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 |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笔下的紫藤花

半亩方塘美术馆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1864 年 1 月 1 日—1957 年 9 月 16 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来以卖画为生。他在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齐白石擅长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其画作中的鱼虾虫蟹,充满天趣。他的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有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也善写诗文。</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他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现代绘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1953 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 1955 年度“国际和平奖”。</p> <p class="ql-block">笔墨运用:他将书法的用笔融入到绘画中,以篆书的笔法画紫藤的枝干,使枝干粗与细的形状宛如虬龙,苍劲古朴,富有力量感和节奏感。尤其是在经历“衰年变法”后,笔墨更加雄浑老辣,如顿笔、折笔处犹如写篆书,展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p><p class="ql-block">色彩表现:善于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表现紫藤的花朵以及嫩绿的花叶。比如用洋红点出花蕊,与花青写就的藤萝相互映衬,色彩对比强烈且酣畅淋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动静结合:齐白石画的紫藤花,在画面中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独特意境。纵横交错的藤条看似杂乱,却乱中有序,仿佛在风中舞动,而点缀在藤上的花朵又增添了一份静态的美感,动静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以物寄情:紫藤在传统文化中有“紫气东来”等美好寓意,齐白石通过对紫藤花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幸福生活以及国泰民安的美好企盼,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p> <p class="ql-block">布局合理:齐白石的紫藤花作品构图疏密得当,有疏有密。他能巧妙地安排藤条、花朵、叶片以及题款、印章等元素的位置,使画面既不显得拥挤,又不会过于空旷,重心稳定且富有变化,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p><p class="ql-block">对角构图:常采用对角构图的方式,从画面的一侧伸出藤干,使画面具有延伸感和张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风格演变:早年齐白石画紫藤主要学徐青藤,笔墨枯瘦纵逸,色彩清淡素雅;后来吸收吴缶翁画风,笔墨变得凝重浑厚,色彩浓郁鲜艳;经过“衰年变法”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齐派”风格。这种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使他的紫藤花绘画不断发展和进步。</p><p class="ql-block">自我超越:他在学习前人画紫藤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将紫藤的形态和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超越了前人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树立了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