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2022年9月27日太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先 生 虽 走 记 忆 犹 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文:梁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昨天,一颗文学之星陨落了,张石山先生突然走了,心头紧缩为之一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整天都在回想往事......傍晚,夜色中下起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小雨,凉凉的,带点寒意。这小雨,似乎是苍天在为昨日离去的石山先生落下的伤心之泪,弄的人感到非常不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生小我两岁,见面总是称呼老兄。我们相识恐怕也有十多年了。虽然我是医生出身,但由于先生的夫人曾与我同在一个医院,后来又在山西卫生报社共事【我是特约摄影记者】,所有与石山先生较熟。再后来我调入铁路局文联做事,与文学界的老师们慢慢也熟悉起来,自然也就与石山先生更熟悉了,他的著作与他的性格都是我所欣赏的。第一次外出我们坐在一辆车上,侃侃而谈的石山先生将他的出身、性格、人生过往和极有出息的几位孩子如数家珍般的道来,听得我入迷并且很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往后由于太山风景区对于文化的重视,多次邀请石山先生上山讲学,而我则是用相机记录下了他的神采。为他和夫人留下了几幅阳光下灿烂的靓照,获得了二位的赞许。在不多的电话中,得知他的新书我还没有,谁知夫妻二人竟打车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东山,专程送来了他几本新作:方言古语、一画开天和六福客栈,令人感慨不已,这就是他为人真诚和爽快的性格。自然又少不了留下二人的合影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一次,得知他和两位作家共在一台讲述有关文学的故事。恰巧,我也在场,为朋友做现场的拍摄和记录工作。除了聆听几位文学大家的高屋建瓴外,也被其朴实爽朗的性格再次触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山先生就像其他作家一样,性格使然也可能喝酒抽烟,具其夫人讲,因为身体原因,酒量已经很少了。但有个特别的习惯:醋量不小。我也曾见他大口大口的食醋,而从不感到难受,算是奇人一个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受到二位盛邀,我们老俩口前往拜访,一进门就被家中的整洁有序而触动。看得出来,一位勤于家务,有条不紊,爽快干净。一位笔耕不缀,高产作家,硕果累累,真让人羡慕不已。石山先生放下笔端,和我们开开心的聊了起来,话里话外,没有半点虚情。留下二位留下时光的记录那是必不可少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转眼间,来到了二零二四年。源于对五十余年前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我和同学【后来的爱人】一起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山西省应县最南面一个小山村南泉,在乡村卫生院当起了医生,按照当时的教育,要为贫下中农服务一辈子。有人说,其实就是“赤脚医生”。一晃就是三年整,无论是乡村的医疗条件以及百姓的卫生普及知识,还是生活环境和条件都是无法与现在相比的。但是,作为两位“有志青年”,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创造条件为百姓服务看病。时过境迁,当年二十四岁的我们,如今已是八旬老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唯独忘不掉五十多年前度过的那段艰苦日子。于是,我萌发了写出那段难忘的岁月,作为对远去青春岁月的纪念。每天早上,在被窝里,对着手机,讲述一段还在记忆里的往事。三个月过去了,居然也留下了九万多字的口述文章。我起名为:乡村医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纪念性的读物,我仅印刷了一百本,送给了我的家人孩子和同学朋友们,为的是让他们对那个年代的生活、尤其是乡村医疗有个了解。自然也送给了石山先生和他的夫人。谁知他夫人看了后,直叫好,惹得石山先生也在繁忙的写作中读了读。电话打来了,一定是表演加赞美。而我知道,这是对生活的认可也是对我们的鼓励而已。但是,他二位竟然给这本小册子各写了文章,让我喜出望外,珍藏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零二四年九月某一日,我约了几位同学朋友小聚,自然也免不了请来石山夫妇。席间,又聊起了《乡村医生》,因为是久远年代的事情,又不在同行之内,所以话题就随意的多了。几杯酒下肚,气氛放松,话题随意。到石山先生酒罢,却主动聊起了这本小册子。轻松自然而不失作家风度,短短的一席话语,却让我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的话语中,不仅仅是一般的表扬和鼓励,而是带着哲理性的评价。粗心得我,没有用手机录下来,幸亏晓梅老师心细,记录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又过了许久,这段时间杂事较多,没有顾及朋友们的消息。居然在前天,聊起和韩石山、张石山老师小聚时留下有一张照片,我急于想目睹二位文学大师和两位老友,便设法寻找了出来。没有想到第二天,便网传出了“张石山先生,走了”的噩耗!瞬间,我和老伴惊呆了。不敢相信如次豁达开朗的一位作家竟然不辞而别于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过兵,做过工人,聪慧的大脑又让他在1966年畅游于文字王国,陆续写出了近千万字的等身巨著,正当秋高气爽之际,硕果累累之时,本该好好享受人生的时刻却与家人和这个世界诀别,实在令人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本由作家王芳女士送给我们的新作:戏台上的中国。引发了我的兴趣。这是由张石山和王芳二位作家合著的。我又看到了石山先生,他【她】们以对话的形式侃侃而谈,从中我似乎又随着先生的睿智话语走进了一个新的文字王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和石山先生有着微信上不多的联系,他发新文一定会发给我,我做短视频也一定会转发他。但是,今晚打开微信才发现,10月22日我发去“青砖古韵,妙手天成”的短视频后,他回复了三个“谢谢”,而10月29日再发先生“家园”短视频后,再没有回音。事杂多忘,忽略了。时过不到一个月,他,竟然不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呜呼,悲哉!遥送石山先生,一路走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1.24. 24:00于太原东山</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张石山先生评论(邢晓梅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石山论梁铭与他的《乡村医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铭先生的这本新书中介绍了很多东西,他非常了不起地干了一件事,这对于传统文化,是很有功德的一件事。一位老先生,用他的业余时间,用他的爱好,骨子里关注大文化,关注草根文化,关注……所以,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兴趣,有话要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梁这本书的手稿拿到我那儿时,小贾从头到尾读过之后很激动,给我讲:“哎呀,写得挺好!”我们的立足点,我们的出发点,我们思想的高度,完成了,达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本书,写的是我们的历史。真正的历史,在那些折皱里面,千百万人的亲身体验是非常珍贵的,是永远磨灭不了的,这是我们真正的史书。所以我说,这已经和文通字顺无关,它好就好在不加任何分析。出发点就能想到这点,如实地写,这是一种时代的记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角度和观点,但他有意无意地采用一种个性化的立场、最伟大的民间立场,这和官方无关,和任何大道理无关,不说过头话,如实地记载下来,里面的思想含量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读了之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短文,表不尽意。我(和梁铭相识很久,但)真正认识梁铭,是因为这本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能写出这样一种文字,并且把它留下来,是因为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字在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在行走,历史上留下来的恰恰是这样具有真情实感的文字。而梁先生写下的这些文字,会让千百万人及后代记住并了解到,喔,原来那个时代是那个样子!我的写作遵循的也不过如此,这位老兄,我们殊途同归,所以,我引为同道!</span></p><p class="ql-block"> 2022.9.27</p> <p class="ql-block"> 张石山同志生平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张石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3日12时18分在太原逝世,享年78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石山,男,汉族,山西省盂县人,1947年11月14日生,1966年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8年退伍,就职于太原机车车辆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8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汾水》编辑部(1982年改名为《山西文学》)当编辑。1984年任《山西文学》副主编,1985年任主编,1988年成为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2007年退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石山同志自1966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作品累计发表近千万字,著作等身,影响深远。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 《镢柄韩宝山》《单身汉的乐趣》《母系家谱》《神主牌楼》;长篇小说《兄弟如手足》《攻城》《清明无战事》,诗集《永远的三月》,散文随笔集《爱河之源》《都市的咒语》《叙述的乐趣》;长篇纪实文学《商海炼狱》《洪荒的太息》《六福客栈》(与谭曙方合著)《穿越——文坛行走三十年》;传统民俗文化专著《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民间文化》《人间耳录经》《礼失求诸野》(与鲁顺民合著);文学评论《拷问经典》《被误读的论语》《大话山西》《晋地歌海》(与鲁顺民、任俊文合著)《戏台上的中国》(与王芳合著);影视文学剧本《窑洞法庭》《水浒后传》《兄弟如手足》《吕梁英雄传》《追梦苍头河》《阿里郎》《大明银城》《晋文公》;儿童文学“讲给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系列丛书《方言古语》《一画开天》《无字天书》等。其中,短篇小说《镢柄韩宝山》获1980年全国作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甜苣儿》 获1986—1987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清明无战事》获2016年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晋文公》获国家新闻广电总局优秀剧本创作奖。</span></p> <p class="ql-block">电话: 18635587040</p><p class="ql-block">邮箱: Lm4377506@163.C0m</p><p class="ql-block">视频号: 自然的回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