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黄寺24.11.10

峭松

<p class="ql-block">西黄寺,又称达赖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11号,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始建清净化城塔院,是清初北京最早建立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之一,也是达赖和班禅在北京的驻锡地。</p><p class="ql-block">西黄寺现仅存清净化城塔院,占地面积190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由三进院落组成。原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有牌坊、单拱石桥、前殿、钟鼓楼、垂花门、正殿、清净化城塔、后罩楼。现牌坊、单拱石桥、钟鼓楼以及后罩楼均已无存。西黄寺对研究清朝藏传佛教有着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西黄寺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11号,是北京城一座原生态藏传佛教文化博物馆,展厅面积4024平方米,于2018年5月26日开放。</p><p class="ql-block">西黄寺博物馆,始建于1651年(清顺治八年),集藏、汉、印建筑艺术于一体,堪称藏传佛教皇家寺院建筑艺术之瑰宝。现存的清静化城塔院采用的是汉传佛教寺院“珈蓝七堂”的传统布局格式,共分三进落院。第一进落院建筑包括山门殿、钟鼓楼、东西配楼;第二进落院建筑包括天王殿、垂花门、东西禅房;第三进落院建筑包括大雄宝殿、清静化城塔、乾隆御笔碑亭、东西禅房、慧香阁。</p> <p class="ql-block">文萃楼</p><p class="ql-block">"文化经典·润智慧远"</p> <p class="ql-block">文华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阔三间,共有十八根殿柱支撑殿顶,大殿正中供布袋和尚,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手执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执水蛇;北方多闻天王,手执宝幢。</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系楠木结构,造型别致、典雅,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而成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并彩绘为花瓣形式,故曰垂花门。复建于2008年。</p> <p class="ql-block">西黄寺重修纪念碑</p><p class="ql-block">盛世中华,政通人和,民族团结,国泰民安。仰赖各方关怀,众擎易举,得以重修西黄寺,传承爱国之精神。香港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慷慨捐款二千七百万元人民币,复建慧香阁、东西禅房,修缮院落建筑及石塔,重塑大殿佛像。公元二零零六年九月动工,历时二十三个月竣工,使今日之西黄寺,历史再现,遗产永存。为彰其功德,以碑铭记之。</p><p class="ql-block">北京西黄寺</p><p class="ql-block">公元二零零八年八月正</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十世班禅大师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1927年九世班禅大师组织重修西黄寺时所建。殿内正中为班禅大师法座,西侧分别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东侧分别供奉强巴佛、十一面观音菩萨、卡萨尔巴尼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卡萨尔巴尼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强巴佛</p> <p class="ql-block">十一面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东侧分别供奉强巴佛、十一面观音菩萨、卡萨尔巴尼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西侧分别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记》碑是乾隆在清净化城塔建成之后为纪念六世班禅大师而御笔书写的。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于碑上,称为"四体碑文",碑正面以汉文和满文书写,背面以蒙文和藏文书写。</p> <p class="ql-block">《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是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大师祈寿而立。碑体正面有一颗巨大的大椿树,即著名的"祈寿长椿图",椿树上方刻有"四体文书"《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自左至右依次为满、蒙、藏、汉文。碑上图、诗均出自乾隆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式样而设立的金刚宝座塔,清净化城塔是六世班禅大师在北京圆寂后,乾隆为表彰其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而修建,塔内装有经文、五香六药、金银八宝等物。</p> <p class="ql-block">朝天犼,又称望天犼,为清净化城塔之护塔兽。</p> <p class="ql-block">慧香阁,又称后罩楼,系西黄寺核心建筑之一。现建筑为2008年复建。复建后的慧香阁恢复了历史原貌,两层共计房屋五十间。一层有藏经殿等;二层为班禅行宫。</p> <p class="ql-block">历史中的西黄寺</p><p class="ql-block">西黄寺位于北京德胜门外至安定门外,为清代重要皇家寺院。西黄寺始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是在辽萧太后燕京行宫的基础上建造而成。清顺治帝敕令,将毗邻西黄寺东侧的普静禅林同时改建。由于二寺毗连,又同为藏传佛教寺院,故当时人们习惯称普静禅林为东黄寺。顺治九年正月(1652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接受顺治皇帝邀请,启程朝觐,年末抵达北京,为褒奖五世达赖喇嘛的爱国行动,清政府特拨白银九万两修缮西黄寺,供五世达赖喇嘛在京驻锡之用。在清王朝,西黄寺遂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觐的驻锡地,也接待过一批批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贡的使臣和藏传佛教界一些领袖人物及著名的高僧大德。</p><p class="ql-block">西黄寺的历史,像一幅历史长卷,真实地记录了藏传佛教领袖人物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不朽功绩;西黄寺的历史,又像一座历经沧桑的石碑,把中国各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强意志和美好心愿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让后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泱泱中华,多族一统,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交错杂居、相互依存,和睦共处、携手共进,共同缔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藏民族就是缔造中华文明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元1247年,西藏地方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代表西藏地方,蒙古皇子额沁阔端代表蒙古汗庭,在今甘肃省武威市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云谈",并发布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元朝中央政府治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是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蒙藏民族共同为缔造祖国和平统一发展民族团结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书写了彪炳千古、名垂史册的光辉灿烂一页。</p> <p class="ql-block">慧香阁台基:慧香阁系清净化城塔院的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清乾隆45年,原系二层,后被毁。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出资在原台基上建成了一栋单层仿古建筑。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复建慧香阁时,经专家论证,文物部门批准,保留了原始台基,恢复了慧香阁历史原貌。</p><p class="ql-block">公元二零零八年八月五</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p><p class="ql-block">此幅画作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六世班禅大师一行自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历时13个月到达承德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并为其祝贺七十大寿的场景。在澹泊敬诚殿中,班禅大师向乾隆帝敬献哈达、无量寿佛等贡品,乾隆帝上前用藏语问候道:"长途跋涉,必感辛苦",班禅大师答:"远叨圣恩,一路平安"。画面正中为古稀之年的乾隆帝;左首手捧无量寿佛者为六世班禅大师;大师身边向乾隆帝托手介绍者为三世章嘉国师;大师身后头戴班智达帽的三位僧人从上至下分别是仲巴呼图克图、堪布罗桑克却及济咙贝丹桑布;后面是侍者及随行的西藏贵族。右首手捧哈达者为权臣和绅;身后上首为乾隆帝第六子永瑢,而后是当时的权臣及大内总管和几大外藩的王、贝勒。画中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还可看出班禅大师进献给乾隆帝的礼物有佛像、曼扎、吉祥八宝、嘎巴拉法器等物,乾隆帝回赠给六世班禅的礼物有珍珠、念珠、珊瑚、玉如意等物,高度的还原了这一历史性时刻。</p><p class="ql-block">此幅油画作品由当代著名藏传佛教文化专业画家佟成明先生创作,历时一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文化经典·润智慧远"-《心经》书画艺术作品展与大家见面了。此次展览既展出了前人的经典作品,也呈现了今人的传承与创新。试图承前启后,以期美美与共。</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说:"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远,文化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国佛教文化和中国书画艺术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自古以来佛教文化与书画艺术就有着密切联系。佛教文化和书画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数不胜数,不仅令人神往,更让我们领略了中国佛教文化与书画艺术的玄妙风采。</p><p class="ql-block">佛教文化与书画艺术选择相互依托、共同发展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结合。佛教钟情于书画是因为书画是文化人的精神追求,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书画贴近佛教是因为佛教内容经典,流传广泛。北魏有《龙门二十品》,隋有《龙藏寺碑》,唐有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怀素《四十二章经》《道因法师碑》《怀仁集王羲之圣序碑》,元有赵孟频《胆巴碑》等等。这些经典作品均与佛教经典和人物密切相关。正如明代书法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所言:"然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戒,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此言深刻揭示了书法在"翼教""卫经"方面的特殊意义和作用。</p><p class="ql-block">在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就有乾隆皇帝的《清净化城塔记》《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等书画作品,还有大学士彭元瑞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曹文埴的《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等佛教经典书法作品。综上所见,书画艺术的发展与佛教文化的传播是互助互益的,佛经因书画得以弘扬,书法因佛经得以传承,二者彼此成就,相得益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