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旅行摄影之二

嘟嘟他爹

第四站: 非斯<br>从撒哈拉沙漠里出来,我们又乘了一天的车,来到摩洛哥的另一个大城市 - 非斯。在路上,一路走,一路街拍。<br> 在摩洛哥也有少量的黑人,他们是从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马里迁移过来 几个黑人表演鼓乐 过去与现代的对比 – 这个骑驴的老人不喜欢我在照相,比比划划,念念有词 卖肉的小哥 另一位骑驴的老人 戴黑头巾的阿拉伯女人 穿黑罩袍的阿拉伯女人 几位阿拉伯女人等着她们的男人接她们回家。最右边那个女人拿着老式的诺基亚手机。 卖椰枣的黑人。他会用中文说“椰枣”。小时候吃过伊拉克蜜枣。一直以为那是某种腌制的枣,象北京蜜饯那样。到这里才发现其实是某种椰子树上长出来的。他身后这棵树就长出椰枣。 孤独的行人 做爱做的事 非斯 (Fes)是摩洛哥王国第二大城市,人口117万。非斯为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是该国著名古都,又被誉为“西方的麦加”和“非洲的雅典”。该城的卡鲁因大学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大学,是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高等学府。非斯的老城区于1981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非斯的手工制造业很多,包括皮子染色,陶瓷器,铜器制作等。 非斯老城远眺,图中绿色的房顶是摩洛哥最古老的卡鲁因大学 皇宫别院的门口。我们的导游坚决制止我给皇宫卫队,警察和军人照相, 只好给猫护卫拍一张 制作陶器的匠人 手工匠人给瓷器雕花 切小瓷片用来粘贴形成背后墙边的那种瓷板 粘贴制作瓷板,这是反面 成品 瓷板的细节 老城中最窄的街道 摆水果摊的男人 摆食品摊的小姑娘 卖肉的男人 染色一条街 家庭染坊 街边的老人 制作铜盆 街边 街边 街边 咖啡馆里东张西望的男人 尊重老人 阿拉伯妇女 走过来的阿訇 街头 美女<br> 被生活压弯了腰的老妇 扛着染色皮子走街串巷的搬运夫 扛着染色皮子走街串巷的搬运夫 犹太妇女 阳光下 柜台后的小姑娘 摆摊的小伙子 母女 – 服装的鲜明对比 卖水果汁的男人 两个逛街的小姑娘 两个逛街的妇女 运水果的手推车翻了 好心的行人帮着收拾 饭馆里的跑堂小伙 第五站: 舍夫沙万(蓝城)Chefchaouen<br><br>舍夫沙万在当地语言中是“山峰”的意思,它坐落在摩洛哥北部的里夫山区,远离大都市的繁华,是个街道和门窗都漆成蓝白相间的宁静小镇,也是世上三座经典蓝色小城之一。<div><br>关于选择蓝色的原因,众说纷纭:据说当时山城居民中多数为逃难至此的犹太人,因为难以忍受当地夏季沉闷的高温,便用蓝色涂料刷满屋子外墙来降低室内温度。还有的说蓝色可以驱蚊,让蚊子误以为到处都是水,就不会飞过来。<br><br>在蓝城我们终于住进一个有电梯的旅馆,感觉太幸福了。而且从旅馆房间的窗口就可以看到和拍摄到蓝城的全景。<br></div> 从旅馆的窗户看山城 蓝城日出视频 蓝城日落视频 两个孩子在玩闹 奔跑 询问 蓝城的街道 老城中的水池 漂亮的旅馆 一个住户的大门 老城的一条小街 老友相见 你跑什么? UM13? 小猫奇怪地看着 “你在干什么?“ 神色庄严的老人 背影 阿拉伯妇女 挑选儿童玩具 角落 对比色 鲜花小巷 最后一站: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br><br>卡萨布兰卡人口约511万,全市拥有全国70%的现代工业,市区和郊区有1000多座工厂,是摩洛哥的最大城市和主要港口,也是摩洛哥的商业金融中心地。<div><br>卡萨布兰卡早在欧洲人来到以前已有人居住。1770年,摩洛哥国王下令在安法城旧址兴建一座新城,将其命名为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卡萨布兰卡的贸易特权,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卡萨布兰卡”同样意为“白色的房子”。好莱坞的著名电影之一 Casablanca(中文译名:北非谍影)使这里变得非常有名。<br></div> 守门的卫士 著名的Rick Coffee门口。但是这里是后来重建的,不是电影中的原址 <p class="ql-block">哈桑二世大清真寺外景</p> 大清真寺夜景 大清真寺夜景黑白版 大清真寺内景 大清真寺内景 - 教徒们祈祷前要洗手洗脚,这是洗浴的地方 大清真寺内景 - 这也是洗浴的地方 我们用了10天在摩洛哥境内跑了一大圈,最后从卡萨布兰卡乘飞机飞回里斯本。总的感觉摩洛哥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各种旅游安排都有。只是在环保方面还要花力气,现在满地都是各种废弃的塑料垃圾。以后会成为很大的问题。 <p class="ql-block">最后在引用一段三毛的话作为结尾: </p><p class="ql-block">‍这条荒野里唯一的柏油路,照样被我日复一日地来回驶着,它咋看上去,好似死寂一片,没有生命,没有哀乐,其实,它跟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条街,一条小巷,一条宅弄,一条溪流一样,载着它的过客和故事,来来往往地度着缓慢流动的年年月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