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阿尔金山追影人 --记十五届中国金像奖获得者潘新华

韩栓柱

<p class="ql-block">  文/韩栓柱 图/潘新华提供</p> <p class="ql-block">  说起潘新华,在新疆摄影界真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师从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摄影家协会主席、新疆著名风光摄影家李学亮先生,拿起相机短短10年时间,痴迷于风光摄影艺术创作,走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用作品在全国首届锦绣中华(金鼎奖)全国风光摄影大赛上夺得金奖和作品入选第17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荣获新疆第19届、第20届摄影艺术作品展银奖、受中国摄协邀请参加第12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阿尔金山--中国新疆无人区映像”展,2024年11月,更是获得全国摄影界最高奖--摄影金像奖的优异成绩为新疆风光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b>少年壮志不言愁</b></p><p class="ql-block"> 潘新华的父辈是1956年新疆刚刚解放不久支边进疆的。生育养育他的那片土地就是和静天山脚下的农二师21团场。团场周围巍峨的天山雪峰,无边的草原,遍地的牛羊,锦绣的田园,优美的风光......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的话说,整天生活在画里。 </p><p class="ql-block"> 从小学到中学,潘新华除了主课外特别喜欢画画,那时家里条件不是太好,没有钱买画笔和图画本,他就从树上折段树枝,在地上画雪山画草地画牛羊画梦想画自己,画了抹抹了画,虽没有机会成为画家,却为以后的摄影奠定了基础。 </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他从一本画册上看到了一张风光照片,谁拍的记不清楚,甚至他都不知道那照片是相机拍的,但那镜头里的画面好像就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他还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这样的一张照片挂在家里,谁来了他都会乐此不彼地说,那照片是我拍的。</p> <p class="ql-block"> <b>金奖背后的故事 </b></p><p class="ql-block"> 潘新华的摄影作品《沙之韵》在首届锦绣中华(金鼎奖)全国风光摄影大赛中荣获金奖,这个奖的份量沉甸甸的,这个荣誉也是响当当的。随后千图专访来了,不少新媒体和微信平台也相继采访做了推介。可又有谁知这金牌背后的付出和故事呢,心血、汗水、人、财、物......六年时间2千多个日日夜夜,七进七出阿尔金山,10多万公里的行程,有人说他是拼命三郎,有人说他是摄影“疯子”,还有人说他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开玩笑。可他就是要一根筋走到底。他常说:“我本来拿相机的时间就比别人晚,再不加油努力,就会更落伍”。 </p><p class="ql-block"> 最了解潘新华性格的一定是她的爱人柳新琴,看着他不要命痴迷风光摄影的举动,劝肯定不会起多大作用。于是她下定决心去真真切切地陪他一次,陪他进阿尔金山,陪他守候日出日落,为他做饭,当助手,管后勤。那是2018年的8月份,柳新琴从乌鲁木齐陪丈夫潘新华驱车长途跋涉到塔什库尔干,到帕米尔高原,从西昆仑再到东昆仑阿尔金山,20多个日日夜夜,有缺氧时身体的煎熬,有零下十几度冻得睡不着的体验,有丈夫拍摄到一幅好作品的亢奋,有荒无人烟大漠等光的寂寞孤独,更有雨雪时而交加的忍受......看到它吃了那么多苦好几次想劝说话到嘴边又咽下。潘新华拿了全国金奖,柳新琴激动地流下泪水,因为那是对丈夫辛勤付出的回报,她懂得。</p> <p class="ql-block"><b> 不忘初心大器晚成</b> </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少年初心懵懂的那幅照片默引前行,也许此生命运绕不过摄影这个坎儿。潘新华1978年从学校毕业后先是在21团民兵连当民兵,1981年调到团建筑公司当采购员、施工队长。因工作成绩突出1993年调到兵团经贸委。大概是对按部就班的现状不太满意,也许是市场经济的诱惑力太过强大,2000跨世纪之年,潘新华辞职下海搞起了房地产,并由第一桶金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打拼,成了腰缠千万的房地产老板。就在人们以为他会越做越大时,2014年8月他突然歇业到北京购买了一套哈苏相机,开始了学摄影。</p><p class="ql-block"> 初学几个月不入道,便想起拜师学艺。拜师拜谁呢?一打听新疆风光摄影最强名气最大的就是新疆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学亮老师。于是他在巴州摄影家马立新影友的引荐下登上李学亮老师的家门,说明来意,恳求收他为徒。刚开始李学亮还有些担心,后见他能吃苦悟性高,便接纳了他。从最初的基础到深入实地的实践,从跟随李主席学拍再到单独深入天山南北采风创作,一步一个脚印,潘新华以飞速的进步跨入了中国摄影家的行列。 </p><p class="ql-block"> 别人吃不了的苦他能吃,别人不敢走的路他敢走,短短10年时间,他光用在摄影器材和花销就花费了上百万,行程近40万公里,拍摄的数码文件、胶片几十万张。如今潘新华已经年愈花甲,说他大器晚成一点不假,他就是凭着初心和执著敲开了风光摄影艺术的大门,成为新疆风光摄影后来居上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b> 阿尔金山遇险记</b> </p><p class="ql-block"> 说起摄影创作遇到最危险的一次,潘新华大概思索了几分钟,脑海里过电影一样的涌现出当时的画面。 </p><p class="ql-block"> 那是2016年的9月20号,他一个人单枪匹马进了阿尔金山。第一次是李学亮主席带他进去的,一进入自然保护区,满眼都是雪山、大漠、戈壁、沼泽、湿地......光顾激动见啥拍啥,回来一看不是太满意。于是他想再进去拍摄,师傅听说后劝他一个人太危险不要去,但他决心已定师傅为了锻炼他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再没说什么。 </p><p class="ql-block"> 初始几天还算顺利,到了第5天,在寻找镜头的过程中,一条轮胎被河床里坚硬的碎石扎破了,4000多米的海拔,荒无人烟的戈壁,换轮胎没干几下就大口喘气,头晕眼花,本来在平原分分钟钟的事,一个轮胎换完竟过了2个多小时。翌日走到新疆青海的边沿处,又一个轮胎被扎破,彻底趴了窝。当时自然保护区又没有手机信号,晚上一个人睡在车里,狂风呼啸,犹似鬼哭狼嚎。加之时有棕熊和狼嚎出没,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令人毛骨悚然。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徒步走到3公里多的盘龙峰管护站请求救援。 </p><p class="ql-block"> 管护站老张是个热心肠,听说情况后让潘新华先吃饭休息,等恢复力气后开车赶到出事地点把两个扎破的轮胎拉回管护站,又联系青海格尔木卖轮胎商家定好价格带两个新轮胎前来救助。轮胎到位后管护站老张又把潘新华两个扎破的轮胎驱车到200公里外的维修点补好再返回来,这种患难见真情的举止让潘新华十分感动。 </p><p class="ql-block"> 15天的阿尔金山之行,让潘新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了重新的认识,遇了险,吃了苦,经受了生与死的磨砺,作品也在实践中得以升华。用他的话说,经历了这次磨难,以后再大的困难都不在话下。 </p><p class="ql-block"> 走出阿尔金山的那天,手机有了信号,看到师傅和众多影友担心的电话和微信问候,这位刚强的汉子眼睛湿润了。</p> <p class="ql-block"><b>  追影永远在路上</b> </p><p class="ql-block"> 朴树在《平凡之路》里有这么一句话:“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 潘新华追影的路漫长而崎岖,他无数次只身单车穿越阿尔金山、罗布泊等无人区,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印证了诗人艾青那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p><p class="ql-block"> 时代的脚步在不停地前行,如今摄影从单一的黑白、彩色胶片时代走向了数码时代。潘新华深知摄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追影的路上不仅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文学修养,还要博学众长,多角度地去看世界,把充实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实际创作中,每当拍到一张满意的作品时那种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p><p class="ql-block"> 新疆是一块广袤、壮美、多彩、神奇而又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一个让摄影人永远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的创作天堂。无论从光线、色彩、画面、气场、神韵、人文、掌故,都曾经以至于始终对摄影家充满了神秘的诱惑力和难以名状的迷醉气息。潘新华就是在一次次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中按启快门,用心感受大地的呼吸,用情记录山水的美艳,用景表达内心的感悟,用美征服读者的心灵。 </p><p class="ql-block"> 在河南三门峡刚刚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殊荣的颁奖大会上,潘新华激动地说:“中国摄影金像奖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摄影道路上不懈追求和努力的肯定,我将以这次获奖为新的起点,继续保持对摄影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探索与创新,用镜头去记录更多美好的瞬间,去传递更多温暖和希望。期望与更多的摄影家互相交流学习,为推动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评委对他的作品更是赞誉有加:山川静肃,大美无言。生活在新疆的潘新华,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独自驾车,勇敢穿越阿尔金山、罗布泊等无人区。他钟情于透过镜头欣赏高山雪峰的壮丽与戈壁大漠的雄浑,更乐于在漫漫长夜中静静倾听寒风呼啸和鸟兽鸣啼。他精确地把控黑白灰,让天地万物更加纯粹,为观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祝愿这位追梦永远在路上的摄影家继续前行,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脚下的这片土地,为把新疆风光推向全国全世界砥砺奋进,再创辉煌!</p> <p class="ql-block"><b>  潘新华获金像奖作品赏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