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沙漠玫瑰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浩瀚的石窟艺术中,广元千佛崖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尽管广元千佛崖并末列入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四大石窟”,但其摩崖造像内容具有显密双修的特点,特别是初唐至开元前后密教遗迹,无论其规模、内容和雕凿水平、洞窟形制、造像风格、布局等诸方面,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广元石窟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嘉陵江东岸,金牛古蜀道上。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朝,延续至清代,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千佛崖摩崖造像佛龛层叠分布,密如蜂巢,是四川规模最为宏伟的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  千佛崖摩崖造像和皇泽寺摩崖造像两部分组成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的广元石窟。</p> <p class="ql-block">  千佛崖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时期,经过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开凿,形成了长达388.8米、高45米的石窟群,现存54窟、819龛,大小造像7000多躯‌。这些造像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雕刻技艺精湛,被誉为“历代石刻艺术的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广元千佛崖“干佛厓”的题字中的“厓”没有“山”,传说这个“山”就是整座石窟位于的山体。这一题字不仅展示了古人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还蕴含着对自然环境的巧妙借势。</p> <p class="ql-block">  沿岩壁栈道缓步攀登,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龛、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规模最大,共有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是武则天之化身。</p> <p class="ql-block">  千佛崖摩崖造像群是四川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其雕刻技艺精湛,佛像神态庄严,体躯雄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着崖壁狭窄的栈道,每一步前行,都不禁为我们的祖先们感到自豪,想象着远古祖先是怎样的艰辛努力造就了</span>千佛崖的上万尊佛教石刻。石刻技艺精湛,形象生动,让人惊叹不已。在崖壁下漫步,感受佛教艺术的魅力,陶醉于这份古朴庄重之美,同时在千佛崖下,感受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大云古洞(千佛崖第512号窟)为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所凿,工程起于唐开元三年(715年),约至唐开元十年(722年)完工。大云古洞位居千佛崖崖壁的中心位置,是千佛崖规模最大的洞窟。现存窟高3.8米,宽5.6米,深9.4米。窟口上方横额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题“大云古洞”四字,故而俗称之。窟室后部三分之二处现为两层通壁长方形坛基。坛基后部主佛左右侧唐代向内扩大后复凿高坛,坛上各开一个敞口平顶圆拱形龛,龛内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天王二神王二供养菩萨十三尊像。窟室左右壁各凿四排立菩萨像,共计136尊。窟中大立佛高2.38米,身光外残存的菩提树叶达于窟顶,主尊磨光肉髻,面容丰腴,着贴体通肩大衣,腹部微突,线条流畅,左手平抬贴腹侧,掌心向外,食、中二指下指施与愿印。大云古洞组织严谨,题材和造像布局均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  莲花洞(535号窟)开凿于武周时期(约690—697年),位于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核心崖壁区中段底层,窟顶浮雕一朵莲花,故名“莲花洞”。窟内三壁各开一个圆拱形大龛,三壁大龛中各雕一佛二菩萨像,组成过去世阿弥陀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的三世佛造像组合。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称武则天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莲花洞弥勒佛居中而坐,应是当时政治气氛下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这条幽静的小路可以直通千佛崖山上。</p> <p class="ql-block">  这座在广元市千佛崖景区内的大云寺始建于北魏晚期,最初称为柏堂寺。在唐代,为了响应武则天的命令,柏堂寺更名为大云寺,并成为全国各州大云寺之一,供奉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  千佛屹立,禅意悠然,一山一世界,静谧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