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正(1929—1984),浙江绍兴人。福建省福清三中知名语文教师。《“笑话”这朵花》是沈老师的旧作,1962年6月7日发表于《福建日报》副刊。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沈老师青年照片(摄于1961年,时年32岁)</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源:福清三中档案室</h5> <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笑话”这朵花》原文影印图</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来源:福建省图书馆咨询部</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陈毓峰先生提供</div></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笑话”这朵花</b></h1><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清正</div><br> “笑话”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的记载。散见于周秦诸子的文章中,有不少笑话。如《孟子》的“揠苗助长”和《韩非子》的“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形象,就是十分可笑的。南北朝时的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还专为笑话写了一篇“谐讔”的评论文章。至于元明清几代所谓“谐语”、‘“雅谑”、“笑林”之类的撰辑,那就更多了。从流传到现在的一些笑话看,大凡好的笑话总是通过对被讽刺对象简短的描述,使人从笑中得到教益。笑话与喜剧,在这一点上是有共通的地方的。<br> 有这样一个“笑话”:<br> 从前有一个秀才,他只相信书本知识,不讲求实际。一天,他从肉店买一斤肉,可是不懂得怎么煮。店主人把煮肉配料的办法,写了一张纸条给他。他十分得意地想:到底是读书人本领大,一看纸条就知道怎么煮肉。于是,他高兴地拎着肉往家走。谁知走到半路,突然从身后扑来一只黄狗,把他手中的肉夺了去。可是,这秀才不但不去追赶,反而高举着那张纸条笑着对跑去的黄狗说:“蠢才,你没有我这张纸条,我倒看你怎么吃……”<br> 这是随手从最近“热风”上的一篇小说里节录下来的。这全文不及二百字的笑话,读后使人感到一个蠢秀才的形象栩栩如生。它的言行举动令人发笑。但也正由于这可笑的表现,才使人从中获得教益。人们喜爱笑话,也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点。<br> 笑话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与它构成艺术形象的特殊表现手段有关。雕刻不同于绘画,小说不同于戏剧。笑话这一艺术样式,也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段。笑话主要是通过对令人发笑的形象的创造,达到给人教益的目的。《笑得好》(清·石成金撰)的自叙中,曾有“予乃著笑话书一部,评列警醒,令读者......闻予之笑,悉皆惭愧悔改......”之说。所以“笑”是手段,“惭愧悔改”,也即受到教育,才是目的。<br> 要很好利用笑这一手段,我想首先应该研究:什么东西会引起人们的笑?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强调指出过,笑是由那些丑恶的而又自以为真、善、美的东西所引起的。事实正是这样,笑话之所以令人发笑,它总是当被讽刺对象本身违背了生活规律而又自以为是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愚蠢、懒惰、贪吝、虚伪、丑恶、迂腐......等等。例如上述的蠢秀才,他总以为狗也会象他一样,如果没有那张纸条,就没法把生肉吃下去。“揠苗助长”中的宋人,他是以为把苗拔高一些,可以帮助苗长得更快。“守株待兔”中的宋人,他也以为天天都会有兔子跑到树下撞死。显然,这些人决不以为自已做法是愚蠢可笑的;相反还自以为是聪明正确的,因而才使人感到可笑。人们这种笑,不是无缘无故的,实际上是对这令人发笑的对象的批判的一种表露。笑话的教育目的,总是寄寓在这“一笑”中。<br> “讽刺”是一种武器,正如俄国作家谢德林所说,“必须十分明确地认清自己的锋芒所指的对象”。我们虽然“并不一般地反对讽刺”。但却必须区别对待敌友的不同对象。对敌人,应该是无情的,这是为了要打倒它以至于消灭它。对于人民内部的落后现象,必须是善意的,这是为了帮助它。“给患病者一个刺激、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反对党八股”)事实上,历代流传下来优秀的笑话中,就有不少是委婉的讽刺,善意的嘲讪。《嘻谈初录》上卷“万字信”中,讽刺一个写信时言重词复、唠叨不休的人。友人劝他写信要“繁言赘语宜去......言简而赅可也。”可是他在复信时,虽想“唯唯遵命”,却又写了一大堆。他的回信是这样写的:“前承雅教,感佩良深,从此万不敢再用繁言上渎清听。”另外又在“万”字旁加注:“此‘万’字乃方字无点之‘万’字,是简笔之‘万’字也。本欲恭书草头大写之‘萬’字,因匆匆未及大写草头之‘萬’字,草草不恭,尚祈恕罪。”——看了这篇笑话,我们一下就明白这是讽刺讲话、写文章繁言赘语、絮絮不休的人。这是讽刺,但犹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是“揭人阴私”,也不是专为“骇人听闻”。一句话,是通过笑帮助人们去掉这种“于己无益于人有损”的坏习惯。这显然是善意的讽刺。笑话,不仅可以用来批评落后现象,而且可以当为打击敌人的武器。如《笑得好》中的“剥地皮”,原文是:<br> 一官甚贪。任满归家,见家属中多一老叟,问此是何人。叟曰:“某县土地也。”问因何到此,叟曰:“那地方上地皮都被你剥将来,教我如何不随来。”<br> 短短几十字,贪官污吏残酷剥削人民脂膏的形象毕露,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这也是讽刺,但这是无情的,象一柄匕首直指封建社会制度心脏的讽刺。近日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时事笑话。大概是这样:美国一家报纸用头号大字登出一行新闻,标题是:“州立法会议委员,有半数是强盗和骗子!”这些委员看到了,要求报馆立即更正。第二天,报上更正的一行标题是:“州立法会议的委员,有半数不是强盗和骗子!”——这短短的一则笑话,就把美国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象漫画一样,只几笔便勾勒出来了。<br> 总之,笑话是讽刺文学的一种,所以往往对讽刺对象的某一点,按特定意图耠予必要的夸张、强化、渲染,一直夸张、强化、渲染到令人发笑为止。这是讽刺文学的特点。笑话也正因为它具有批评落后,打击敌人的作用,所以有强盛的生命力,历来为人民所喜闻乐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莫名</span></p> <b>深度阅读链接:</b><div>金之泽:<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duw4q0?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805609"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那年那月忆恩师》</a>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qm2se7?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805609"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拙文《那年那月忆恩师》之微波荡漾 》</a></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