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家滩过重阳节 作者:阎灵娣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2024.10.11日,农历9.9日,星期五,晴。</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师家滩村支部书记师开军约我在重阳节到他村参加《村志》发行仪式和庆祝重阳节活动,我没犹豫就答应了。谁知昨天老干局通知:县委、政府要在今天组织部分老干部上午视察重点工程,下午召开座谈会。两件事碰到了一起,我心里很纠结。经和老干局长商量,上午参加两处重点工程,中途到师家滩,待该村活动结束后,再赶回来参加县上的座谈会。因此,我在参观了南垣通用机场和龙皮党建示范村两个地方后,就匆匆向师家滩奔去。</p><p class="ql-block"> 十点半,我到了师家滩的会场,与会者以聚餐的方式已围着四十多张圆桌坐好。在我急匆匆一边走,一边和认识的人打招呼时,发现村里在外工作的人和县城里很多文化人都受邀而来。看这阵势,师家滩终于恢复了他们历史上的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师家滩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 黄河在乡宁境内22.5公里长,这里是乡宁民族工业最早兴起的地方,有煤矿、有码头、有骡队、有船帮。重要的是码头,乡宁西部所有产出的煤,都由骡子拉到码头上船,运到禹门口分流各地。黄河上下散落着的村庄,均是以此为生。或当窑主、或经营码头、或是矿工或梢公,或依附煤炭生产和运输而产生的服务业,如钱庄、银楼、糖坊、盐店、金货店、粮油店、杂货铺等,形成了繁华热闹的码头小镇。经济的繁荣也带来文化的昌盛和人才的辈出,那是师家滩一带的高光时刻。因此,有的煤窑主宁让骡子累死,也不让骡子歇一天 。 </p><p class="ql-block"> 县城里的四大家族,不断地向外扩展自己的实力,比如阎家,在东南西北到处购地建庄子,在我走过的墰坪、枣岭、交口、西坡等地,一说姓阎,就能论出辈份大小来;王家则注重工商业,在歇虎沟、加盖都建有煤窑,黄河边也有他们的影子,甚至还和师家滩村建立了姻亲关系。如果这里不是经济繁荣,在城里踩一脚要地动的豪门,舍得把女儿嫁到近二百里之外吗?</p><p class="ql-block"> 和天下所有的码头上生活的人一样,这里人勤劳豪爽义气大方和争强斗勇的性格并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投身解放战争</b></p><p class="ql-block"> 师家滩人最可贵的品质是爱国。史料记载:一九四一年九月,日本鬼子占据了师家滩村,全村人被迫逃难,到四五年日本投降时,村民才陆续返回。看到这里,我想:日本人占了西部四年,为什么只有师家滩人走村空?原因恐怕不仅仅是逃难吧。日本人占据这里的目的应该是要西渡黄河,进入陕西。而要达此目的,需要有大量的船夫供其驱使。我觉得师家滩人不甘心被倭寇驱使而整体出村,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解放军进军大西北时,需要船夫和担架队,师家滩三十多人勇跃参加,师家滩的船夫和河沿岸的其它村船夫一道,在禹门口不舍昼夜地加班摆渡,把指战员全部送到了对岸。由于太累,船夫王芶子,被尾棹甩入西官牛穴的大漩涡中壮烈牺牲,船夫师跳门在财神庙的凸下石板口岸落入急流,好在被大伙救起。</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人中,还有十几人参加了西进的担架队,他们不畏路途遥远,不惧战火激烈,运输物资,抢救伤员。有一个担架队员在西进途中,心无旁骛地低头赶路,超越了行进中的大部队还浑然无觉,直到到了敌城,才发现大部队还没到来。所幸他是老百姓,才没引起敌人注意。在西线战争结束时,船夫队和担架队中不少人直接参了军。师家滩人爱国事迹可歌可泣,但在积极投入全中国解放的进程、庆祝全中国彻底解放、欢呼翻身当家做主人的过程,却慢慢地发现:自己的生活陷入了宭境。</p><p class="ql-block"> 原因是解放后,人民政府致力于境内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了一条条通向外界的公路,光华、关王庙、尉庄、西坡……,一条条道路开拓出来,又陆续升级为柏油路,使师家滩人赖以生存的黄河航运没了生意!密布的船只、红火的骡队、码头、煤窑、店铺,渐渐地成历史陈迹。一九四九年,全村二百八十余口人,三百多亩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单凭种这点庄稼难以维持生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难得的一片净土</b></p><p class="ql-block">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由于盲目地建设,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相对落后的师家滩却是难得的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到师家滩,是七十年代末去同学保科家,中途从黄河峽谷的高处往下看,记住了一座座农舍间散落着火红的石榴花,这里是我县石榴树唯一可以过冬的地方;第二次去师家滩,是慰问拍军属张月巧电影的演员们,记住了河边的那棵大槐树和坐在树下纳鞋底的妇女们;再后来,不断地和朋友们去游览,记住了黄河的平静温柔和隐藏在深处的涛声,记住了冬天砸河的冰桥,春来桃花汛期间在河里飘荡的冰块和岸边如河堤一样雄伟的冰墙、记住了飞翔在空中、鸣叫在岩石上的鹳雀鸟。当时,因鹳雀翔集而得名的鹳雀楼上没有了鹳雀踪迹,它们逃亡到了这里,享受着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如果它们会说话,一定会问前来的游人:故乡还是那烟雾缭绕、充满烧毛燎灶味的情景吗?我还有幸吃到过黄河的鲤鱼,需要说明的是:过去,除了黄河岸边的人在雨季发大水时可以捞到鱼外,乡宁全境其它地方别说吃不上鱼,多数人没见过鱼。故有“黄河上游吼雷闪电,龙王爷送鱼到人间”的谚语。记得在嘉坟山进行考古发掘时,一个青铜鼎中有完整的鱼骨印痕,大家不解地互相问:那时乡宁哪里来的鱼啊?有人说夏天黄河发水时有啊。有人反驳:峁二百里路,又是伏里天,鱼到了这里早臭了。继而又有人说:这是钟鸣鼎食的贵族啊,快马加鞭一个时辰就从黄河边到县城了,没听说杨贵妃吃的荔枝都是几千里从广州运来的?马能换,也能跑死,但荔枝不能坏,理解了吗?</p><p class="ql-block"> 当师家滩人开始发展经济的时候,有的地方已为环境破坏付出了代价。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保护环境。沿黄公路从无到有,近几年沿黄路又列入省里的重点工程,逐步提高标准,改造成平坦的柏油路。在陆路上人们运河沙、运煤炭安全且效率高,岂是当年的小船河运可比的?因此,人们的生活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不经意间,师家滩村有了禹王庙、有了广场、有了规划一新的民居、有了戏台、有了街道和商店,更重要的是有了游人。今天,我又惊奇地看到能容纳四五百人开会、吃饭的大厅,师家滩哪里还有地处遐陬的荒落景象?这里已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干部和群众隐隐有引领时代的雄心壮志和行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村志发行议式,二是为老年人过重阳节,全村人都参会并聚餐。这种变化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我诚心地向他们祝贺。</p><p class="ql-block"> 十一点多会议结束,县里催我回去参会,我围了一条会上给老年人发的红围巾,喜气洋洋地往回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