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浅赏

傅 毓

<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为京剧曲牌《夜深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完完整整看一部戏是从电影样板戏开始的。八个样板戏不知看过多少遍,几乎记住了每一部戏的每一段情节。认识戏剧也从这时起步,但与欣赏无关,就是为了和小伙伴儿们比能耐,看谁戏词儿记得多、背得熟。邻居家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整本整本的剧本,特别羡慕。上面除有大段的唱腔简谱,还标注着西皮、二黄,快板,慢板、广板、散板等词,不知啥意思。可以说,样板戏伴我长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开放后,接触到古装戏、地方戏,方知戏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她博大精深,是我们的国粹。才开始有了生、旦、净、丑等行当的概念,也对戏剧有了更多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戏剧与国画有几分相像,充满了写意的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智取威虎山》里《打虎上山》一折有两个“人物”以演员模拟驾驭、抚摸、牵引和搏斗出场,杨子荣骑的那匹骏马和被他打死的那只老虎;梅派名剧《霸王别姬》陪伴楚霸王的乌骓宝马也同样如此。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和欣赏。一面战鼓、几面幡旗、几声呐喊就是一支威严浩荡的三军队伍;摆个样子放几支箭、几种刀枪棍叉兵器的你来我往,就是一片激烈厮杀的战场,等等等等。这种大手笔的泼墨写意之美几乎无处不在,真令人痴迷陶醉。这样的表演估计会让老外感到很费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人物的服饰、化妆和形体表现方面,样板戏和古装戏有着巨大差异。前者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后者很精美很华丽也很夸张。正因此,前者模糊了戏剧行当的界限,而后者但凡人物一出场、一亮相,他(她)的一招一式,生旦净丑一眼就能清晰地分辨出来。我以为,行当以及精美、华丽、夸张的服饰、化妆和形体表现正是戏剧工笔写意之美的精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个奇特的现象,古装京剧绝大部分是男扮女装,早期的京剧四大名旦皆为男性。样板戏里虽说是男扮男女演女,但表演风格上,女性更趋于男性化,铿锵、坚毅有余,娇羞、妩媚不足。古装戏女性最有表现力之一的手型有几十种,在样板戏里,你绝对见不到。由于强调革命性,战斗性,更多的是振臂一呼,响应者众那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念白,可能是出于推广和普及的考虑,样板戏人物之间的对白基本上是大家都听得懂的标准普通话,而古装京戏的对白则根据人物和剧情的需要分韵白和京白。韵白听上去有音乐的韵律美,但如果没有字幕,恐怕大多数人就听不懂了,地方戏剧也同样如此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节奏的把控上,古装戏程式化动作,慢条斯理、按部就班、绝不能马虎,有的大戏有好几本,几天才能演完,难免拖泥带水。样板戏就明快了许多,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样板戏在融入外来文化方面做过多种尝试,伴奏配器尤其如此。比如钢琴伴唱《红灯记》、交响乐《沙家浜》等。我认为最成功的是《智取威虎山》里第五场《打虎上山》的开场过门音乐,听上去像是一段交响乐,但始终以京剧的音乐元素为主线,管弦乐与京胡、京二胡、月琴、锣、鼓、板的完美呼应,把革命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把京剧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度,“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耳畔似又响起那段经典音乐,心情和几十年前一样,还是那么激动和振奋!正是这种跨界的包容,让京剧幻化出意料之外的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谈了这么多,戏,首先是唱。京剧,荟萃各剧种之精华,西皮、二黄变化万千,除了行当的区别,一个行当里又有千门万派,各具千秋。而样板戏和古装戏在唱的方面有何异同,就远非我这完全的外行所能品评了。但还是有个基本感觉,样板戏女性唱腔大多高亢、嘹亮,具有号召力,柔美的唱腔不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能不说说八个样板戏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完完全全的西方艺术。直到今天,我仍固执地认为,这部舞剧虽然留下太多的时代烙印,但她仍是西洋舞蹈民族化的一次最成功的探索和尝试,她的编导、音乐、舞蹈、舞美至今仍是中国芭蕾艺术的珠穆朗玛。而中国艺术家们的各项基本功一点也不比外国人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喜欢梅派代表剧之一《霸王别姬》。除了剧目本身的唱念做打是京剧的经典之外,项羽的一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让他与虞姬的凄美诀别,成为千古绝响。唐李后主那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不朽名篇所用的词牌名《虞美人》指的就是虞姬。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也让楚霸王在我的心目中变得伟岸、高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当今这个世界,人们崇拜胜利和成功的英雄,我更认同“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取向。楚霸王的结局无疑是个悲剧,但他的勇于担当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又何尝不具有作为真正盖世英雄的底蕴呢!整出戏自始至终都充满了一种唯美、哀婉、摄人心魄的诗意,它褒扬崇高纯美的爱情,又似一曲英雄末路的挽歌,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戏剧是音乐化、具象化的文学,是门幽默的艺术,是真正高于生活的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一个人喜出望外,兴高采烈,除了手舞足蹈再吟唱一曲,无疑是锦上添花。但就在千钧一发、义愤填膺、悲痛欲绝的一刻,戏剧往往也要来一大段最华彩的咏叹,让故事的发展戛然而停,似乎违反了生活的常理,令人啼笑皆非。而这恰恰又是戏剧的灵魂和魅力所在,也是最让戏迷所津津乐道的。仔细想想,音乐、歌唱是叙述和抒发情感的更生动、更完美、更高级的形式。但这样的艺术慢表达似乎要急死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它能够适应快节奏的审美要求吗?恐怕这也是戏剧整体日渐式微的症结之一。眼下,还有多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出生的人喜欢戏剧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戏里有角儿,戏外也有角儿,他们就是票友。票友虽说是戏剧爱好者,但他们个个都有敏锐的听觉,犀利的视觉,时时都能给舞台上的演员挑出细微的瑕疵和毛病,而他们也可以清唱、彩唱,都有自己的偏好和拿手绝活。北京陶然亭公园,一座假山上的亭子里,京剧票友们荟聚一堂,一段段经典折子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叶派(叶盛兰)、张派(张君秋)、李派(李少春)、裘派(裘盛戎)……轮番上阵,有如票友的《群英会》。刚才还是演唱者,转身又成了琴师、鼓师,个个功夫了得。在我眼里,都是专业的水准,举手投足也都那么有范儿!虽是清唱,也能想象出如果他们穿起戏服化上戏妆,扮相也一定同样的雍容、俏丽、威武、俊朗。京剧的美为他们带来发自内心的愉悦,我这门外汉也被深深感染,情不自禁为他们大声喝彩,享受极了。票友对戏剧艺术在民间的广泛推广和传播功不可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也是位业余票友。去北京出差,空余时间最爱看戏。梅兰芳的戏票买不起,最奢侈的一回是看马连良的,我猜想着看的是《空城计》吧。听他讲,在戏园子里,真正的戏迷几乎不看戏,而是眯缝着眼,摇头晃脑地在那儿品,想必那出戏他早已倒背如流。在家里,如果心情好,父亲一个人用手打着节拍、嘴里“弄格里,里格弄”自我伴奏,有板有眼、自娱自乐一段京戏。家里有把京胡,工厂有一年搞文艺汇演,他登台独奏了一段。当时脸上还抹了淡淡的胭脂,有点儿滑稽。表演时的那分投入,让我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受地域和环境的影响,有段时间迷上了豫剧。嗓子变声之前还能按原调唱《朝阳沟》里银环的一大段唱腔,“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唱腔明亮、欢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还会说一口差不离儿的河南话哩(郑州一带)。回忆起来,仿佛自己成了自己的观众,也给自己竖了个大拇指: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住山西长治,这里古称上党。她有两个古老的剧种,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烙子),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说起来有些惭愧,到现在也没分清哪出是梆子,哪出是落子。有位关系不错的同事,是个老戏迷,一谈起上党古戏就眉飞色舞、如数家珍。退休在家,最不缺的是时间。赶紧跟着人家,多学多听几出戏,补上这不该落下的一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戏剧是许多老辈人的精神家园。它为观众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一股神奇的魔力,又把他们引入到一个个特定的情境里,使其沉浸其中,幻想着自己就是戏里的一员,生死悲欢,皆如所愿,从中找到了心灵慰藉。其实,世间本身就是一个大戏台,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其中独一无二的角儿,从生到死,就像从登台到谢幕,无论顺遂或坎坷,都要演完属于自己的一场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