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八里潭里仁桥与罗驭雄的渊缘

乐水者

<p class="ql-block">安化山沟溪流众多,四季雨水丰沛,因为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促成了风雨廊桥这一特殊建筑的产生。在安化有一个庞大的风雨桥建筑群,2013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安化风雨桥”。存世的、大型的且保存完好的就有29座,分布在安化县境内17个乡镇,其中永锡桥、思贤桥、马渡桥、十义桥、燕子桥、仙牛石桥、复古桥保存较好,地域特征明显,建筑艺术独特。承载着古梅山地区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梅山文化元素浓缩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安化清塘铺镇八里村也有座风雨廊桥,它小得不能再小了,叫里仁桥,因为小短,它没能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中,但是它也有着近百年的风雨历程,默默无闻承担着普渡路人的重任,为匆匆过客提供着茶水和歇脚之地。</p><p class="ql-block">该桥长仅8米左右,横卧于八里潭山溪之上,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通高11米,宽2.1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裙凳,廊桥四柱三间。东、西桥头各有一个两层的四边翘角阁楼式硬山顶,两层之间很远就能望到桥牌上写着苍劲有力欧柳风格的“里仁桥”三个大字。右边书有“己卯秋月建”左边落款为“罗驭雄”。</p> <p class="ql-block">是老县城通往新化、蓝田官道的必经之路!里仁桥虽小,但是题写桥名的这个罗驭雄可不是一般的人。</p> <p class="ql-block">罗驭雄,字丹光,曾用名罗大刚,1895年9月出生,湖南省安化县伏口镇(今属涟源市)人。在湖南省立一师求学时,与毛泽东同年级,二人过往较密。1917年毛泽东游学安化,路过伏口在罗家居住了三天,罗父将其安排在左边偏房的楼上居住。</p><p class="ql-block"> 罗驭雄1922年,在广东高等师范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由孙中山推荐加入国民党。受同学蔡和森委托,在校推销《向导》周刊和塔斯社新闻。并与壬绍佑、阮绍元等组织“民权社”,发行《民权周刊》,宣传民主革命。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研究班,以学生身份从事青年运动。民国13年,任北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和总干事。旋当选为国民党北平特别市党部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常委。</p> <p class="ql-block">1938年春,罗在梅城借原安化县立一区高小校舍,创办安化临时中学。后经备案改名为私立英武中学。人数剧增,校舍不够,罗以“凡事不求其无困难,只在困难中求解决”的精神,四处奔走,多方求援,获得热心教育人士积极资助。不几年,英武遂成为安化颇具规模的完全中学。</p> <p class="ql-block">1939年秋,廊桥建成后,一位在英武中学任教的八里潭罗姓教师请校长罗驭雄为家乡的风雨桥取名并书匾额,罗驭雄寻思片刻,在桥头篾织白灰面上挥笔写下:“里仁桥”三字,字体苍劲浑厚,功力非浅。</p><p class="ql-block">“里仁”一词,出自《论语》第四篇的题目《里仁》。里:就是住的地方;仁:仁厚,博爱。“子曰:里仁为美。”其意思是:孔子说,我们所住的乡里,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p><p class="ql-block">罗驭雄是著名红色教育家、曾是武汉大学教授。罗驭雄又是毛泽东在一师时的同学,也是孙中山先生的爱将。在办学思想上,罗认为培育人才应“有教无类”;多多益善。他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是龙入海,是虎归山,应不拘一格育人才。”</p> <p class="ql-block">1949年,在全国即将解放前夕,罗驭雄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并写信给毛泽东,要求为国为民做点事情,上北京想与毛泽东面谈。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准备阶段,毛泽东实在不空,就写了这封信。没想这封信却救了罗驭雄一命</p> <p class="ql-block">1951年,土改复查时,家里出身不好的罗驭雄,在准备押上刑场实施枪决时,有人从他身上搜出了毛泽东的来信,大惊失色,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才幸免于难。事后,罗驭雄感慨万千,时刻铭刻毛泽东的恩情。</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里仁桥与罗驭雄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