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硕故里鄣吴镇 鄣吴镇东,古鄣路口不远处有一座加油站。好几次跟毛头一起去鄣吴,都是到加油站转一圈办完公事,便打道回府。从未因为顺路,踏进近在咫尺的鄣吴古镇。也没有因为到了饭点,去镇上饭店饱食一餐。这让我要落笔写鄣吴的时候倍感压力,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屡屡与有如此文化底蕴和名人背景的历史古镇失之交臂。庄子说:“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鄣吴的相对偏僻,也或许是因为鄣吴的纯粹,让我从心底里认定,我与鄣吴早有了某种默契和心照神交。 250多年前的清代高材生王显承,似乎比我更早与鄣吴心投意合。王显承,字筠亭,安吉孝丰人。住孝丰一处叫玉泉的竹坞山间,具体哪个角落不得而知。他才高八斗,读书出众,尤喜好填词作赋。有次跑去鄣吴玩,便是被鄣吴的景色所迷惑而流连忘返。于是填了一首《竹枝词》,极尽渲染鄣吴之美景:“行到吴村香雨亭,柳丝斜拂酒旗青,玉华金华双峰峙,流水落花出晚汀”。 那时候,大名鼎鼎的书画家吴昌硕还要过一百多年才能出生。但吴氏家族已经是鄣吴的大户,家业昌盛、人丁兴旺。鄣吴在明朝以前叫“鱼池乡归仁里”,宋《嘉泰吴兴志》说鱼池乡管辖了五个里,也就是五个村,分别有皎仁里、西茂里、龙化里、永昌里和孝和里,就是没有归仁里。不知道这个归仁里是改名还是合并的结果。鄣吴地处古鄣郡之南,又是吴氏族人的聚集地,所以,明朝以后称“鄣南吴家村”,简称鄣吴村。 吴昌硕曾亲撰家谱,对吴氏家族的渊源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按照吴氏族谱记载,吴家原籍江苏淮安,为躲避战乱,宋金时期开始举家外迁,吴瑾乃吴氏家族的始迁祖。吴家人出淮安,沿着京杭大运河,越过长江,绕过太湖,顺着西苕溪一路溯源而上,漂流到了鄣吴村。当吴家祖先看到这样一块水草丰美之地,便是为其深深吸引,乃“乐其风土遂家焉”。迁徙之人,特别注重风水,所谓风水,即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也。鄣吴村的这块风水宝地,被吴家一眼相中。 喜读书,善经营的吴氏家族慢慢成为了当地名门望族,几代人经营下来,名宦才俊之人众多。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吴家父子叔侄中,居然一下子出了四个进士,可谓名震乡野,传为佳话,端得是风生水起。等到吴昌硕出生,尤其是被推举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后,吴氏家族的名望,达到了无以复加之境地。被称为“诗、书、画、印以及人品”五绝的一代宗师吴昌硕,要有多牛便有多牛。只要看看曾被他点拨、提携以及拜入其门下的一串人名,就不得不一键三连。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梅兰芳,哪个不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吴昌硕在日本被称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草圣张芝齐名。 吴昌硕擅长书画和篆刻,讲究治印,作品苍劲浑厚,极富金石之气。当年,许多人纷纷向他索取印章。他客居上海的时候,有个朝鲜人闵某,天天上他家讨要,他先后为他刻了三百余方印章。因疲于奏刀,有“苦铁”之称。吴昌硕嗜好古玩,连名号都是古色古香,他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别号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有“百年一缶翁”之称。刀郎在《翩翩》歌词中有“罂缶的酒瓶化来绮纨与楼阁”,便是深谙了“道在瓦甓”之真谛。 鄣吴镇位于安吉西北部,处在玉华、金华两山之间。鄣吴是安吉县区域面积最小的镇,下辖6个行政村。悠闲的村庄,星星点点分布于重峦叠嶂的山沟地带,尽显山清水秀。赵孟頫写有《鄣南道中》一诗,这样描写鄣吴的秀色:“山深草木自幽清,终日闻莺不见莺,好作束书归隐计,蹇驴来往听泉声”。因是山高林密,老底子的鄣吴村古木参天,日照短暂,得“半日村”之雅名。 景坞村离鄣吴镇区不远,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横贯于村庄。溪水之上,原有一座小桥,唤作小溪桥,精致而古朴,只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大水给冲毁了。八十多岁的刘国平老人这样告诉我。他说:公路没开通前,过小溪走的都是滚坝,即埋设于溪水中的圆石。人在石上走,水在脚下流,这样的过溪水,亦是充满了雅趣。有次去婺源,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也让我搀扶着过了一段长长的滚坝,那番惊险和童真,便是如苏轼所说:“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 刘国平老人祖籍安徽安庆,祖上闹长毛后迁居景坞村。他说,闹长毛的时候,因为瘟疫,村子里死了好多人,所以村里大部分人都是外地迁徙而来,以沈氏、赵氏、刘氏三姓居多。他说:村里的老房子都拆完了,以前的老房子都是泥坯墙为主,砖木结构,那些二尺多宽的古砖,也是相当结实和精美。刘国平老人告诉我:她母亲生他已经是第六个孩子,前面五个都夭折了。以前卫生条件差,新生儿常患鹅口疮,不能吮吸奶水,便是被饿死。刘国平母亲还给他生了2个妹妹和1个弟弟。 景坞村亦是一个知青点,当年,来自杭州、苏州、上海、湖州的一百多个知青聚集于此,试图改天换地,敢叫日月换新天。不过,他们在村里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在溪流上建了一座拦洪坝,可以让溪水下泄的速度放缓。景坞村西面有个无蚊村,据说一整个夏天你都不会遇到一只蚊子,非常适合露营,哪怕最孱弱的“招蚊体质”的人,都可以裸睡。因适合度假,景坞村一带,开张了许多的山居、农家乐、民宿和酒店。 景坞村往南,有个大河口水库,亦是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绕过大河口水库,就是上吴村和上堡村了。上堡村已是跟安徽广德交界,颇有些山高皇帝远。祖上从河南商城迁徙此地的张长贵老汉说,他们家称得上当地大户,当年全家最多时有三十九口人,住在一个大院。院子是四座房子形成的一个四合院,青瓦土墙,方正古朴,满满的遗风余韵。张老汉告诉我,村里原先有一座老桥,实际是两座桥并在一起,俗称三步过两桥。他说:以前,村子里有许多两个人才能环抱的古树,都被砍光了。 吴昌硕故居在鄣吴老街上街,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进三间二层楼房。因年久失修和战乱破坏,大部分建筑已经完全损毁,仅留下的东侧厅,也是不再完整。不过,门前的状元桥、半月池及门楼、还是展现了其端庄、典雅的气势、建筑工艺所体现的精巧和细腻,不愧为诗书达礼人家的手笔。昌硕故居外就是鄣吴老街,老街已经被统一装修过,很难看出原先的风貌。看得出来,老街曾热闹过一阵子,现在很多店铺已经铁将军把门,人气不是很旺。 老街上有许多卖竹折扇子的店铺,透过窗玻璃,可见各种款式的竹扇琳琅满目,令人想起东坡画扇。折竹扇曾经是小时候夏天的必备,邻居吴大哥常穿一件和尚领汗衫,一把黑漆漆的竹扇插在背后脖子上,满是黑社会的煞气,让人敬而远之。鄣吴竹折扇制作已有四十余年历史,据说,最早乃苏州扇子厂来此办了个分厂。乡人们从最初的半成品加工,到成品扇制作,从一般的工艺扇到高档文玩扇,形成了规模颇大的一份产业,镇上有三分之一的人从事竹折扇制作。鄣吴出品的文玩扇,占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份额,各类工艺品扇漂洋过海,出口海外。上吴村,上堡村,沿着山路都是散落的制扇厂和挂在路边晾晒的折扇半成品。 吴昌硕曾自绘过一把竹折扇,作拂暑之用。一面画的是几箭兰花,另一面则写有石鼓文。虽寥寥数笔,却是笔老墨秀。因是自用,便没有署上下款,也未钤印章。不料有次折扇给弄丢了,让其大为懊恼。过了一段时间,这把折扇居然出现在了古玩市场,被其朋友买了回来赠与他。爱物重获,让吴昌硕高兴得手舞足蹈。因此,大凡在鄣吴折扇市场淘宝的朋友,千万不要忽视了未署上下款,也没有钤印章的折扇,说不定就是一把吴昌硕的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