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隐居山林,无聊的时候做的16件雅事!明代陈洪绶《画隐居十六观册》有所记载!

好妙乐

<p class="ql-block">古人隐居山林,无聊的时候做的16件雅事!明代陈洪绶《画隐居十六观册》有所记载!</p> <p class="ql-block">古人隐居,无聊的时候做的16件雅事,你学的会吗?</p><p class="ql-block">明代陈洪绶有《画隐居十六观册》,记录了古人隐居时候的十六件雅事。</p><p class="ql-block">🌟访庄</p><p class="ql-block">“访庄”的“庄”主要是指庄子,“访庄” 可以是拜访与庄子思想相契合的友人。在古代,志同道合的隐士们相互走访交流,饮酒赋诗,谈论玄理。</p><p class="ql-block">🌟 酿桃</p><p class="ql-block">古人会利用桃花或桃子来酿酒,这是一种带有诗意的技艺。在隐居生活中,他们以这种方式融入自然,追求自由、享受宁静。</p><p class="ql-block">🌟 浇书</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将“晨饮”称为“浇书”。隐士们在清晨醒来,以酒来开启新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醒石</p><p class="ql-block">明代林有麟在《素园石谱》中记载:“陶渊明所居东里有大石。陶渊明常醉眠其上,名之曰醒石。</p> <p class="ql-block">陈洪绶(1598年—1652)</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大明王朝最凄凉的时期)大画家,字章侯,幼名莲子,老来自称老莲,号老莲,自称悔僧、云门僧,改号悔迟、老迟,以人物画著称,其被誉为“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p><p class="ql-block">陈老莲《隐居十六观》图册名出自佛经《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之法门。观非目看,乃内心观照之谓。其中固有借古人以点题,又似有老莲真实生活经历之写照,借画写意,以寄幽情。人物造型略有夸张,衣纹细劲流畅,富有装饰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隐居十六观》为陈洪绶晚年(作于1651 年)作品,图册为纸本,共计20 页,每页纵21 .4 厘米、横29.8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前4 页为陈洪绶自标画目和题跋,后16页各为一幅白描淡着色画,以简洁的白描绘出隐士生活中的十六个观照(取自《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观之门」):访庄、酿桃、浇书、醒石、喷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砚、寒沽、问月、谱泉、囊幽、孤往、缥香、品梵每一观(分别引了庄子、刘辰翁、苏轼、陶渊明、班孟、宗炳、孙楚、魏野、李白、鱼玄机等人的事迹)是一幅特殊意象,与一位古时隐逸高士人物对应,如惠施、刘辰翁、班孟、苏东坡、陶渊明……有的则是老莲自己,是他生活与心境的写照。《隐居十六观》创作于老莲去世的前一年,其实在人生最后一年里的时候仿佛已经用一幅幅画作表达了自己的归宿。《隐居十六观》仿佛就是对此后的人生走向的一次宏观前瞻和描画。</p><p class="ql-block">1651年的中秋节,陈洪绶为当时一位画友沈颢作《隐居十六观》大册。纸本,白描淡着色。款云:“辛卯八月十五夜,烂醉西子湖。时吴香扶磨墨,卞云装吮管授余,乐为朗翁书赠。洪绶。”朗翁即沈颢,字朗倩、石天;他与卞赛(云装、玉京)都是画家,而卞是一位女道士。画前有四页自题:一、标目:“隐居十六观——(十六项见后,不赘)枫溪洪绶标记。”第二、三、四页有七言绝句二首,五言绝句一首,及小词一阕,前录款识就在小词之后。兹录诗词如下:老莲无一可移情,越水吴山染不轻。来世不知何处去,佛天肯许再来生。贫儿劣得买秋光,一片猪肝酌草堂。着意欲忘离乱事,重阳不见报重阳。擘阮秋溪月,吾生自可为。难将一生事,料理水之湄。山水缘,犹未断,朝幕定香桥畔。君去早来时,看得芙蓉一半。青盻青盻,乞与老莲作伴。</p> <p class="ql-block">1651年的中秋节,陈洪绶为当时一位画友沈颢作《隐居十六观》大册。纸本,白描淡着色。款云:“辛卯八月十五夜,烂醉西子湖。时吴香扶磨墨,卞云装吮管授余,乐为朗翁书赠。洪绶。”朗翁即沈颢,字朗倩、石天;他与卞赛(云装、玉京)都是画家,而卞是一位女道士。画前有四页自题:一、标目:“隐居十六观——(十六项见后,不赘)枫溪洪绶标记。”第二、三、四页有七言绝句二首,五言绝句一首,及小词一阕,前录款识就在小词之后。兹录诗词如下:老莲无一可移情,越水吴山染不轻。来世不知何处去,佛天肯许再来生。贫儿劣得买秋光,一片猪肝酌草堂。着意欲忘离乱事,重阳不见报重阳。擘阮秋溪月,吾生自可为。难将一生事,料理水之湄。山水缘,犹未断,朝幕定香桥畔。君去早来时,看得芙蓉一半。青盻青盻,乞与老莲作伴。</p><p class="ql-block"> 访庄第一幅《访庄》,款“老莲洪绶”,一高士坐地上读书,另一高士前立,俯身与之谈,背后有绿酒尊。流泉在两人旁,潺潺不息。一说此为惠施访庄子,一说为客访庄主,都可释题,但不满意。全册以隐居为题,隐士是主角,每画是隐士生活的一观。所以此幅立着的人是隐士,前来拜访一位临流坐读的朋友。如找不到“庄”的含义,不必附会其为庄主或庄周。 酿桃</p><p class="ql-block">第二幅《酿桃》,款“洪绶”,隐士坐在岸边老树弯干上,俯视扁酒尊,酒面浮桃花。隔水对面有山坡,近处有小石板桥,泉流其下。葛洪《神仙传》有汉时仙人王方平饮余杭姥所酿百花酒的故事,而陈氏诗中也有“吾家新熟百花尊”之句,可见这是既有典故又为自身写照之作。(以花酿酒是陈氏喜用的主题之一)</p><p class="ql-block"> 浇书</p><p class="ql-block">第三幅《浇书》,款“悔老”,隐士坐枯木与藤背构成的椅子上举荷叶杯饮酒,旁横大石案,上有扁酒尊及团扇。“浇书”指晨饮。宋诗人陆游《春晚村居杂赋绝句》之五:“浇书满挹浮蛆瓮,摊饭横眠梦蝶床。”自注:“东坡先生谓晨饮为浇书。”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东坡谓晨饮为浇书,李黄门谓午睡为摊饭。”这幅隐士的服装及面貌似通常画苏轼(东坡)的形象,想陈氏用此典故。</p><p class="ql-block">醒石</p><p class="ql-block">第四幅《醒石》,款“老莲”,隐士倚横石而卧,右手扶石欲起,是初醒的状态。唐朝勋臣李德裕留守洛阳,在平泉置别墅,采天下奇花异竹,珍木怪石,尤其喜欢一块“醒酒石”,他醉即踞之。李德裕是出入将相的头号权贵,虽然归隐别墅中,不是陈氏心目中的高人隐士,所以这典故不一定恰当。简单的解释这幅是酒后扶石而醒,也无不可。</p><p class="ql-block">喷墨</p><p class="ql-block">第五幅《喷墨》,款“老迟”,隐士右手持杖,左手在袖中负在背后,小童在旁捧水盂。两人注视前面大石块上铺纸一幅,上绘行云,升自波涛。背后古松一株,女萝绕身,丝悬枝上。画意很像唐张彦远说:“古人画云,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他又记:“烈裔,謇涓国人。秦皇二年,本国献之,口含丹墨,喷壁成龙兽。”这两个典故合起来,可以合此幅所写。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形容南岳衡山“喷云泄雾藏半腹”,虽不是形容作画,但可以借咏隐士胸怀。陈氏心目中的确切典故为何,待考。味象</p><p class="ql-block">第六幅《味象》,款“洪绶”,隐士立大石旁看一手卷,石上书及卷甚多,身后一小石,上披坐毯。南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开头就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所以圣贤都乐于山水。卷上可能是一幅山水画,隐士正在聚精会神地体味其中妙趣。</p><p class="ql-block">嗽句</p><p class="ql-block">第七幅《嗽句》,款“悔迟”,背着观者而坐的隐士,左手举杯,右手抱阮(弦乐器),旁一酒瓮,中有一勺。头上束发冠,插一黄菊带叶,酒杯施淡绿色。“嗽句”的意义,就是饮酒赋诗。可是那只乐器一——汉代的琵琶到唐武则天时称为阮咸的,令人想起三国魏末的“竹林七贤”中精通音律的阮咸。他善奏此乐器,遂用其名。可是阮咸不以诗名,没有留下一首诗,所以画中人不会是他。</p><p class="ql-block">杖菊</p><p class="ql-block">第八幅《杖菊》,款“迟老绶”,隐士持杖前行,杖首挂着一枝菊花。与菊花最有关联的是陶渊明,但此幅人物不似陈氏描绘的陶靖节形象。画中人持着藜杖,而诗中用“杖藜”处很多,杜甫、苏轼都可能因此受到考虑。但苏轼也自有传统形象,与此不同,而且画题是“杖菊”,并非“杖藜”。其实此册不一定幅幅有典,有时用一个综合观念,也无不可。</p><p class="ql-block">浣砚</p><p class="ql-block">第九幅《浣砚》,款“洪绶”,隐士盘膝坐树下,右手持砚,左手持绵巾状物,旁一大扁水盆,中泡另一砚。溪水绕三面,有小泉注入。北宋魏野好吟咏,不求闻达,其诗《书逸人俞太中屋壁》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之句,“洗砚”或作“浣砚”。这个典故很恰当。著录上有陈氏画《洗砚图》扇面,所以这也是他晚年喜用的画题之一。</p><p class="ql-block">寒沽</p><p class="ql-block">第十幅《寒沽》,款“迟老”,隐士持杖提壶,披巾戴笠,面对两株枯枝老树,其间可见寒泉注入树后的水湾。远处树干多株,即隐士将穿过的寒林。唐末诗人杜荀鹤《冬末同友人泛潇湘》诗有“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之句,此幅虽然没有雪,诗意颇合,只是杜荀鹤晚年投靠朱温,时论所惜,绝不是陈洪绶心目中的高士,如果《寒沽》有典,当另有所指。</p><p class="ql-block">问月</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幅《问月》,款“莲子”,隐士坐树下,仰首指天,前有流泉,后有酒瓮,而月在画外。问月之诗,不止一家。李白《把酒问月》诗,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之句,与此画题相合。苏轼《水调歌头》一词,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句,亦合。</p><p class="ql-block">谱泉</p><p class="ql-block">第十二幅《谱泉》,款“莲子”,隐士坐石上,右手举杯,左手抚壶盖,其旁正在煮泉水。隐士前流泉如阶,层层下涌,可闻其声。谱泉自唐陆羽著《茶经》,历代嗜茶的文人雅士,都重视泉水,而陈氏的好友张岱,也是非常讲究品茶谱泉的人。陆羽隐居著书,行野诵诗,诏而不就职,是入陈氏画中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囊幽</p><p class="ql-block">第十三幅《囊幽》,款“老莲”,戴着幞头的隐士安坐席上正在用带绑起入囊的琴。身旁一捆书卷,一只酒杯,一座酒樽。元傅若金《送金华王琴士还山》诗句云:“年少金华客,囊琴暂出山。”“幽”的含义甚广,《幽兰》是古琴曲名,白居易《听幽兰》诗句云:“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而奏琴或听琴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出心中的幽愤,致诚意的幽款,诉深沉的幽忧,抒静雅的幽致,而幽人囊幽,是因为世无知音而绝弦呢?是暂时停乐,举杯痛饮呢?还是有出山之意?</p><p class="ql-block">孤往</p><p class="ql-block">第十四幅《孤往》,款“迟老”,隐士头戴束发冠,手持透明纨扇,独立踟蹰。最显著的诗句是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怀良辰而孤往”,但这人物的形象不似陶公。汉张衡《思玄赋》云:“何孤行之茕茕兮,子不群而介立?”他觉得灵鸟独栖,善人少合,所以孤行茕茕。陈氏画的是谁,虽然难定,但大意总是幽人特立独行,自往自来,如寂寞的孤鸿。</p><p class="ql-block">缥香</p><p class="ql-block">第十五幅《缥香》,款“老悔”,美人坐石上读书,前有流泉,后有丛竹。此画令人想起他乙酉《杂画册》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诗意。艺术家的作品都反映他内在的及外在的生活,这《隐居十六观》中包括美人一幅,因而有一说这即是陈氏之妾胡净鬘。“缥”为淡青色,古用缥色丝织品作书套,故书卷一称“缥帙”;而书香或即“缥香”。但“缥”同“飘”,飘香之义更洽。</p><p class="ql-block">品梵</p><p class="ql-block">第十六幅《品梵》,款“洪绶画赠石天先生,时辛卯中秋”。两僧跪坐,其前各有一案置经。一僧注视经文,一僧持经旁顾,似有所得愿与道侣共之。“品”有品尝、体味、辨别、鉴评、观赏等含义,“品梵”当即研读佛经。两僧互相切磋,正合画题。是哪两位高僧?貌似罗汉,难于断定。虽然陈氏不是真能皈依佛法的人,但佛法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分离的因素,与诗、书、画,酣饮、红裙、山水、草木及朋友都反映在隐士生活中。</p><p class="ql-block">“十六观”之典出于《观无量寿经》。隋释慧远对此经的《义疏》说:“系念思察,说以为观。”经中有十六观,陈氏乃借之以为题,但与其内容并无关系。此册以《品梵》作结,颇似承认这一箪借用题名的债。至于画法,十六幅基本上全用白描,他“惜色如金”,只在发生最大效果的地方略施浅淡的丹青,而达到秀雅的境界。举几个例:《酿桃》的酒樽加淡绿,桃瓣染浅红,土坡烘淡黄绿;《嗽句》的酒杯淡绿,隐士发间黄花绿叶;《孤往》的纨扇稍染淡绿,别无彩色。用笔则主要是高古游丝描,间以柳叶描少许加入,增加衣纹的质感(如《访庄》《酿桃》《杖菊》及《孤往》),其圆劲自然,高古雅逸,是其他明代人物画家无法超过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老莲 是明末清初继承传统且开创新局的画家, 人物、花鸟、山水兼工, 亦善诗文、书法,年少时刚直自傲,才情超诣但身世起伏跌,画作中更多追求含蓄之美,把理性的装饰形式与感性思维相融合,充满古拙、怪诞的装饰意趣。他创造性地突破了晚明仕女图的流行趋向, 着力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营造出了超越古今的绘画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老莲所处明清变革时代, 人生经历坎坷, 内心愤懑不平。性格外向,激昂放荡的特征, 使他在绘画艺术造型上多用大众难以理解的“怪诞”的手法去表现人物形象, 用冷静的装饰性绘画语言表现人物情感,陈老莲人物画中内在情感的迸发, 使得他的画作具有 “迂拙而生动”, “狂怪而有理”, “犷悍且清丽”的多重画面表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