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坑河源头在源口村。 源口村也许是安徽省最大的村。村地处东至县东南边陲的花园乡(原马坑乡)境内,地处皖、赣三县(东至县、祁门县、浮梁县)交界处。距206国道33公里,国土总面积44.6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组、28个自然村落,共312户,1067人。全村有林地3909.13公顷,人均山场3.63公顷,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9.3%。农民收入以林茶为主,茶园分布在海拔500-700米的深山幽谷,总面积约3500亩,茶叶资源丰富,内质优良。 在源口境内,马坑河有一条支流,山坞尽头是著名的跑马岗。该坞是源口村大村组。大村山坞沟壑深邃、漫长,坞口一座汪公庙,台基宏大,复建的庙室不及原先的八分之一。 坞里遍布喜阳好湿的板栗树。沟壑、石硧、台地、村居、百年栗树,构成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大坡堰遗址与发现石臼的树林。 丢弃在树林窠里的千年石臼。 石臼上的铭文。 直到我们在大坡堰遗址山坡树林里找到石臼,才解开大村的来历和石臼的用处。 石臼上的文字,识读:甲子岁嘉泰四年十一月冬至前五日,入冬十九…… 甲子岁嘉泰四年是1204年。也就是说,这个石臼是南宋嘉泰年间打造的。那么,这个石臼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遗弃在古堰附近。 我们打开脑洞:马坑深处的居民,在明朝以前,以采撷山货(葛根、蕨根、板栗、核桃等)裹腹,以种茶为生。马坑三宝“桐油、生漆、杉树脑”,那是接近近代的事情了。唐宋时期,至德盛产饼茶,宋朝以“饶池仙芝”闻名于世。饼茶制作需要将采摘的鲜叶捣碎,然后过滤压榨成饼,石臼就是当时制茶工具——把鲜叶春碎成汁液的机器。而石臼与堰的结合,就是水碓,机械化的制茶场。 由于产茶量大,阻水的堰坝也大,所以唐宋时期称“大陂”。明朝改饼茶为散茶,大陂逐渐废弃,名称也由大陂演变为“大坡堰”。村庄也省略成“大村”,居民浑然不知缘由。 珍贵文物与旅游资源,废弃山涧,可惜呀。 还是抬眼看看跑马岗的白云翻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