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大美:穿越千年的书信

无尘

<p class="ql-block">传递信息,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如今人类已退化到连微信都懒得发了。古人的传达方式就是写信。写信不易,寄信更难,但古人还是不怕麻烦,乐此不疲,三言两语也要修书一封,鸿雁传情。最温情的书信,莫过于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写给爱妻的情书,只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可惜只是口传,不见片字。</p><p class="ql-block">好在纸寿千年,还是给我们留下大量可观的书信。古人的书信称尺牍。在纸张出现前,古人用木牍、竹简书写,一般长度一尺左右,故称“尺牍”。有了绢帛、纸张后,仍然延用尺牍的概念,又称尺素、尺函、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p><p class="ql-block">虽称尺,但要知道,古代尺的度量与现今是有差距的。秦汉时期一尺约为 23cm - 24cm,魏晋时尺制 24cm,晋人尺牍多在此制左右,如王珣《伯远帖》幅高为 25.1cm。隋唐尺制接近现代长度,为 30cm。宋人尺制为 31cm。</p><p class="ql-block">尺牍是向亲人、朋友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自然饱含着书写者的真情实感。在书写时的自然、随意,充分表现书法的自然天成之美感。因此,自古以来,尺牍书法就是书法表现的一个重要形式。被后世奉为圭臬的魏晋二王书法,真迹已不可见,好在由于唐代帝王的喜好,举国家之力,临摹了大量的古帖,尤其是摹本,基本上是复制品,可以满足学习之用。</p><p class="ql-block">现存最珍贵尺牍书法,是陆机的《平复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此二帖的珍贵,不仅在于是存世最早的书法作品,更在于二帖以真迹存世,堪称奇迹。二帖之后的东晋二王尺牍,虽然量大,但无一真迹,大多为唐人临摹或摹刻,距离真迹都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失去了笔间连带细微处的运行路线,感受不到原作的行气。这些,在《平复》《伯远》二帖尤其是《伯远帖》中则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潇散古雅、淡远隽秀,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在书法学习中素有“碑”、“帖”之分。碑,指石碑、摩崖石刻;所谓帖,主要就是指尺牍书法,包括摹本(以双勾填墨对原帖的复制)与拓本(原帖或摹本勒石后拓印)。自宋以来,即有“北碑”“南帖”之争。其实这都是学界的无聊噱头。这很大程度上是古代由于复制印刷的技术限制,不论碑还是帖,都得之不易,故自珍自爱。在数字技术时代,高清复制已是很简单的事,海量的法帖及相关学习的信息,在网上都可免费获得,学书者大可不必拘泥偏倚,应充分利用这种便利,碑与帖并重,学碑以强其骨,习帖以隽其神,方臻妙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