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开在真实土地上的花----《罪与罚》读书分享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鲁迅先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铁粉,他最敬仰的作家只有两个,一个是写《神曲》的但丁,还有一个就是《罪与罚》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曾说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在我初读《罪与罚》时,感受也如同走入幽深隧道,逼仄的隧道令人喘不过气来,那种窒息感曾一度令人想逃离,然却深陷其中,几经辗转煎熬,最后才算走到出口看到光亮,那一刻,有如释重负,豁然开朗之感。其实读《罪与罚》带给我的并不是文学体验,可能是译本的原因,书中的人物对话和语言令人读起来感觉并不舒畅。然这本书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不仅是因为它有强大的精神内核,书中除了对人性的精准把握、细致如微的心理描写,还蕴含着道德与良心、正义与救赎,是善与恶、美与丑的真实写照,是对生命与灵魂的拷问。</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与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两名泰斗。他们的作品分别展现出了人类生活的不同经纬度,托尔斯泰为人类探索生活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探测人类灵魂的深度。他的作品大多与他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童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穷人医院长大,这使他对底层人民有了深刻的了解,他的父亲是一名酒鬼,他曾因加入青年组织,致力推行社会改革,解放农奴与废除审查制度等反沙皇行动而被捕,被判为死刑,后在行刑时改判为留放西伯利亚。他年轻时的著作大多为社会写实,刑满释放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作品也从现实主义转向了宗教与哲学,《罪与罚》便是他转向后的作品,他所有思想转变在书中都得到了释放。《罪与罚》写于一八六六年,正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当时阶级分化严重,底层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绝望。不少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家提出“强者的权利”和“超人哲学”,这也正是《罪与罚》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产生“超人哲学”理念的重要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罪与罚的较量</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上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罗佳),是一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法律系大学生,被贫困的枷锁紧紧束缚。他独自蜷缩在彼得堡狭小简陋的出租屋里,拖欠的房租如巨石般压在心头,饥饿成为了常态,他与外界的联系几乎断绝,仅靠母亲和妹妹的救济支助上学。生活的贫穷令他的思维形成了一种“超人”哲学理论,他将自己比作拿破仑,想用实践去证实他为全人类和公众事业服务的理论。他处心积虑谋划,用斧头杀死了一个贪吝刻薄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被丽莎维塔(老太婆妹妹)撞见,为了不暴露自己,又被迫杀死了丽莎维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杀人之后,拉斯柯尔尼科夫陷入了一场无法逃避的心灵噩梦,他感觉到自己也被葬送在这场谋杀里。每天他的精神都是高度紧张,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能让他心惊胆战,每一个陌生人的目光都仿佛能看穿他的罪行。他试图逃避内心的谴责,却发现罪恶感如影随形。他的身体和精神不停地排斥,在自首的道路上他不断犹豫徘徊,用一度秉持的价值理念为自己辩解---像拿破仑那样能力超越常人的“超人”是有凌驾于社会规则特权的。他认为全人类只有“平常人”和“不平常人”,平常人没有权利犯法,而不平常人会在某个情形下越过障碍,实现他的理想,这种思想对全人类来说,有时候可能是拯救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像他认为老太婆放高利贷就是活在世上不给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她不仅祸害他人,并且危害社会,她拥有众多钱财却凶狠贪婪,对于卖掉父亲留下的怀表的自己,竟然没有丝毫同情心,照样克扣掉他的利息。面对自己身边那么多穷困潦倒的人,他觉得杀了老太婆这样的人反而能带来更多的价值,还可以将她的钱财分给需要救济的人,这种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杀了老太婆如果是出于正义,那么杀丽莎维塔是缺少正当理由的,仅仅是因为现场被丽莎维塔发现,这也正是他内心陷入了激烈的善恶斗争的原因。巧的是他又意外地躲过了所有的审问逮捕,甚至还有一个人为他顶替罪名。看似可以逃脱的罪行却因内心自我拷问与压迫让罗佳崩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玛尔美拉朵夫的大女儿索尼娅的出现是他转变的重要因素。索尼娅因父亲葬礼一直感恩于用拉斯柯尔尼科夫,当拉斯科尼科夫向她坦白自己的罪行时,索尼娅没有惊恐逃避,也没有指责唾弃,而是温柔地告诉他,她愿意与他一道背起十字架去受苦,陪伴他度过这段艰难时光。自首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八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踏上了充满艰辛的救赎之路,用苦难洗刷自己的罪恶。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冰地里,他虽饱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信仰与爱给了他坚持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自我救赎的艰辛</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罗佳的论文中,有关于他所信奉的“超人理论”。论文中说到“人类的立法者和创办人无一例外,都是罪犯…人类的这些恩人和立法者大部分都是屠杀者,否则他们很难越出常规。他们可以成为统治者,可以不受道德法律的约束,甚至可以为了成功,随意杀人,超人是可以不受法律规则约束的。这似乎是对自己的一种辨护,但主人公信奉的超人主义并没有让他从杀人的罪恶中解脱出来,哪怕他一再认为自己杀的是“恶人”是“虱子”,但仍逃脱不了内心的折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中描写梦境的场景有很多场,这些梦境对情节推动,人物塑造,思想隐喻都起到了一定作用。有一场记忆深刻的梦境,是罗佳七岁的时候和父亲在城外散步,看见酒馆门前有人打马,围观的人也幸灾乐祸,起哄把小马打死,只有罗佳上前往阻止,他从人群里冲到小黄马跟前,搂住它那已经死了的血迹斑斑的头,吻着它,吻它的眼睛,吻它的嘴唇……这些描写都充分说明罗佳有一颗悲悯之心,他心中是存有善念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自我救赎道路上宗教的力量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书中有读圣经的一段描写,索尼雅读拉撒路在复活的那一段,耶稣说:你兄弟必然复活。马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耶稣对他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么?这段场景令读者难忘,圣经内外的潜在回应,仿佛神灵晃动于人间信仰和虚无之间,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一只脚已迈入命运的赎罪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斯柯尔尼科夫逐渐从一个内心充满仇恨和扭曲的人,转变为一个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的人,这是一段漫长的过程,种种思想斗争,在袒露罪行的那一刻,全部结束。奥修曾说过:“所有被压抑的都会造成罪恶感,所有违背自然的都会导致罪恶感,你一直在自欺欺人,不诚实本身就是罪恶感的来源。当他决定接受外面的审判的时候,内心也就自由了”。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比让自己成为一个超人,显然要轻松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立体多面的人物</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中人物都是多面立体的,首先是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 。一方面他是杀害老太婆和她妹妹的凶手,另一方面他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富有正义感。他曾资助得了肺痨的同学,在火中救下被烧伤的孩子;在他最落魄时遇到醉汉玛尔美拉朵夫遇难,也会把身上仅有的二十五卢布给了他的妻子卡捷莉娜办理丧事。同时,他又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哪怕一贫如洗仍会拒绝好友拉祖米欣提供的帮助。他无法接受妹妹为了他的前程嫁给一个卑鄙的男人,。在法庭上他能记住谋杀案的每个细节,却唯独记不清自己从老太婆那里拿走多少财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女主索尼娅,为了整个家庭维持生计,不得不领取黄色牌照,被迫沦为妓女,她默默承受着世人的鄙夷和唾弃,但灵魂却始终保持着纯洁和高尚。面对家人时,她的眼神中依然充满了温柔和关爱。她坚信上帝的存在,相信即使身处黑暗,也能通过虔诚的信仰获得救赎。她跟着拉斯柯尔尼科夫一起去流放地,那颗良善的心,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爱戴。她身上散发着圣女般纯洁的光彩,给人温暖和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中还有几位人物写得非常精彩,虽是配角但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与其性格的转变过程,都值得读者去探究与深思。首先是地主斯维德利盖洛夫,他是一名猥琐的老男人,贪色爱财,为得到杜尼雅费尽心机,不惜一切代价。年轻时他强奸过一个小女孩,致使她跳河自杀。他出狱后被富婆看中并与其结婚,过上了奢靡的生活,在七年的婚姻里,他又因爱上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而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妻子。这样一个为了一己私欲就能滥杀无辜之人的恶人,在他初来到彼得堡时,也不改之前猥琐,偷听罗佳与索尼娅的谈话、欲以罗佳为由逼迫杜尼雅,。但他又做出了一系列善举,他在玛尔美拉朵夫的妻子卡捷莉娜死后,选择了接济这个家庭,他给索菲娅钱办理卡捷琳娜的丧事,给她的弟弟妹妹找了靠谱的孤儿院。他给了索菲娅3000卢布作为她追随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路费,又给了自己的小未婚妻1.5万卢布改善生活。这一切转变或许正是因为他在索菲娅和杜尼娅身上发现了她们善良与坚强,罪恶的他被人性中释放的光芒映照,心灵得到了一定救赎。最后他向杜尼娅表白遭到拒绝,在放走杜尼娅那一刻,他明白自己犯下的罪孽是永远洗脱不了;他留下一张纸条,选择了开枪自杀。斯维德利盖洛夫是一名人格极其复杂的角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斯科尼科夫好友拉祖米欣,我喜欢的一个小伙子。他正直善良又热情,是一名极值得依赖的人,在罗佳生病时会体贴入微照顾人,懂得化解矛盾,凡事总往好处想,重情重义,毫无保留肯定罗佳的才华和人品;正直守信的警官波尔菲利,书中有多场他与罗佳斗智斗勇的场面,他非常懂犯罪心理,在问询时经常一环套一环的,他是击垮科夫防线、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同时,他也是一名有良知,惜才爱才的警官。这两位身上正直与善良,让读者能感受到一种冲破黑暗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本书中最令人讨厌的角色当属杜尼雅未婚夫卢仁,用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来形容卢仁太适合不过。他外表绅士,内心却阴暗无比,是自私、冷漠、吝啬、控制欲极强的心机男,搬弄是非、挑拔离间;他并非真心喜欢杜尼雅,而是认为娶一个穷人做老婆很划算,可骑在她脖子上,藉口受过其恩典而为所欲为。特别是他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贫穷与疾病中挣扎的社会底层的母女身上时,人性之恶在卢仁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书中还有一名悲剧人物玛尔美拉朵夫的妻子卡捷莉娜,她是一名自尊心和虚荣心都极强的女人,出生贵族,一生中常以读书时曾在省长面前跳过舞为耀,。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个军官,经常打她。丈夫死后留下三个孩子,为生活所迫嫁给醉汉玛尔美拉朵夫。她一直生活在贫困中,又患有痨病,哪怕在痨病缠声奄奄一息,也始终忘不了她是贵族的女儿,出身高贵。玛尔美拉朵夫死后她被房东赶出家门,带着穿着破烂的孩子街头卖艺,被警察追赶。她心中一直为索尼雅被迫沦为妓女心存愧疚,在索尼雅被卢仁诬陷诋毁时,她为索尼雅极力辨护,她是爱索尼雅的,但在贫穷面前她的爱又显得那样无力。卡捷莉娜在临死前将几个孩子托付给索尼雅。书中卡捷莉娜的死道尽了沙皇统治下贵族女子沦为低层贫苦人民悲凉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完《罪与罚》,我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对罪与罚的探讨,更是对人性、道德和法律的深入挖掘。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是能将犯罪的心理分析提高到了哲学和宗教的思考高度,面对罪与罚时,法律只是一种外在的制约力量,而真正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性的内在觉醒和道德的自我约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两天视频上一名学者谈阅读,他谈到平时要多读一些是非虚构文学,如经济、历史、哲学等这类书籍,他说对于写作我们首先对真实的世界要有所了解,文学不过是在真实土地上开出的花,这正契合了我的认知---《罪与罚》,一朵开在真实土地上的花。</span></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