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韶山行记:追寻伟人足迹,品味山水之美</p><p class="ql-block">文/彭立波</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15日,我成功应聘芙蓉杂志社资深编辑一职,第二天上班,我和编辑部主任赵炳坤加司机勇哥三人开车到湘潭钢铁厂办事,一路高速五十多分钟就到达目的地,因出发前准备比较充分,第二天就把事办完了。原打算当天晚上赶回来,我说:“ 事办好了,心情舒畅、今晚休息好,明天到韶山看看毛主席家乡再回去”编辑部赵主任说好:“毛主席是神,是要拜拜、求得保佑、财运横通。”第二天早上,收拾完后四十分钟就到了“韶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毛泽东故居、变化不算大,周边的环境有较大改观。增加了很多新建筑,看上去是一幅优美的风影画从一九六八年至今这算是第六次了,每次都有很多变化和更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居位于韶山冲,座落在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山冲中。房屋是一座泥砖青瓦、土木结构的普通农舍。现有房屋13间,为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所建。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就诞生于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政少年时代。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遭到破坏,1950年按原貌修复。当年毛泽东诞生的房间、书房及其父母住房陈列了部分原物和照片。1964年新建了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从故居堂屋转过右厢房、卧室、廊檐和碓屋之间,可看到毛泽东的全家照,日常器皿和各种农具以及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文物照片和资料,其中陈列着毛泽东少年时期用过的扁.担、水桶、锄头等。室内陈设,按毛泽东居住时的原样布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韶山历史源远流长,古属荆楚,相传虞舜南巡至此,赏心悦目,遂与妻臣在山上奏起〈韶〉乐,引得凤凰来仪,百鸟和鸣。韶山因而得名。她原本是一条狭长而灵秀的山冲,数十里山川相互成趣,一谷清风,与常青韶峰,浑然一体,精微质朴。这是一块山明水秀的地方,直到近代它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伟人毛泽东就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留下了许多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活及从事革命活动的遗迹,现在的韶山冲有毛泽东故居、其父母墓、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南岸(毛泽东小时候念书的地方)等可供人瞻仰的景点,此外滴水洞景区也是必去之处。</p> <p class="ql-block">韶山风景名胜区内还有韶峰耸翠、仙女茅庵、石屋清风、陨石成门、胭脂古井、银河渡槽景物和许多珍贵的古树名木。韶山清风、陨石成门、胭脂古井、银河渡槽景物和许多珍贵的古树名木。韶山山水溢清气气,钟灵毓伟人,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更因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而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间,韶山附近湘乡级的一位举人戴炯,在给《中湘韶山毛氏族谱》做序时说:“湘之西,(指湘江西岸)有韶山,山峻以复,泉洁以长,茂林修竹,云气往来,中可烟火百家,田畴沃壤..夫山水秀绝,必生奇才。韶山的建制渊源流长。清朝时便有文字证明归湘南县。建国初期,为湘潭县管沃壤...夫山水秀绝,必生奇才。韶山的建制渊源流长。清朝时便有文字证.明归湘南县。建国初期,为湘潭县管辖。1968年12月,韶山升为地级特区,与湘潭地区平起平坐,归湖南省直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居西面100米处,有一栋青砖青瓦建筑,就是毛泽东读私塾的旧址一南岸。毛泽东在此读书时,先生邹春培要其填红蒙字,他不填,要自己放手写。他读过课文都能背诵很多次,先生外出,嘱咐学生温习功课。毛泽东将课文背熟后,便邀几个同学到屋前池塘游泳。先生回来见此,非常生气,命学生对对子,对不出就要打手心。当先生说出“濯足’时,毛泽东即以“修身”相对。先生十分先先造赏毛泽东的聪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现已成为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信息中心。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隶属于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业务_上受湖南省文化厅指导。计划藏书50万册,现已征集收藏图书十万余册、书画作品600余幅。图书馆自开放以来,陈锦华、毛致用、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图书馆采用ilasii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采购、分编、流通借阅、连续出版物的自动化管理,电子阅览室拥有主机一台和十五个工作站,已建成3个近3万条数据的毛泽东文献书目数据库,读者可从书名、作者、主题、分类等多个途径查找自己所需的图书。目前馆内有三个基本展览,集中展出了国内外《毛泽东选集》珍贵版本和珍贵文物、字画等二百余件,其中芦苇荡里排印的毛泽东著作、罗马尼亚原总统齐奥塞斯库访华时作为国礼送给毛泽东的羊皮精装罗文版《毛泽东选集》以及毛泽东与第一师范老师黎锦熙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往来书信等均为独家收藏,首次面世书信等均为独家收藏,首次面世。毛泽东手迹“福”、“寿”二字拓片的集锦展示令祈福迎祥、向往美好未来的游人流连忘返。目前,这里成了游人必到之处。室内除按当年式样复原陈列外,还先后新增了毛泽东鎏金像展览、私塾复原陈列和“毛泽东与他的儿女们”图片展览。毛泽东青铜鎏金像历时3年制成的。金像高64.6厘米,重约50公斤,1994年5月27日正式展出。私塾复原陈列,恢复 了拜孔台,墙上挂着巨幅彩绘孔子像,两边台,墙上挂着巨幅彩绘孔子像,两边有木刻黑底金字对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画像前置一巨大几案,正面彩绘孔子周游列国图、师徒讲学图。拜孔台东北为先生住房,内有老式雕花床、太师椅、书桌和一幅古画,两侧对联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室内还挂着一张毛泽东少年时代求学塾师表。进门后的正厅,新设了青年毛泽东的蜡像。像完全按真人设计,面色红润,着长衫,手持《新青年》杂志,背景是浩浩荡荡的湘江和万山红遍的岳麓山,再现了毛泽东当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的形象。这是韶山唯一的一尊毛泽东蜡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位于韶山冲引凤山下,坐南朝北,引凤山为韶山山脉落脉。纪念馆于1963年开始筹建,1964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加上后来扩建面积,总面积约,千余平方米,所管辖范围包括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父母墓、毛泽东私塾旧址,南岸、毛泽东铜像、毛氏宗祠、毛鉴公祠、毛震公祠以及毛泽东青年时代塑像等8个参观景点。已成为千百万人们缅怀毛泽东伟大功绩、领略东方巨人崇高精神风范的理想场所。2003年,为迎接毛泽东同志110周年诞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进行了陈列改造,现有十二个展厅,其中八个展厅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生平业绩展,四个展厅为专题陈列:《毛泽东遗物展》、《毛泽东一 家六烈士》。充分利用了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突出陈列主题。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可参与情景陈列,互动感强。纪念馆建筑为江南园林风格,雅致清新,被誉为中国当代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之作。改造后的陈列与这一环境更为协调。将原有序厅加宽6米,加高1米多,扩展了视觉空间。序厅的中心,主席大型汉白玉雕像,取材于北京房山,由北京军事博物馆著名雕刻家刘林设计创作。同时采用部分通透的形式,借景入室,使主席雕像与园林花木融为一体。序厅正墙为著名画家李如创作的《东方红》巨幅油画,画面壮观,气势宏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批致清新,被誉为中国当代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之作。改造后的陈列与这一环境更为协调。将原有序厅加宽6米,加高1米多,扩展了视觉空间。序厅的中心,主席大型汉白玉雕像,取材于北京房山,由北京军事博物馆著名雕刻家刘林设计创作。同时采用部分通透的形式,借景入室,使主席雕像与园林花木融为一体。序厅正墙为著名画家李如创作的《东方红》巨幅油画,画面壮观,气势宏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批撼。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将北京中南海的五千多件毛泽东遗物移交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保存。遗物中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龙纽大印;赴重庆谈判是郭沫若送的手表;穿了几十年、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以及毛泽东家庭生活账单、菜谱等。一件件遗物,无不体现出一代伟人的崇高人格和不朽风范。当看到这一件件珍贵的遗物,领袖的崇高思想、伟大精神,他独特的工作生活习惯就非常生动地展现在面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诗词碑林,毛泽东诗词碑林树立在韶峰半山腰。整个碑林由100块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和天然石组成,形状各异,依山走势,错落有致,雕刻精美。每块碑体分别雕刻一首诗词,100首诗词中,有毛泽东亲笔手迹66件,其余34件由赵朴初、朱乃正等34位著名书法家代书。</p><p class="ql-block">在完成对毛泽东诗词碑林的游玩后,我们又奔赴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占地160多亩,位于清溪镇天鹅山,在韶峰东麓新辟了一条宽40米,长1020米的林荫大道,名叫英雄路。路北端与毛泽东青年时代塑像广场相接,南端即是陵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完成对纪念一下的游玩后,我们将迈入滴水洞。滴水洞是主席别墅,位于韶山冲西边的角落里,与主席故居相距3公里。滴水洞天,是韶山风景中一个著名的景点群,由滴水幽壑、虎歇坪、龙头山等自然风光与滴水洞一号等建筑组成。滴水洞长约2.8公里,洞内有小溪,曲曲弯弯,幽壑口朝东北而开。小溪沿岸林木繁茂,挺拔的松林.中夹杂着茂密的楠竹,而上百种野花,漫山遍野地生长着。这里的珍贵林木有银杏、女贞、铁树等30多种,这里的花卉有映山红、腊梅、芙蓉、月季、菊花等上百种,这里的珍贵药材有金银花、甘草、沉香、白果等20余种,境幽景优是滴水洞幽壑的一大特点,人在景中如置身仙境。无论你哪个季节来到这里,都有别处看不到的景色。看吧,春季这里是花的海洋,漫山遍野盛开着瑰丽斑澜的野花;夏季这里绿荫满目,林木葱茏搭起一块苍翠天地;秋季则苍翠映衬着殷殷红叶,让你禁不住发出杜牧那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咏叹;冬季这里则是一片洁白的天地,白雪覆青松,银色中闪烁苍翠,更能让你享受到另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距离滴水洞景区一公里的地方,我们走进了一号楼。一号楼作为知名景点,是滴水洞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一号楼恰似一颗闪耀的珍宝,安卧于这片青葱绿水之中。其外观质朴且典雅,青灰色的砖石垒砌成墙体,岁月的摩挲在其表面印下了浅浅的印记,仿若在轻声讲述着往昔的传奇。深灰色的瓦片覆盖着屋顶,层层交叠,错落得恰到好处,当阳光洒落,便闪耀出别样的光辉。</p><p class="ql-block">靠近一号楼,门前的两棵古松高耸挺立,犹如忠实的哨兵,捍卫着这座古老的建筑。迈入楼内,首先闯入视野的是一个开阔的大厅,地面由平滑的石板铺设,反射着从窗户穿透进来的柔和光芒。大厅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使人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气息之中。</p><p class="ql-block">顺着木质的楼梯拾级而上,每一级台阶似乎都背负着历史的厚重。登上二楼的阳台,极目远眺,远方的山峦层峦叠嶂,云雾缥缈,宛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楼后的花园里,各类花卉竞相绽放,红得热烈,粉得娇艳,白得纯净,微风轻拂,送来缕缕芳香。</p><p class="ql-block">一号楼的四周,绿树繁茂成荫,小溪潺潺流淌,清澈的溪水撞击在石头上,溅起朵朵晶莹的水花,发出清脆动听的声响。在这片静谧而秀美的景致里,一号楼犹如一位娴静的仙子,默默散发着独有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如今,一号楼已被开辟为展室,里面有毛主席当年居住在此使用过的办公室、卧室、会客厅、会议室等。办公室内摆放着一张宽大的办公桌,桌上置有毛笔架、砚台。卧室简约素雅且干净整洁,主席的床既宽又长,卧室中还设有两张书桌。会议室比办公室更为宽敞,毛泽东主席曾在此举行会议,会议室与餐厅相互连通。娱乐室的正中央放置着乒乓球台,墙上挂着众多照片,其中就有毛主席手持球拍的画面。另外,这里还有防空洞,具备防震、防毒、防核爆等功能,此洞深入虎歇坪山岩之中,长度约 100 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完一号楼,我和赵主任又来到了毛氏宗祠,毛氏宗祠位于韶山冲之引凤山麓,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建于乾隆年间。祠堂门楼檐牙高啄,大门悬“毛氏宗祠”匾额,门两侧有对联:“注经世业,捧檄家声”。这幅对联可是有出处的,上、下联各引用了一个毛姓的典故。上联说的是汉代大儒毛亨、毛苌注释“毛诗”,下联则是东汉庐江毛义“奉檄色喜”的典故。《后汉书·刘平等传序》:“东汉毛义家贫,以孝出名,府檄召义为守令。义捧檄色喜。后其母死,辞职不干。”,“捧檄家声”说的就是以孝道传家。祠堂内分三进:第一进上有戏楼,这是湖南古代祠堂与徽州祠堂很不一样的,戏台匾额“鉴古观今”,台柱有对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胜神”;第二进为中厅,黑漆匾额高悬,上书“聪听彝训”,这里是全族议约、祭祀、设宴的地方;第三进为享堂,名“敦本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创办农民夜校。毛氏宗祠的中厅为夜校教室,杨开慧曾在这里讲过课。此祠三进,一进是戏台,二进是中堂,厅内摆桌且东西两角是宏钟、巨鼓,三进为后厅敦本堂,正中设神台,置列祖牌位。1925年,毛泽东曾在此祠列祖牌位。1925年,毛泽东曾在此祠办过农民夜校。而今,此祠内还开设了毛泽东家世展览, 分两个展室分别介绍韶山毛氏家族的记录和毛泽东一家亲人英烈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我带着满心的感慨与不舍告别了韶山。这片神圣的土地,承载着伟人的光辉岁月,也孕育着无尽的希望与力量。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道风景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韶山之行,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我相信,伟人的精神将永远在这里闪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