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杨小凡微型小说《白素女》

微读馆(庆乐随笔)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杨小凡 1967年生于亳州,中国作协会员,供职于某企业。曾在《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钟山》《花城》《中国作家》《芙蓉》《大家》等多家刊物发表作品四百多万字,若干小说被多家选刊转载,入选各种年选上百篇。出版长篇小说《酒殇》《窄门》《天命》《楼市》,中短篇小说集《药都人物》《玩笑》《欢乐》《流逝的面孔》《梅子的春天》《某日的下午茶》等二十二部,作品曾获中国报告文学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首届鲁彦周文学奖、滇池文学奖、《山花》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奖、冰心图书奖等多种奖项。中篇小说《工头儿》《总裁班》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担任电影《大药商》《风云花戏楼》编剧。</p>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评杨小凡微型小说《白素女》。杨小凡是亳州籍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小凡独白”中如此说:“杨小凡,一个写作和商业两岸混迹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房地产集团总经理;做过乡村教师、记者、行政秘书、编辑、企业公关人员;写过新闻、讲话稿、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经商是过程,写作是终极。愿与天下朋友网上论剑,网下喝酒。”</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小小说各种流派中,杨小凡的小小说以其笔记神韵、文化审美、传奇色彩、人文情怀四大特点,成为中国当代传奇小小说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小小说十大高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以载道”,这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与特质之一。杨小凡作品的核心是人。关注人,关注普通人,关注普通人坚不可摧的人性,关注他们的精神价值,就是其作品中的“道”。他笔下的艺人,往往是艺德兼备,不论从事哪一个行当,都能够在自己的那个领域有一手过硬的功夫,让人看了拍手叫绝,扼腕称赞,为艺,更为德。</span></p><p class="ql-block">他以药都这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独特地域为基点,着力塑造了100多个鲜活的人物,并让这些人物活跃于同一方水土,形成了一种集体性格,组接了一根文化的链条,呈现出题材的整体美感。</p><p class="ql-block">他带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走进小说人物内心的世界,从现实的关照出发,让我们来体验这些人物和文化的传承性。这些人物的身上都有动人而温婉的故事,积蓄着一股内在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今天来分享杨小凡微型小说《白素女》。《白素女》属于杨小凡的"药都"系列微型小说中的一篇作品。透过这篇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药都"系列微型小说的写作特色:</p><p class="ql-block">特色之一——民间故事取之于民。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有的是流行于民间的一则小幽默、有的是一个小笑话,其实都可以作为微型小说作者素材与题材的"源泉",这种题材在作者眼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个故事,就是源自曾一度流行于淮水流域的"专以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剧种'二夹弦'"来历的传说。当然,从民间传说到微型小说,还需要作者进行一番精心艺术加工与艺术创造的过程。</p><p class="ql-block">特色之二——赋予故事的传奇色彩。民间故事好比民间小调,许多都具有传奇性,看官你看,在这个"白素女与孙公子的故事"中,尽管从两人的一见钟情,到先后"一步步走进东接淮水的涡河之中",似乎还不怎么算得上离奇和超越寻常,但当孙公子投河之后,竟会"有人听见一曲妙音从水中升起,而且飘浮着久久不去",则无疑便是其传奇性的最集中体现,这种故事的传奇性,在作者的神来之笔下,栩栩如生,成为引人入胜的有力佐证。</p><p class="ql-block">特色之三——语言精炼,优美简洁。看官要知道,笔记体虽说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文体,取材的民间性与故事的传奇性,但是但是古往今来"笔记体"要想成为佳作,必须要有驾驭语言的功力。这篇作品中,无论是描写还是叙述的语言,作者都处理得既十分从容又十分精练,如第二自然段中的"越青墙,穿屋宇,飘花坞""循歌音,钻竹林,绕绿池,疾出院门"等,动词的运用真可谓简洁至极,掷地有声,从而把语言的张力与艺术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总之,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的比较,关于爱情、牺牲和道德的主题,在古今中外文学中都有广泛的表现,但杨小凡的确出手不凡,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情节设计,赋予了这些主题新的生命力和深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span>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作品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杨小凡微型小说《白素女》</span></p><p class="ql-block">初夏的药都城南,小径逶迤,灌木交荫。白娟素、锦素姐妹在径穷之后,见一大户人家,上书"孙氏常乐园"。</p><p class="ql-block">锦素从肩上取下四胡,胡抵左腰,抖动右手,四根夹着两束弓上的马尾,便清音徐起。姐姐娟素水眼一抬,一曲《梁山伯下山》立时越青墙,穿屋宇,飘花坞,由远及近落入"春海亭"中。正在亭中捧书凝神的孙家大公子孙伏令,忽然神气猛爽。遂起身离亭,循歌音,钻竹林,绕绿池,疾出院门。出得门外,见到娟素、锦素两姐妹,顿时双眼着火,面颊烧红。于是,两姐妹便被邀进孙家大院。姐妹俩原是河北一白秀才的两枝花。白秀才颇通音律,聪明伶俐的娟素、锦素天生爱唱,每每纺棉时必伴随着纺车的声音和节奏哼唱小曲。</p> <p class="ql-block">天长日久,渐成一种新的曲调。清嘉庆八年,河北水灾大起,白秀才父女衣食无着。秀才迫于生计,给姊妹俩的小曲谱上新词,三人一起流落四方卖唱活命。不料半年之后,穷病交加的父亲死于黄河岸边。孙伏令知道这些后更是决意要娶娟素为妻。孙父因药而富,苦于家族无功无名,见儿子伏令以不去进京赴考要挟,只得发出话来:娟素姐妹先留府中,你若取得功名,我盛办婚事。</p><p class="ql-block">娟素姐妹见孙公子痴情如此,彻夜流泪不止,第二天依然笑若夏荷地送孙伏令与家童孙志一道登船,顺淮水进京。这是孙伏令见到娟素第四天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夏去秋来。孙府的醉月园中,秋空星高,松阴满地如积水浮藻。娟素姐妹鼻哼小调,翘首望月。正月人相融之时,忽闻孙家哭声大起,急到前院,见孙志已头裹白绫。知是孙伏令在长江口船翻人没后,娟素立刻瘫在地上。七天七夜之后,娟素苏醒,从此她便双眼无神,软弱如纸。又是一个夏天到了。这一天,娟素精神陡变,半夜便起来描眉试衣。太阳刚出,她就独自出孙家大门,向通淮水的涡河滩走去。如血的旭日映着她的全身,一如火的人儿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进东流入淮的涡河之中……</p><p class="ql-block">娟素被孙家葬在孙伏令衣冠墓中的第三天,药都城南灌木交荫的逶迤小径上,孙伏令由远及近地走来。原来,他被水冲走后得救于一渔民。当他得知娟素小姐三天前蹈河而去时,并无过分悲色,又似不怎么在意。孙父暗庆,儿子九死一生后胸怀大了,不再为一女子而累,这乃孙家的大幸啊!</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孙伏令独自一人到墓地看了之后,便去城中"一闻香"茶楼品茶去了。茶后已是日落西天了,伏令手交背后,迈着方步,出街过巷,一步步走进东接淮水的涡河之中。此时,岸上愣了神的人中,有人听见一曲妙音从水中升起,而且飘浮着久久不去。</p><p class="ql-block">之后,锦素便离开"孙氏常乐园",挎起她那把柿木四胡,唱于涡水两岸。白素女与孙公子的故事也家喻户晓起来。一百年后,就有了专以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剧种"二夹弦"。只不过,不再是两女一拉一唱,而是四男四女皆拉皆唱的戏班子了。</p> <p class="ql-block">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