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议鹤文化</p><p class="ql-block">秋雨</p><p class="ql-block">3000年前,中华文化里的鹤文化萌生。《诗经》中有《小雅·鹤鸣》,诗人乐在园林美景中,漫步园林,但见仙鹤翱翔于九皋之间,声闻于四野乃至长天,鱼儿或潜伏于深渊,或藏于小岛边缘,檀树婆娑,落叶缤纷,更有他山之石质地坚硬,可以磨刀,可以攻克坚硬的玉器。诗歌用鹤栖息的环境和善鸣作比,喻隐居著名的贤者,教诲最高统治者重用贤能。但也有其他解读,如劝善说,招隐说等,其实没有那么高深奥妙,也就是简单地欣赏园林美景。此篇可谓开启了中华文化中的鹤文化。</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仙鹤的分布区比今天要大得多,越冬地也比今天广大。由于气候变化,今天的仙鹤越冬地南移,成了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域,南可至福建、台湾、海南等地。仙鹤的越冬地古今变化很大,3000年前的黄河流域,与今天的长江流域气候类似,那个时间的黄河流域也是仙鹤理想的越冬地。因而才有了淇河岸边的仙鹤栖息于南山壁崖,从而才有了我的家乡鹤壁这个地名,成就了鹤壁的鹤文化,成为中华文化里鹤文化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左传·闵公二年》记述,春秋时期的卫懿公过分宠爱仙鹤,不但精心饲养,而且外出时还让仙鹤乘坐大夫才能乘坐的车轿,常带着仙鹤到淇河岸边和卫地大伾山游玩。公元前660年,卫国遭到北狄入侵,将士由于卫懿公好鹤而不愿出战,并发牢骚说:“让仙鹤出战吧!仙鹤的禄位高!”卫懿公只得亲自上阵,荧泽一战中军败身死,卫国遭受了灭国之祸,卫国都城臣民整体逃难,这就是“好鹤失国”的由来。记得家乡的大伾山上还有“来鹤亭”。</p><p class="ql-block">由“好鹤失国”引出了中华第一位女爱国诗人许穆夫人。卫国国难当头之际,许穆夫人冲破许国的各种阻力,日夜兼程返回卫国奔赴国难,一路驾车奔走呼号,写出了《诗经》中的《国风·鄘风·载驰》,呼吁大国援助,她为拯救自己的国家不顾个人安危,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矢志不移,充分表现了坚强果断的意志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字里行间充满着她对故国强烈的爱,读后震撼人的心扉,堪夸绝世红颜敢迎淇奥风雨,当赞舍死忘生挺身奔赴国难。</p><p class="ql-block">《诗经》中写到仙鹤的还有《小雅·白华》,诗句是“有鹙在梁,有鹤在林”。《诗经·大雅·灵台》中有“鹿鹿濯濯,白鸟蒿蒿”,其中的白鸟就是仙鹤。《小雅·祈父》涉及到一个仙鹤的神话故事,据说公元前545年秋冬之际,夜里周灵王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遂于癸巳日病死。于是太子姬晋成为神话人物,说是被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炼,后升仙。估计人亡称“驾鹤西游”与此故事有关。</p><p class="ql-block">鹤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春秋时期,青铜工艺品上就有了荷与被神化的龙、仙鹤图案,被一起作为崇高圣洁的象征。战国时期,仙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汉朝以后,鹤文化产生了第一次飞跃,由自然物转向神话。古人认为,仙鹤能长寿,故有“松鹤延年。”“千岁之鹤,随时而鸣。”“鹤寿千岁,以极其游”等说法。仙鹤与道家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学道的地方就在鹤鸣山,那里还有待鹤轩、听鹤亭等建筑,道教著作《云笈七签》中说张道陵可骑鹤往来。道教抓住鹤的长寿和高飞这两个特性,并加以引申,认为仙鹤既是仙人的坐骑,又是仙人的化身,因而称之为仙禽、仙骥、仙客、仙子、仙羽、蓬莱羽士。</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仙鹤已经广泛进入诗文和绘画中。明清时期,由于人口的聚增,仙鹤的栖息环境缩小,仙鹤成为难得的禽鸟。历代文人借仙鹤的孤寂不得志而伤怀,也因怀才不遇而冷漠现实,甚至借仙鹤抒发自己想逃离现实的愁苦心情,借仙鹤抒发清高,表明不与乱世同流合污亦不为仕事缠绕的情操,还有对仙鹤与生活环境的描写,提出了重视环境文化的问题,等等。</p> <p class="ql-block">附加个题外话:前天下午月亮在北极的俄罗斯和加拿大边境,从上升到落下大约30 秒,然后遮挡太阳5 秒,最后立即落下…… 真的很完美、漂亮,罕见的日月交替,斗转星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