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胜利

<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1608083</p> <p class="ql-block">  13日早晨,我们吃过早饭,上午进行了两项活动,一是到当地的副产品铁棍山药及其制品, 大概<span>坐了两个多小时,推广洗脑。在一个竞争那个不要钱的庙里去转了一圈,也没有见到什么人在</span>山上庙里走来走去,在有<span>些</span>地方还在维修,在山上上去很累的,天还下着中雨,把衣服都淋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点钟我们就完了,汽车往洛阳开去,开了半个小时,我们就在路边的饭店吃了饭,吃过饭继续往洛阳开去,大概用了两个多小时,这时的天上<span>的雨也不下了,</span>下午三点多钟我们就到洛阳的龙门石窟去旅游。</p><p class="ql-block">一览西山佛龛叠,魂宝可怜多<span>已</span>摧。</p><p class="ql-block">石凿神<span>尊</span>魂体迹,追溯大唐神工叹。</p><p class="ql-block">摩壁赢躯智<span>谋</span>丰,千佛慈颜各不同。</p><p class="ql-block">游(洛阳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3日</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后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其中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宋代龙门石窟新凿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清代,乾隆帝曾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龙门由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其石窟则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几年开凿。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p> <p class="ql-block">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为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共计35年。北魏塑造出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和谐统一、臻于完美的佛像,这种造像风格被称为的“中原风格”。</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是公元636年至746年间,唐代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前后历经四帝,共计110年。其造像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p> <p class="ql-block">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洞和魏字洞等,全部在龙门西山,而且大多是皇家石窟。其中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也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p><p class="ql-block">从龙门石窟景区入口进入,景点沿伊河两岸分布,先后可以浏览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中洞、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漫水桥、礼佛观景台、香山寺、白园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p><p class="ql-block">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p> <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