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应春与铁原阻击战

朱宝刚

<p class="ql-block">  郭应春 籍贯江西省泰和县,1914年生,1931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北京军区纪委委员,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副兵团职,享年73岁。</p> <p class="ql-block">  铁原阻击战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期,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联合国军趁志愿军主力撤回到三八线附近时,开始全面反扑,妄图一举打垮我志愿军部队。志愿军第63军与第65军临危受命,在铁原、涟川一带组织防御。铁原身后便是志愿军总部和我主力部队,它还是志愿军后方补给基地。铁原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p> <p class="ql-block">  第63军189师奉命在铁原正面的种子山组织防御。此前,师长许诚已调离该师,师长位置空缺。在蔡长元(师政委)为书记的师党委领导下,副师长郭应春分工负责作战、训练等军事工作。</p> <p class="ql-block">  面对联合国军武器装备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我军如果沿用传统的梯次防御部署,有可能付出极大伤亡,无法完成阻击任务。189师便制定了迫敌“拔碎牙”战术。具体来说,就是“化整为零”、“天女散花”、“撒豆成兵”,将全师分成200多个战斗小组,分别坚守200多个防御要点,每个战斗小组以党员为核心,老兵为骨干,再加上一个新兵组成。由此,每个防御要点都变成了敌人难啃的骨头。待敌把这200多块骨头啃完,我军便赢得了转移时间。实践证明,迫敌“拔碎牙”战术非常有效,自6月1日至3日,仅3天时间,189师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击毙美军5000多人,创下第19兵团12个师中最辉煌的战绩。<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后,美第9军第24师少校罗伯特在回忆录中写道:“(在铁原)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发力的陆地沼泽,总是觉得找不到要打的目标,又发现目标到处都是……”</span></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天激战,189师伤亡很大,63军领导遂派187师接防。时任187师师长,后任副总参谋长的徐信将军对郭振峰(郭应春长子、将军)回忆说:“我带人去接收阵地时,你父亲正在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部署交接阵地事宜。在交接过程中,你父亲一个营一个营的阵地给我交,敌情,左右邻讲的十分清楚、仔细,为我们后来的作战提供了很大帮助。”他感慨的说道:“我打了这么多年仗,这样交接阵地还是头一回。对战争这么负责任,真正体现了老红军的优良传统。要知道,对面就是敌人,交接阵地是十分危险的事啊!”的确,这次阻击战的惨烈程度远胜以往,短短几天时间,郭应春就两次遇险。一次,是他所在的师指挥所遭敌燃烧弹袭击,郭应春身上的大衣被烧着起火,警卫员安国夫同志,眼疾手快,及时帮他脱掉大衣,并将他推入一块大石缝中才化险为夷。还有一次,郭应春在前沿阵地视察,突然遭到敌阻击手的射击,身边的参谋应声倒下,中弹牺牲。而郭应春竟然毫发无损,只是帽沿儿被子弹穿了个洞,真是命大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铁原阻击战中,189师顽强抗击敌军的轮番进攻,与兄弟部队一起粉碎了联合国军一举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 、合围志愿军主力的企图。</span></p><p class="ql-block"> 铁原阻击战胜利后,彭德怀司令员接见了63军师以上领导。当他看到郭应春在后排时,便说道:“郭应春,你怎么躲在后面啊!到前面来,你这次仗打的不错啊!”为表彰和奖励铁原阻击战的有功将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应春和63军其他三位师级主官受到志愿军总部的立功通报。</span></p> <p class="ql-block">郭振峰将军(郭应春长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原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