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大寨利用历史名片躬耕旅游产业链的伟大创举

深海鱼

<p class="ql-block">  再次踏入大寨,深深被大寨迎合新时代,紧扣新政策,创新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兴业,以业促产的举动和成效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在六七十年代大寨是风靡全国的榜样,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大寨所创造出的经验和模板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大寨精神”逐渐冷却,“大寨”也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而被淡忘。然而,从1991年底开始,45岁的郭凤莲重返大寨,掌舵大寨,包装大寨,发展大寨,使大寨浴火重生,再次引发社会振动,再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大寨紧扣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以“大寨”金字招牌为牵引,挖掘历史资源要素,拓展发展空间,以文塑旅,以文润旅,以文厚旅,全方位,多视角包装厚实旅游品牌要素,成功地塑造了大寨红色旅游景点,以景造势,以景拓业,形成了以大寨旅游为牵引,三产同兴,三产互动的产业链新格局。大寨之所以实现两次崛起,在全国近70万个农村中脱颖而出,其成功的背后应该是:两个关键人物奠定了发展基石,抓住政策机遇点燃了出火的导线,全链条包装推动全新发展的支撑,与时俱进创新铸就了持久发展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b> 一、大寨的两次跳跃质变,来源于两大乡土人才的才华展示。</b></p><p class="ql-block"> 在网络上搜索“大寨”二字,记录着这样一段话:农业学大寨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场运动,依据是毛泽东于1963年发布的一项指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农业学大寨"学出"红旗渠",大寨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 </p><p class="ql-block"> 从这段文字记载,大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大寨的火始于63年,终于79年,历时16年,那么,为什么能火呢,其实就是因为一个人----当时的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陈永贵没念过多少书,在当时的环境下,信息封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还异常落后,陈永贵作为村里的一把手,满脑子就是发展生产,多打粮食,让村民分多多的粮食,摆脱饿肚子的困扰。也就基于这种单纯的思想,在他的带领下,奋战虎头山,大干狼窝掌,向穷山恶水要口粮,硬靠人力脱皮掉肉干,整治出无边无垠整洁的梯田,种出颗颗饱满的玉米,解决了大寨人饿肚的问题,在自己仅有的土地上创造出一段段辉煌的佳绩。其实,中国当时的大背景,全国近70万个农村,面临的情况和大寨不相上下,物资不足,粮食紧缺,吃饭问题是首要的从中央到地方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大寨先走了一步,创造了样榜,此时,从中央层面也急于塑造一个典型强势推动粮食生产问题,在媒体的助推下,大寨的事迹引起了毛主席的兴趣,遂于1963年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指示,从那个时候起,大寨的名声走出了大寨,走出了山西,走向了全国和世界,持续走红长达15年之久,大寨和大寨精神深入人心,大寨人跟着大寨的名气既承受了各个层级领导的考察学习和来自全国各地学习代表团繁重的接待任务,同时,各级政府投入多渠道的资金在包装塑造,大寨人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丰厚的物质资助和来自各方的荣誉光环,陈永贵老书记一举成名成为了农民身份的副总理,郭风莲等也跟着大寨走出了大寨走上了从政的人生历程。所以,大寨的第一次荣登出局造就辉煌,得益于陈永贵敢为人先,勇闯时代潮头的干劲和精神,是天时地利人和相得益彰的结果。没有陈永贵也就没有大寨的风声水起。</p><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而后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大寨所造就的东西不再迎合时代发展需要,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也相继刊发了文章,揭发、批判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极"左"错误,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从此从上到下汇成了巨大的历史潮流,使大寨头上神圣的光环逐渐消失。大寨一落千丈,退出了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在大寨销声匿迹长达十多年后的1991年,走出大寨20多年郭风莲突然被任命为中共昔阳县委常委、大寨党支部书记;一个以县委常委的名义下沉两级去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实属罕见,可见从上级层面是在重塑大寨,是让大寨起死回升,再次出现辉煌。郭风莲走出大寨的成长经历,积聚了较多的人脉资源且又有县委常委的政治光环,本人具有让大寨重放光芒的基础平台,所以郭风莲出现在大寨,也就造就了大寨今天成功打造成AAAA级景区,冠以红色招牌,再次受人追捧,以文彰旅,以旅兴业,文旅产业牵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b>二、下足秀花功夫,多要素润泽包装曾经的“大寨”名片,丰富旅游业态,形成独特的特色旅游名片。</b></p><p class="ql-block"> 步入大寨,很少能够看见耕作的农民,很少能够看见农田。看见的是整齐的村落与各家各户开设的农家餐馆、旅行社等,卖得都是黄金饼、小米、大寨光碟等旅行纪念品,就连古稀之年的宋立英也开了旅游品商店与“立英饭庄”,可见,大寨已全面转型,脱胎换骨成另一种境界,做的全是挣钱的事业,思路决定出路,郭风莲在外从政的20多年间,沉淀了厚实的政治素养,具有较强的政治洞察力,重塑大寨,让大寨再一次出人头地,首先是定调的问题,大寨朝什么方向走的问题,从现在取得的成果看,郭风莲重返大寨,定调利用历史名片,把大寨包装成一个旅游胜地,其思路是超前的,也是迎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更凝聚了郭风莲为大寨把航掌舵的能力和水平。</p><p class="ql-block"> 发展旅游产业,首先解决的是如何博取游客的眼球,让游客产生较为丰富的体验感,对大寨产生兴趣,让游客的嘴推介游客,使更多的游客踏入大寨之门。从大寨的自然景观看,曾经的大寨只是把穷山恶水通过大寨人的努力付出,改造成了梯田,梯田吸引不到游客,大寨本身的硬件条件不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平台,旅游产业如何抓,抓什么,从现在看到的一些景点元素不难看出他们起步时的思路是举全村之力在重塑历史名片上贮足绣花功夫,以大寨历史之名为金字招牌,全新包装,全面打造,全力挖掘,首先在梯田上种上树木花草,绿树成荫、松柏成林,满山苍翠而静穆打造了大寨森林公园、构建绿色大寨 ,其二是挖掘农业学大寨时期各个层面领导视察大寨时形成的图片、书信、指标等资料及大寨发展历史进程中使用过的拖拉机、农机具等物件布局在景点的相关位置,如大寨纪念馆中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进行展示,郭沫若写给大寨的书法的展示,修建陈永贵塑像等。之所以把这些元素充实到景区中,一方面解决人们来看什么的问题,同时,对曾经在学大寨时期走过来的游客是一种回味和怀旧,对年青一代是一种好奇与思考,同时,在包装大寨旅游品牌上,大寨可以说做到了全方位构建,多要素支撑的地步,如:引水上山,修了虎头山上的便道,建了蓄水池等。如积极创建AAAA级景区,强势推动大寨景区创牌出局,提高在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固实旅游打持久战的发展底蕴。</p><p class="ql-block"> <b>三、以景区为龙头牵引,全面构建多业互动,多业支撑,多业同台联唱的新格局,形成了多面强推大寨全面乡村振兴的发展氛围。</b></p><p class="ql-block"> 郭风莲重回大寨,举全力重塑大寨,大寨不仅在景点打造上战果辉煌,更在产业开发上轰轰烈烈,大寨在30多年的时间内,办起自己的水泥厂、酒厂、服装厂。现在大寨核桃露、大寨牌服装、大寨铝塑管、大寨醋、大寨酒等30多种产品纷纷走出娘子关,产业的发展给大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让大寨人赚得盆满钵盈,大寨依托景区的优势,在博得大量游客来访的机遇之下,环环相扣,推出了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地色食品,昔阳县也依托大寨之力,包装打造了红旗一条街,形成了景区舞龙头,产业唱大戏,农民有钱赚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p><p class="ql-block"> 大寨再一次出局,创造了第二奇迹,让世人看到了不同时期新农村的典范,大寨的成功,给世人的启示厚重而深沉,思想上的与世俱进,行动上的刚果前行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人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推动要素。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又一个“大寨”会凭借自己与进俱进的坚守和团结坚毅、敢于创新的精神同长远的目光闪耀于莽莽苍苍的中华大地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