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一封信 鼓励我写作向深度发展

李海生

<h5>2004年第五期《石油政工研究》封面</h5> <h1> 最近,我在整理保存的一些信件中,发现了2004年7月8日中石油集团主办的《石油政工研究》杂志社编辑部周永森老师给我的一封信。<br> 信的起因是这样的:我父亲14岁参加八路军,属于南下干部。1960年为照顾姥姥,不得已调回老家。他带回一台留声机,放很多京剧晋剧等老唱片,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周信芳先生主演的《四进士》,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br><p> 我当近9年兵退役后,一直在政工岗位,其中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二十多年。有一次,我看央视11频道播放京剧《四进士》全剧,我坚持看完,以后又多次看。四进士剧情并不复杂,说的是明嘉靖年间,新科进士毛朋、田伦、顾读、刘题4人由海瑞举荐出京为官。毛朋任河南八府巡按,田伦任江西八府巡按,顾读任河南信阳州道台,刘题任河南上蔡县知县。临行前在双塔寺文昌殿结拜盟誓,决不做违法渎职之事,否则每人带一口棺木以死还乡。但结局只有毛朋兑现了誓言(即现在人们常说的信仰),其他三人都禁不住亲情、金钱的诱惑而下场悲惨。结合这部戏,我想对当下教育干部有很大教育意义,就写了一篇杂文,题目叫《再看京剧<四进士>有感》,文章发表在2004年第五期的《石油政工研究》杂志上。我仔细看,编辑在后半部分作了大的修改。使这篇稿子的立意更加深远。更为惊喜的是,我收到了周永森老师的来信。信是打出来的,足见其认真态度。周老师在信中说:“《再看京剧<四进士>有感》选题好,可以借题发挥,针砭时弊,劝世布道,像您这篇稿这样处置,有点可惜。建议扩展篇幅,按照戏剧欣赏(当然偏重在思想上)的方式,当作文学评论来写,既说出您的观点、主张,又抒发您的感情,写的再深厚一些。”信中还强调:“四进士的盟誓和不同表现,对干部的荣辱观的影响,应该再分析得细一些。”</p></h1> <h5>周永森老师的来信原件</h5> <h5>《石油政工研究》2004年第五期目录</h5> <h5>《石油政工研究》2004年第五期正文</h5> <h1> 我按照周老师说的,对这篇稿子作了认真修改,向几家报刊投了出去。先后被《中国法院报》《华北石油报》等报刊发表。<br> 以后我再写评论或杂文,我都要想一想周老师说的话,对文章的立意、写作方式进行认真的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笔。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180余万字,其中,论文、杂文占五分之一左右。照片一百余幅,多篇(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br> 可以说,这不是一封普通的来信。至少可以看出编辑老师的良苦用心,并且对我后来能写出一些比较深的文章终生受益。<br></h1> <h5>《人民法院报》2006年11月27日登载</h5> <h5>《华北石油报》2005年9月25日刊登</h5> <h5>第二届“包公杯”获奖证书</h5> <h5>全总二等奖证书</h5> <h5>参考消息荣誉读者证书</h5> <h5>《纪检监察干部之歌》获奖证书</h5> <h5>全总三等奖证书</h5> <h1> 现在我已经退休11个年头,我只有两个爱好,一是写点东西,二是拍些照片。现在每天都要坚持上网,先浏览一下当天的国内外大事,然后适当写点文章,发表也不少。<br> 说实话,发表不是目的,人老了有个爱好,是最大的快乐,也是健康的一副良药。<br> 到现在,我也没有见过周永森老师的面,说实话,真想见见,至少当面道一声“谢谢!”<br></h1> (补记:此稿完成后,我在小范围征求意见。曾经担任《中国石油报》华北记者站站长、《华北石油报》社工会主席的岳双才老师告知,周永森老师是从吉林油田调到《石油政工研究》杂志社担任编辑的,是一位文字、理论水平造诣很高的老同志,对人也很诚恳,可惜已去世多年了。这么一位好老师,生前未能谋面,甚为惋惜!这篇文章只能作为怀念周老师了。祝他天堂永安!) 附件:《再看四进士有感》原文<div>看京剧《四进士》想到的<br><br> 我父亲14岁参加八路军,属于南下干部。1960年为照顾姥姥,不得已调回老家。他带回一台留声机,放很多京剧晋剧等老唱片,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周信芳先生主演的《四进士》,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1969年我16周岁当兵,近9年后退役到华北油田,一直在政工岗位,其中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二十多年。有一次,我看央视11频道播放京剧《四进士》全剧,我坚持看完,以后又多次看。</div><div> 《四进士》说的是:明嘉靖年间,有4位同科进士毛朋、田伦、顾读、刘题4人由海瑞举荐同时出京为官。临行前在双塔寺文昌殿结拜盟誓,决不做违法渎职之事。可是,只有毛朋坚守了初衷,其余三人都违背了诺言。除了刘题贪杯渎职,田伦和顾读都是徇情枉法。<br> 田伦亲姊田氏为图谋财产,毒死小叔子,又把小叔的妻子杨素贞转卖给南京布商杨春。杨春听了素贞哭诉,可怜她的遭遇,与她结为仁义兄妹,代他告状。后素贞又被宋士杰收为义女,宋士杰抱打不平,帮她告状。<br> 田氏知道后,求弟弟田伦给任信阳州知府的同科进士顾读写求情信,田伦开始不同意并严词拒绝。田氏又胁迫其母,让母亲出面。田母开始不从,但禁不起女儿一再缠磨,只好跪在儿子面前,让他动笔。田伦难违母命,只好违心提笔给顾读写了求情文书,并送上纹银三百两。田伦写了求情书信后,为自己违背了四进士出京时许下的诺言整日忐忑不安。<br> 顾读接到田伦求情书信和赠银后,也感到田伦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但又撇不过情面,故在审案中偏向田伦之姐,循情押禁了杨素贞。<br> 后来,辛亏巡按毛朋主持正义,判了田氏夫妇死刑,惩处了田伦、顾读,为素贞伸了冤。 <br> 《四进士》的故事,反映了裙带关系重于法律和道德的腐朽现象。这种事,在封建社会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br> 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宗法社会,为建立君君臣臣的政治关系,统治者极力鼓吹父父子子的亲情关系。历史上政治非常残忍黑暗的西晋,打出的就是“以孝治天下”的温柔的旗帜。因为亲情的关系导致违法,历代舆论都予以宽容。封建社会又是典型的人治社会,尽管也有卷帙浩繁的法律文书,但是,杀罚决断几乎完全取决于官吏个人对法律的把握。这就决定了田轮、顾读的徇情枉法具有可能性。即使是朝庭的栋梁之材,也是处在社会的腐朽风气的包围中。所以封建社会的忠直耿介之士,像传说中的包拯和《四进士》中的毛朋那样公正无私的清官则只能是凤毛麟角,绝无普遍性。看戏是为了感受艺术的熏陶,也是在学习历史和政治。当一种现象大量地、反复地、重复地出现的时候,它必然有社会制度上的原因,解决它,也必须从制度上入手。我国是一个封建传统十分丰厚的国家,封建传统有优秀的,更有腐朽的。宗法制度和人治制度是对现代社会影响极为深重的封建糟粕,至今它对社会的腐蚀作用还是不能低估。<br> 当温情脉脉的面纱掩盖了罪恶的时候,亲情也就成为意志的腐蚀剂。想当初毛朋四人中了进士后分别被皇家任命了重要职务,四人在双塔寺前盟誓,决心为国家效力尽职尽责,不做失职渎职之事,并且说谁做了渎职之事自带一口棺木回家,誓言可谓壮烈。当时,他们肯定是从心里发誓,真的是要做忠直耿介之官的。可是,当田伦面对求情的母亲,面对将被法办的姐姐时,他的所有修齐治平的宏愿,他的矢志报国的豪情,都失去了作用。又由于他的失节,把顾读也拉下马来。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亲情是多么可怕呀!田伦对自己亲人的维护,是建立在对他人残杀的基础上的。<br> 徇情枉法在当今的领导干部中也没有绝迹,究其根源,与封建意识的影响关系密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也在加强。其中依法治国、坚持依法办事是历史的必然。领导职务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那些该作为,那些不该作为一定要冷静思考,权衡利弊,否则不但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损失,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在这方面,“四进士”的不同结局无疑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古语云:“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意思是说为了不违背一个同僚的微薄情面,就会给百姓造成极大的伤害。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为亲友徇情枉法,就会在别人身上制造冤案;如果以权为亲友谋取私利,就会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如果违反程序为亲友牟取职位,就会阻碍甚至断送他人的前程……领导干部徇私情必然造成社会的不公,为正直之士所不耻,为广大民众所不容!今天的领导干部,在看《四进士》的时候,不可以不引为深思啊!<br></div> <h1> 谢谢观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