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偶“得”(二)

兰雪斋后人

在《辽代官印汇考》一书中,记载了“契丹文瓦制官印”: (上面印章拓片取自《辽代官印汇考》一书,墨色为电子版拓片,红色为原书扫描复印。)<br>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藏。1975年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辽上京汉城遗址出土。陶制,方形体,边长7.2厘米,宽7.2厘米。印体用残碎瓦片磨制雕刻而成,印背尚保留有制瓦时的布纹。印呈灰青色,与上京城内常见的辽代瓦片相同。印面微凸,雕刻契丹叠篆阳文“口口口口”两行四字。由于上、下字之问相互连接,故印文暂不识。<br> 用瓦刻印,在已发现的辽代官印中尚属首例,十分难得。<br> 辽上京为临潢府,是辽代初期的皇城,城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27华里,有南、北二城。北城为皇城,为契丹贵族所居;南城为汉城,为汉人居住。城内曾出土许多辽代遗物。<br> 经过检索,我们在《辽上京文物撷英》一书中找到这枚印章的实物照片:<br> 此书认为是民间制造的“伪印”。<br> 由于此书编者的忽略,上面两张照片,官印是“倒置”的,下面是笔者修整后的照片:<br> 笔者十多年前,曾经收藏了一些出土的辽金官印照片,就有类似契丹文瓦制官印的铜印的照片: 下面是这枚铜印的印面与印文的照片: 下面是瓦印与铜印的比较图: 瓦印毕竟是复制品,而这方铜印,其契丹文写法更加具有契丹人的豪放气派,也使我们看到,这方铜印的最后两个字,可能是“之印”二字。<br>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一方契丹文官印:<br> 此印甚大,边长接近80毫米,重量超过1100克。<br> 下面是这方官印的印面和印文,可以清晰地看到契丹文字的书写特点:<br> 这方官印的契丹文写法更加飘逸豪放!大致可以看出最后一个字为契丹文“印”字,又与通常契丹文叠篆“印”字不同。<br> 以上两枚契丹文官印,其文字为契丹文大字的“叠篆”体,与下面的几枚辽代契丹文官印相比。<br> 这是辽代末年天祚帝“天庆二年”的契丹文官印:<br> “天庆五年”的契丹文官印: 与天庆年间的契丹文官印相比,那两方契丹文官印,似乎是草原民族的豪放气质更足。<br> 虽然契丹文九叠篆是模仿中原内地官印的九叠篆化,与辽代末期的契丹文九叠篆官印相比,就其汉化程度而言,仅仅是一个开始,应该是辽代早期官印。<br> 因此,契丹文九叠篆官印发展史来看,九叠篆书体也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具有时间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