;1970年改名黄堆七年制学校;1988年复名黄堆小学;1991年,为了纪念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杨明轩先生,在杨明轩百岁诞辰之际,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黄堆小学命名为明轩小学,并拨款扩建学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黄堆义学到明轩小学,一百多年来学校始终立足教书育人,教学生做人做事,服务国家、社会、家乡。杨明轩老人从这里投身革命,成为我国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中共鄠县县委书记宋裕光、杨伸从这里走向革命,组建200多人的秦北红军游击队,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十几人为革命壮烈牺牲;杨士建、王长韦从这里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为国捐躯;杨玉瓒、杨玉璧从这里走出,成为专家教授;一帮农民从这里走出,掀起户县乡镇企业发展高潮,造福桑梓。百年名校名至实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一位老人书写革命传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光明日报》社长杨明轩同志是从鄠邑大地走出的唯一副国级国家领导人。他致力反帝反封建革命几十年,流过洋、办过学、办过报、三次被捕、蹲过反动当局监狱。杨老一生为革命四处奔波,与老家的夫人相敬如宾,教子有方,在鄠邑传为佳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老原名荃骏,字明轩,又字行。1891年6月出生在陕西省鄠县宋村乡黄堆村北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杨老一生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辛亥革命时参加学生队,在西安街头维持秩序。1913年秋被推荐公费在日本东京同文学堂留学,日本侵占我青岛后,杨老愤然回国参加到反对侵略者的群众斗争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5年夏杨老考入北京师范高等学校数理部,与匡互生等组织少年中国会和同言社,出版《工学》期刊,创办平民学校,吸收工友和校内外群众参加,开展教育救国。“五四”运动时杨老代表北京高师参加各校代表会议,上街游行示威。游行中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被捕后经营救获释,继续在街头向群众宣传革命再次被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6年杨老经共青团推荐加入国民党并当选陕西临时省党部执行委员和陕北23县党务特派员。他与魏野畴等组织国民党陕西省党员俱乐部,组织国民党陕西省临时党部任执行委员并兼任陕北23县党务特派员,积极领导陕北人民开展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军住陕司令部成立后,杨老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集中精力抓陕西省的教育发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杨老对党和革命的执者追求和奉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3年杨老赴上海大学执教,任附中部主任。在同事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的影响和帮助下,他对共产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24年7月受李子洲约请回陕执教,对共产主义有了深刻认识,积极向共产党组织靠拢,1926年12月35岁的杨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自己人生做了坚定正确的选择。此后他始终和党组织保持高度的一致,积极为党工作,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杨老与刘含初等利用担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领导成员的合法身份通电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行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冯玉祥在陕“清党”时罢免了杨老国民党西北政务委员会和国民党陕西党部执行委员的职务,开除了杨老的国民党党籍,下令通缉。1928年初杨老在老家养病时被捕,在狱中他保守党的秘密。1929年8月由陕西教育界保释出狱,杨老到上海立达学园任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6年杨老任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交际部部长。“西安事变”爆发当天他主持18个救亡团体召开紧急会议,一致决议并通电全国拥护张、杨二将军的“八项主张”;12月16日主持西安市民大会,会后组织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张、杨二将军的爱国行动;“西安事变”后杨老密赴延安受到毛主席等中共领导接见,按中央指示和杨虎城将军一同考察欧洲教育,对广大留学生说明“西安事变”真相和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回国后继续在国统区开展抗日救国民主运动。1937年1月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成立,杨老被选为“教盟”执委会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底林伯渠通知杨老中共中央已恢复他的组织生活。尔后杨老根据党组织指示以学者和民主人士身份和继续留在西安的杜斌丞一起开展抗日救亡和民主爱国运动,积极支持李敷仁创办《老百姓报》。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杨老任人民解放军西安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1949年8月杨老作为西北解放区代表赴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后杨老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并兼任文教委员会主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并兼文教委员会主任、《光明日报》社社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1965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杨老还是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一生专注于我国的教育事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老爱教育、懂教育 ,一生相当长时间扎根教育一线,教师、校长 、教育厅长、教育专员身份不时变化,对教育的执着热爱始终如一。在多灾多难、国家民族处于安危中的旧中国杨老提出“兴教育”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杨老抓住时机教改,使教育紧跟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9年7月杨老从北京高师毕业回陕立志“教育救国”。先后在西安、三原、绥德省立第一师范、渭北中学、省立第四师范等校任校长,因宣传新民主主义思想,被国民党陕西当局免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3年杨老赴上海大学执教并任附中部主任,他参加陶行知先生在北平主办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活动。1924年7月杨老受李子洲约请回陕任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教务处主任。国民革命军联军住西北司令部成立后,杨老被任命为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他以主要精力抓全省教育。他按照国民革命的需要,对陕西教育从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办学方法都进行了重大改革。1929年3月杨老在上海立达学园执教。1931年在西安女师、中山中学执教。1933在上海立达学园教书。1937年夏,陕西省任命杨老为教育专员赴欧洲各国考察教育,并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他利用这个机会广泛接触在欧洲各国留学的留学生,向他们阐明“西安事变”真相,争取留学生的理解支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主席、费孝通先生高度评价杨老“兴教育”的思想和工作。杨老的足迹遍布中国大多数省份,陕西省委前书记马文瑞就是杨老得意门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杨老全身心投身民盟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成立,杨老和杜斌丞等于次年筹建民主政团同盟西北地方组织。1945年2月西北民盟总支正式成立,杜斌丞任主任委员。杨老任执行委员分管组织,先后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发展了不少盟员,并建立了一些基层组织。1946年春,杜斌丞被国民党特务监视,李敷仁遭枪击,民盟西北总支部的机关报《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营业部被捣毁,杨老被列入黑名单,多次接到恐吓信。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1946年8月中共党组织秘密将杨老护送到延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3月杨老被增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949年5月在延安成立民盟西北临时工作委员会,杨老被推选为主任委员,为联络国民党统治区民盟地下工作人员,发展地方武装,迎接西北解放,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11月在中国民主同盟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杨老当选民盟中央副主席。1963年民盟中央主席沈钧儒逝世,杨老接任民盟中央主席。在此期间民盟与中共“肝胆相照,”真诚合作,积极参政议政,共同建设新生的共和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杨老关心桑梓,心系家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老的足迹遍布欧洲、日本、北京、上海、武汉、陕西、甘肃、宁夏等多地。不管他走到哪里,常怀对家乡的乡情、乡愁,时刻关心家乡。1927年5月11日震惊西北的“东索村惨案”发生后杨老组织旅京同乡会奔走声援。赵寿山、韩兆鄂、姚警尘等到京杨老热情招待、促膝谈心、指点迷津。杨老回鄠尽力帮助地方及乡亲。1964年国家根据杨老建议鄠县的鄠简化为户,方便好用,百姓喜欢,户县名称叫了五十五年,直到2017年9月9日户县撤县设区变成西安市鄠邑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老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感。他留过洋,到过欧洲、日本;也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大城市常住。与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中流砥柱同窗共事,杨老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从未减弱,他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他对长辈用心孝敬;对老家的夫人一直相敬如宾,关心体切;对子女教导有方,他不愧是教育大家,身正为范,他做到了,令我们肃然起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8月22日杨老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77岁。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教育救国、“西安事变”、致力民盟、为党奔波到修身齐家,杨老都能站立潮头,弄起浪花,引领潮流,进升副国级领导人实至名归。杨老的逝世是我党的损失,是民盟的损失,是教育界的损失,也是鄠邑家乡的损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老虽去,他追求民主、自由、科学的精神永恒;他忠诚党的事业,为党执着奋斗的浩然正气永存;他立足民盟,团结群众,参政议政的事业将继续;他挚爱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品行将激励我国教育界人士解放思想,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开创我国教育辉煌的明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牢记杨老革命事迹和精神,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党委、政府在明轩同志的家乡草堂街道明轩小学建成“杨明轩事迹纪念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学生、各界群众经常去参观学习,缅怀杨老,学习杨老的革命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一群青年血洒革命征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12月,中共陕西省委为贯彻中央北方会议开展游击运动与创建陕甘宁新苏区的精神,派省第一中学学生党员杨世豪(又名杨子杰,黄堆村人)、崔竣德回鄠县恢复党的组织,开展游击运动,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世豪回鄠后,利用红四方面军过境鄠县的政治影响,在黄堆村明新小学成立党的外围组织——红军之友社,张贴标语,宣传群众;同李天祥、姬守礼、高耀亭、陈志德、刘安仁、高瑞生等十多名党员联系;发展杨伸、宋裕光等入党;12月底成立中共鄠县特别支部干事会,杨世豪任书记;建立黄堆村党支部,杨伸任书记;与大王镇中共鄠县二高支部取得联系,二高支部归鄠县特支领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2月,中共陕西省委派何舫来鄠指导工作,成立安善坊党支部,赵维壁任书记。在黄堆村杨世豪家开会,将中共鄠县特别支部干事会改建为中共鄠县区委员会、杨伸任书记。区委宣传革命道理,带领群众“吃大户”,收缴地主豪绅的枪支,酝酿成立游击队;在群众基础好的黄堆、安善坊、宋村、王寨堡建立了共青团、少先队、农会等革命组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月上旬,鄠县党组织在秦镇王渭村姬守礼家开会,成立中共鄠县委员会。杨伸任书记,杨世豪任组织委员,崔竣德任宣传委员,高耀亭任军委委员,李天祥任交通员,宋裕光负责青年工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发展武装,开展游击斗争,决定在前期农运的基础上,以党员为骨干、吸收农民积极分子参加,成立了有150多人参加的中国工农红军鄠县游击队。队长高云峰(高耀亭化名)、政委杨靖远(杨世豪化名)、副队长宋裕光。游击队成立后张贴布告,散发传单,宣布渭南游击队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武装组织,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的。游击队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公平买卖,保护群众。游击队领导农民抗粮、抗款,把地主的田地分给穷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鄠县在渭河之南,中共陕西省委把鄠县红军游击队命名为渭南游击队。1933年8月苏鸿儒任中共鄠县县委书记,领导武装斗争。游击队刚经历低潮,苏书记以“渭南游击队”的“渭南”和“畏难”二字谐音,决定将渭南游击队改为秦北游击队(鄠县南依秦岭,在秦岭北部)。8月在王渭村举行更名大会,并选举新的负责人。苏鸿儒任政治委员,李希平任队长,(后由王占胜接任),宋裕光任副队长,队员增加到200多名,有长短枪20多支。游击队发展进入高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击队成立后在宋村堡、黄堆、安善坊、南稻务等村建立了基层组织,发展游击队员,壮大武装力量。交谈中我问为什么是这几个村子,杨老师和两位烈士亲属告诉我这几个村子娃们都在黄堆学校上学,接受了革命思想。游击队多次领导贫苦农民进行分粮斗争,打击农村的反动势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国民党鄠县当局和地方劣绅极端仇视游击队。1933年3月下旬杨世豪暴露身份调回省委,省委派杨森接替工作。4月杨森调离,高耀亭、崔俊德也因身份暴露出走。迫于敌人的压力、县委书记杨伸转移至太平口经商。县委工作一度陷于瘫痪,游击队活动暂时处于低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月,省委先后派李既明、冯西愚来鄠指导工作。同宋裕光、姬守礼等积极开展活动,但因力量不足,斗争仍难全面展开。 8月,中共陕西省委派苏鸿儒、王世英来鄠,苏到鄠县后联络了周至县祖庵地区农民武装骨干李希平、王占胜、宫平杰、李子连等携带枪支来鄠县加人游击队,壮大了游击队的力量。接着改组了中共鄠县县委,苏鸿儒任书记,领导武装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8月渭南游击队改为秦北游击队,选举了新的负责人。苏鸿儒任政治委员,李希平任队长(后由王占胜接任),宋裕光任副队长,队员增加到200多名,有长短枪20多支,活动范围也由原来的鄠县东南地区扩展到周至、长安在内的30多个村镇。他们多处设立据点,镇压士豪劣绅,收缴地主武装的枪支弹药武装自己,广泛开展打富济贫,分粮、抗款、“吃大户”活动,把对敌斗争推向新的高潮。当时反动当局办的报纸不时披露:“鄠县东南乡一带有赤匪200多名不时出没”,使当局恐惧不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月上旬,游击队在打劫了一家大地主后,缴获大批金条、银元、大烟。为了进一步扩充枪支、苏鸿儒携款同王占胜、宋裕光、王世英一起去西安买枪。因对敌情估计不足,不慎被查出,苏鸿懦被捕,枪支、钱财全部落人敌手。此后,宋裕光、王世英、王占胜、李既明等经过努力又重新组建了中共鄠县县委、宋裕光任书记。决定由王占胜任游击队队长,继续领导大家开展游击斗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月下旬,游击队在同宋村大地主宋学廉的斗争失败后,经蔺效如建议将队伍拉到周至县集贤镇沿山一带。因这里群众基础差,游击队难以立足,又返回鄠县,以安善坊为据点,继续对敌斗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秦北游击队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国民党鄠县政府多次派遣县保警队,四处捉拿游击队负责人,并不断扩充民团组织,围剿游击队。10月,游击队队长王占胜因思想麻痹,在牛东堡被捕。重刑之下向敌供出了游击队的藏枪地点,使枪支多数落入敌手,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敌人不断地枪杀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仅黄堆堡就有杨伸、王占鳌等七、八人被反动派杀害。游击队难以立足,宋裕光、王世英、李既明等带着少数游击队员转移到长安县的北强、堰都、乾河村一带活动,伺机东山再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1月宋裕光为重振游击队,托同学孙恺买枪,暴露目标,被太平区“清共自卫团”团长李平衡诱捕。叛变革命的姬守礼担任西安侦辑队长后,曾带领数人来鄠县逮捕李天祥等人。由于敌人疯狂搜捕,王世英、李既明等领导人相继离开鄠县。从此游击队组织解体,县委组织被破坏。1934年7月,宋裕光被敌杀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鄠县渭南(秦北)游击队是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中共陕西省委、鄠县县委连续遭破坏的情况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短短八、九个月时间里,他们在国民党反动势力十分强大,白色恐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与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苏鸿儒、宋裕光、杨伸三任中共鄠县县委书记被捕,宋裕光、杨伸两任县委书记壮烈牺牲,游击队员杨申彦、杨泾瑞、杨中房、杨候让、王占鳌、王年娃、李吉、王宽德多人被捕、牺牲。但游击队的活动打击了农村的封建势力,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配合了陕西各地的革命斗争。是我党武装斗争的组成部分,在鄠县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一帮农民掀起户县乡镇企业发展高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改革开放后,黄堆村乡亲为过上好日子,紧抓农业生产科学化、机械化,亩产由三、四百斤,提高到1000多斤。同时他们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抓紧产调,向以工业为主,经商、种植、养殖为辅的多种经营发展模式转变,先后办起了锅巴厂、铝箔厂、铆焊厂、草堂街道第一家澡堂,经济开始走向多元化。一帮农民兄弟曾拿蛇皮袋(编织袋)装着现金进货、收货款;曾顶风冒雪去送货;曾坐在装货的货车上送货;曾为省点钱忍饥挨饿;曾为办事看人脸色。农民兄弟历尽艰辛,克服困难,黄堆村的锅巴、铝箔、锅炉等逐渐成为西北市场的香饽饽。一帮农民兄弟掀起了户县乡镇企业发展的新高潮,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 斗转星移,世事变化。如今黄堆古村已划归西安高新区托管,黄堆村遗址文保碑静静的立在村北,不开发是对遗址最好的保护。杨明轩事迹纪念馆、明轩小学在草堂镇区扎根。整洁优美的村容、公路旁连片的厂区、焕发新颜的老戏楼、古老的了然庵、拥挤的7号路留下了记忆,留下了乡愁。</i></b></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 如果再有点杨老、黄堆学校、秦北游击队的历史点缀,红色基因那才是锦上添花。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黄堆乡亲为中国革命、鄠县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缅怀烈士,纪念为鄠县革命奋斗的老同志,我们才能强化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为鄠邑区红色村堡黄堆村点赞!</i></b></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声明:1、图片1、2、3、6、16、25、26、28来自网络,致谢!</b></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黄百合于西安市吴兆古村 </i></b></p><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 2024年12月6日</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span class="ql-cursor"></span></i></b></p><p class="ql-block"><br ></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附1:黄堆村、明新小学毕业生烈士</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伸(1889~1934)黄堆村人,先后在明新小学所办的民校学习识字。1932年参加革命,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鄠县区委书记、鄠县县委书记。后在太平口经商。1934年10月被国民党杀害于黄堆村西北之庞桥,时年45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王占鳌(1910~1933)黄堆村人,1927年毕业于明新小学。1932年冬参加革命,渭南游击队的队员,打富济贫。1933年冬被捕后,敌人的严刑拷打,他英勇不屈,1935年被敌人杀害于秦渡镇乔家庄西边的三官庙处,时年24岁;</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申彦(1909~1937)黄堆村人,1927年毕业于明新小学,1932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对敌斗争中,积极勇敢。由于国民党到处追捕他,被迫离开家乡。于1937年在户县县西曲抱村被捕,被就地残害,时年38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中房(1906~1934)黄堆堡人,渭南游击队员。游击队失败后,离家外逃。1934年在户县曲抱村被捕杀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泾瑞(1906~1936)黄堆村人,曾在明新小学就读,1932年参加革命,是渭南游击队队员。参加过四府、黄堆等处的打富济贫活动。宋裕光被捕后逃亡外地,1935年4月在宋村被捕,在押县途中被国民党杀害于四府村场里,时年30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吉(1910~1942)黄堆村人,1927年毕业于明新小学,1932年参加渭南游击队。1942年被国民党杀害,时年32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杨候让(1909~1933)黄堆村人,1927年毕业于明新小学。1932年参加革命,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渭南游击队队员。曾参加过二十多次抢粮活动,机智勇敢。游击队失败后被捕,1935年被国民党杀害于户县宋村西北乱葬坟,时年24岁;</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年娃(1912.5~1933.6)黄堆村人,1927年毕业于明新小学,1932年参加渭南游击队,1933年6月在收缴东炉丹村地主王明治家枪支时牺牲,时年22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罗天娃(1910~1933.10)南务村人,1927年毕业于明新小学,1932年参加渭南游击队,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为游击队隐藏枪支。1933年12月被国民党杀害于其家前院,时年23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娃子(1910~1933.10)南稻务村人,1927年毕业于明新小学,1932年参加革命,农联会会员,1933年12月在保护游击队员炎娃子时,被国民党杀害于南稻务村,时年23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贾五娃(1908~1933)南稻务村人,1927年毕业于明新小学,1932年参加渭南游击队,1933年10月被国民党杀害于其家后院,时年25岁;</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王宽德(1911~1937)又名王进义,户县黄堆堡人。1928年毕业于明新小学,1932年参加渭南游击队,1933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为逃避国民党当局追捕。1936年冬,经西安市西大街商铺中共地下党联络站介绍,奔赴延安,途中失联;</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温志德(1919~1949.4)宋村东堡人,1935年毕业于明新小学,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4月在浙江一次作战中牺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士健(1930~1952)黄堆村人,1945年毕业于户县黄堆小学,1951年参加志愿军,赴朝参战,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22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长韦(1930~1953),志愿军一军七师二十团战士。1953年6月27日于朝鲜桂湖洞战斗中牺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附2:黄堆村专家教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玉瓒,1936年生,西北大学毕业。教授。曾留学苏联、加拿大,在加拿大从事信息光学研究,被拉瓦尔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组建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所,为首任所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玉璧,1927年生,东北工学院毕业。教授,高级工程师,宝鸡钢管厂副总工程师。从事焊管技术研究,主持的多项课题均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i>王宽德烈士(1911~1937)又名王进义,黄堆村人。1928年毕业于明新小学,1932年参加渭南游击队,1933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为逃避国民党当局追捕。1936年冬,经西安市西大街商铺中共地下党联络站介绍,奔赴延安途中失联。这次见到烈士的侄子王建勋老人,老人希望认识图片中人员的朋友能提供烈士最后的消息。致谢!</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作者简介:</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黄百合,西安市鄠邑区涝店街道人,60后, 西安文理学院毕业。鄠邑区党史辅导员、鄠邑区关工委红色教育报告团成员、鄠邑区甘亭街道“关工委”志愿者。酷爱历史,特别是鄠县地方史。喜欢读书、写作、抖音等。</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span class="ql-cursor"></span></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