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谐趣园的由来,源自乾隆皇帝对江南园林的深厚情感与向往。乾隆帝曾六下江南,其中七次特别造访了江苏无锡的寄畅园,对其景致流连忘返。为将这份美景长留心中,他命人精心绘制寄畅园的景物布局图,并于回京后,在颐和园内下令仿建此园。</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仿无锡惠山江南风格寄畅园建造。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复时,嘉庆皇帝改名为“谐趣园”,取义为“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这里原是一座三间敞轩,名为“墨妙轩”,专门置放三希堂续摹石刻。</p> <p class="ql-block">紫气东来城关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峙于两峰之间。重檐城楼,砖雕城堞。此关是颐和园六大城关之一,是颐和园东宫门进入谢趣园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据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紫气作为祥瑞,与老子有关,千百年来,世人已将老子骑牛过关场景想象得细致入微,“财大气粗”的帝王在颐和园也造出一座“紫气东来城关”,将典故与祥瑞入园,以求延年益寿。</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以其小巧玲珑、精致幽雅的景色著称,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具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太湖石假山的奇峰怪石、曲径通幽的花坛、精美的江南园林建筑、石雕和题刻等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涵远堂,坐北朝南,是园中的正殿,位于谐趣园水池北岸正中,嘉庆十六年添建,也是园内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体量最宏伟的建筑。它是慈禧在此处钓鱼、游玩、休息的地方。据说涵远堂的装修木雕精美雅致,在颐和园内属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现今涵远堂己辟作古物陈列室和非遗展陈,对外开放不久。其背后是一片假山,沿着曲折的游廊往西走,就到了园子的东北角霁清轩,这里环境很是幽静。</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内方塘约三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中之园”。</p> <p class="ql-block">园中有七八座风格各异的桥,其中最著名的是“知鱼桥”,源于中国古代两位著名哲学家庄子和惠施的一次观鱼对话。桥面低平和优美的景观,成为游客观鱼最佳之处。</p> <p class="ql-block">知鱼桥</p> <p class="ql-block">园内的“瞩新楼”,从园外看是一层,从园内看则是二层,这种设计上的巧妙变化,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小有天亭在园内东北角回廊交汇处,呈圆形,攒尖式宝顶。小有天西面以十三间游廊通至兰亭。</p> <p class="ql-block">水池东岸的高台上坐落着一座殿堂,坐东朝西,背山面水,面阔五间,两侧带廊,歇山顶,海墁天花,苏式彩绘,前有月台,月台两侧有宽敞的八字形台阶上下,台阶以汉白玉护栏,镂空雕刻,极为精致,这就是“知春堂”。</p> <p class="ql-block">“兰亭”在北岸连续的游廊间,坐北朝南,四脊攒尖顶,内有石碑,碑上题刻乾隆帝御制“寻诗迳” 诗句。</p> <p class="ql-block">进入宫门东南侧即为知春亭,这座方亭的形式和名称均和昆明湖知春亭相同,坐西朝东,四面临水。从知春亭到湖南侧的引镜之间用三间游廊串联。亭子建于慈禧时期,主要是为避雨防晒的需要而建,却使园景更显局促。建设既然没有考虑景观,题景也就没有了说词,只好重复老辈题名,走走形式。</p> <p class="ql-block">湛清轩兰亭北侧、涵远堂西北侧,距水面较远。湛清一词源自“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门前不规则的相对种植了竹子和榆树,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湛清轩西侧</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位于颐和园内谐趣园的北面,为一独立的庭院。面积约290平方米。建筑群的中心有天然石峡清琴峡,引水东流出园。主体建筑霁清轩位于峡南高处,面阔三间,轩东一亭。轩西北清琴峡面阔三间,坐西面东。随山势下有游廊,其间有亭,并连建有多处房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的主体建筑与谐趣园中的主体建筑涵远堂同处一条南北轴线,两座园林,各抱地势,互有特点。谐趣园以水胜,园林环水而居,霁清轩以山胜,建筑拥山而构。一山一水,虚实相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的南面空间狭小,北面则空旷开朗园林布局以惯用的“先抑后扬”的方法,利用居高临下的山势在眼前依次布置山谷、溪流、廊亭、松树,并用“借景”的手法把园墙外的村落、田畴、远山等自然景色绘入园内统一的画面之中,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界限,丰富了无限的园林空间。</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涵远堂古物陈列和非遗展陈</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