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福》的作品赏析和创作体会(下)

华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放松。这篇文章,写得很轻松,就是写给小孙女看的,不是想投稿,想发表,不是命题作文,负担很重的样子;就是家庭作业,家庭里的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小故事尽量用准确的,干净的文字表达出来,没有一点儿思想负担;而且写自己以前吃过的好东西,的确是最熟悉最有趣的事情,可以在小孙女面前夸赞和炫耀一番,以此博得一笑,一乐,这也是一件很赏心悦目的事情;于是,就信马由缰,写到那里算那里,这是一篇轻松又愉快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说,写文章有时候,可以不那么沉重,那么艰巨,艰苦,皱紧着眉头,煞费苦心,也可以放松心情,轻轻松松,一气呵成,就是在那里玩上一票!当然,你也要遇到一个好的题材,一个最熟悉的题材,才能写出这般快意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题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题材要独特,奇特,这样才有人来看,才会吸引人,才有新鲜感。我抓住了一个“吃”字,民以食为天吆!来个“吃”、“吃”,来个“口福”,让读者口里生津,让他们馋得咽下口水!挠到了他的痒处;而且,我所说的吃,是讲军旅生活中的吃,不是一般的珍贵食品,珍奇食物,那就是别有一番滋味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位作者,每一位喜爱写作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精彩,别致的生活,有奇特的故事,这些新奇之处,珍奇之处,都是可以拿出来说一说,可以津津有味地述说一番,那我们文学的百花园里,就会有许多的奇花异草,就会百花争艳,无比的绚丽和多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立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是这样的小文章,也要讲究立意,虽然在这里讲吃,讲口福,其实也是有立意的,不是一般地讲吃到嘴里的稀罕物品,山珍海味,而是讲军旅生涯,讲艰苦环境的官兵,在恶劣的高寒的自然条件下,保持着热气腾腾的精气神,在镇守边陲,保家卫国!从侧面来讲这些活泼可爱的年青官兵,他们的爱国心,报国志!这就不是一般性地在讲吃了,它的立意一下子就高了起来,变得开阔,严峻起来!文章就有了力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小散文,结构简单而严谨,就三个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层次,就是讲苏州是一个美食的天堂,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在电视台工作,有不少一饱口福的便利;那时没有禁捕,吃过刀鱼,刀鱼馄饨,吃过河豚和阳澄湖的大闸蟹,还有太湖中的各种湖鲜……但一句话就否定掉了:这些口福还是寻常和寡淡,每个人提起来,都有一箩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个层次,就是讲军旅生涯:几件稀罕的享有口福的事情,主要还是在部队。就讲在去北方的“边疆万里行”时,吃到的许多山珍。在小兴安岭的深处,参加了一个山民家的婚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民的婚礼简朴又热闹。在昏暗的灯光下,热气腾腾。我们穿着军装,算是给他们家长脸的人物。主人家热情款待,新娘新郎长什么样早已淡忘,但吃的美食却记得十分清楚:有狍子肉、鹿肉、野猪肉、野鸡肉、小鸡炖山蘑,气氛十分热烈。印象最深的是野兔肉,特别的鲜美。以后再吃过几次野兔肉,都不及这次味美。一生中,第一次吃过这么多的山珍,也算是有了口福。所以几十年过去,还是记得很清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写得风趣的是:参加人家的婚礼,新娘新郞长什么样,一点印象都没有,可见就是一家寻常人家,新娘新郎长得并不出众,就是一对普通的年轻山民。见物不见人,从中也可以看出我的确就是一个享有口福的馋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然后是吃了一件稀罕之物:“离开漠河的连队,临上车,指导员悄悄地将一个用报纸裹着的东西送我。打开一看,是一只像斑鸠一样的鸟。‘这是什么?’‘飞龙!’我忙问怎么来的,‘老乡送的!’指导员把它塞进手提包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极其寒冷的天气长途跋涉,我们来到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的草原深处。这里离边境线不元,一个叫“桃花岛”的地方,也驻着雷达连。“桃花岛”名字好听,可能春天这里有桃花林,盛开桃花吧?可现在一片冰天雪地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立即将仍冻得硬梆梆的“飞龙”取出来,让炊事班给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饭点,炊事员端来热气腾腾的一只碗。我尝了一下,“放味精啦!”“没有,原汁原味!”年轻的炊事员为以做上一碗“飞龙”而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真是美味啊,珍贵的美味佳肴!难怪古代要作为一种贡品,送给清朝的慈禧太后享用!我们几个真是享福啦。这顿饭至今记忆犹新,真是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桃花岛”的雷达连,我们居然还吃到了鱼!北方少水,鱼可是稀罕之物。可能这地方有水,不然为啥叫“桃花岛”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鲤鱼烧豆腐。是红烧的,热气腾腾!久违啦,鱼腥味!我们几个真是大快朵颐吃得满头大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问,是农民砸开河道的冰,捕捞上来的。送给连队鼓鼓的两麻袋,都是鲤鱼,冻得梆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还有一个插叙,一段闲笔:讲进瑶山吃山老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我还吃过山老鼠。那是拍摄费孝通专题片子时,我们摄制组来到广西金秀县的瑶山,实地拍摄费孝通的新婚的妻子王同惠遇难的地方……山里绿树葱葱,景色秀丽,但瑶民生活还是落后,很清苦。在那里,我们吃了一种‘山老鼠’,黑黑的,连尾巴算上,足有一尺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长的瑶民看我们望着碗,不肯下筷,忙说:‘不要紧,不要紧的,这鼠干净,山里的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有点恶心,吃老鼠,这是什么滋味!味道像牛肉,香吗?不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瑶民却说:“一鼠顶三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段写得也很生动,有点情趣。瑶民的纯朴,说老鼠,是山里的,是很干净和环保的,那句“一鼠顶三鸡!”也是斩钉截铁,很有力度!别具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这个“猪肚”很厚实,一段一段,很新鲜,也有点滋味,我津津有味地叙说着,让人看得眼馋,嘴馋,努力要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重要最重点的层次,讲我去对越自卫反击战我空军战斗的一线采访,这里,我没有展开写,就写了一段我侦察机“越境侦察”的故事,也是激情澎湃,精彩纷呈,这是已经解密的“珍闻”,很有新鲜感,新奇感,但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口福》,不能离题太远;但我还是写到待我空军的侦察英雄胜利归来,要庆功,要喝“茅台酒”时,我却悄悄回到北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包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文章有时也像说相声一样,要“抖包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文一开始,我就抖了一个“包袱”,卖了一个“关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算一个有口福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疑问,一个悬念,一个包袱,是想要吸引读者读下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个层次,是,还是一个浅浅的“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个层次,是,更是,有一点深度和强度的“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第三个层次,却是否!我没有喝上“茅台酒”,这是国酒,上国宴的高档酒,是喜庆的酒,庆功的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前线的领导,战友们力劝我喝完庆功酒再走。“马上陆军,还有地方各级政府都要来慰问,来庆功,都是茅台酒啊!华记者,管你喝个够,喝到你厌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写道:“不喝啦,茅台酒!我乘一架小型的运输机返回昆明,又乘火车返回北京,我揣着滚烫的前线采写的素材,要立即付诸笔端,付诸报纸……我,没有喝上茅台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情绪一下子激越起来!这是读者没有想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束句,就是“我,没有喝上茅台酒”。这样,完成了一个“闭环”,与开头有了一个照应,回答了开头的那句:“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算一个有口福的人”这个伏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看,一篇小作文,也是可以写得有波澜有起伏,真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