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人合一”,作为中华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烙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为诸多学派与学说所认同。它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与生命观,引领人们追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至善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道家</b>始祖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天地人纳入一个宏大的法则体系之中,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崇。天地因其“不自生”而得以长久,圣人领悟此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展现出一种超脱与顺应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儒家</b>虽未直接言明“天人合一”,但其思想体系中却处处渗透着这一理念。孔子视天为道德法则的化身,认为天的意志通过自然现象与历史变迁得以彰显。“天垂象,见吉凶”的观念虽不契合现代科学,却反映出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出“天有象,人获感”的“天人感应”思想。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人们敬畏天,通过修身养性来顺应天意,期望实现与宇宙的和谐共生,将道德修养视为与天合一的重要途径。孔子还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寥寥数语,道出对自然规律的敬重与顺应。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德行,更是个人修养的准则与通向“天人合一”的康庄大道,如“克己复礼为仁”,通过自我约束与规范言行,提升道德境界,进而达成与天合一。<b style="font-size:18px;">天人合德</b><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观点认为孔子通过《易经》悟出“</span><b style="font-size:18px;">天理良心”,即天理是天,良心是人</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孔子从《易经》中悟出“天理良心”,将天人合一在伦理道德层面阐释为“天人合德”。而《易传·文言传·乾文言》中“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表述,进一步强调了人应在品德与行为上与天地自然相契合,此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这么一段郦食箕与汉高祖刘邦的一段对话话:“郦生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以食为天”。</p><p class="ql-block"> 被尊为<b>法家</b>人物的《管子》:也有相关的比较具象更接地气的论述,《管子·牧民》,原文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p><p class="ql-block"> 其大意为:粮仓充实了,百姓就会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百姓就会知道荣辱;君主遵守法度,六亲之间就会稳固;礼、义、廉、耻这四维得以弘扬,君主的政令就能顺利推行。所以减少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奇技淫巧;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饬四维;顺应民心的做法,在于敬奉鬼神、祭祀山川、敬重祖宗、尊重旧有的传统。不顺应天时,财富就不能增长;不利用地利,粮仓就不会充实。田野荒芜,百姓就会懒惰;君主挥霍无度,百姓就会妄为。奇技淫巧不禁止,百姓就会放纵;不堵塞这两个根源,刑罚就会繁重。不明确祭祀鬼神的意义,鄙陋的百姓就不会觉悟;不祭祀山川,君主的权威和政令就不会被听闻;不敬重宗庙,百姓就会犯上;不尊重旧有的传统,孝悌的品德就不完备。礼、义、廉、耻这四维不能弘扬,国家就会灭亡。</p><p class="ql-block"> 由此观之,自春秋以下至汉初,从管子,老子,孔子,郦食箕(读音:yi ji)等先贤的言论可见,古代先哲们对于“天与人”的关系论述,明确指出应效法自然,敬畏天地,以及从天、地的好生之德出发阐发出以“民本思想”实现达成“天人合一”的目的。启发人类去寻找世间的最适合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法则来遵循,先贤们发现并坚信这些法则的存在可行,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于人乃至生命的尊重。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说,天地对于万物来说它是不会区别对待的,也就是天地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不会因为某个事物而改变规则,这是天的自性。比如,四季更替、风霜雨雪,不会因为一朵花的盛开或者一棵草的枯萎而停止或者改变节奏。天地平等地对待万物,不因贵贱、美丑而区别对待,一切都在自然法则下自生自灭。老子又云:“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应做到一视同仁, 对待百姓就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要遵循客观规律,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中正谐和,不搞特殊化,无私而治(即无为)。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给予某些人特殊的待遇,应该让百姓按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去生活、劳作、繁衍。比如,在制定政策法规时,不能因为偏爱某个群体就设定偏袒他们的规则,而是要公平公正,让社会在一个合理的秩序下自性运转。 </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智者尽心思考,他们奋力的试图找到一个合乎天理的理,创造一个“天地人三才”之间关系的理想架构,可是认知的差等加之万事万物的各种自性,使得现实与目标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有时甚至还会倒退反复。人类需要不断去探索,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何以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与这个世界的相遇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们究竟能做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样态和环境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秩序才能保障更合适的生存方式,生活的健康而且快乐?</p><p class="ql-block"> 《孟子》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提供了“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万物皆备于我;养浩然之气”的理论与方法。在“天人合一”的根本原则指引下,人类应以中正和谐的态度与行动,主动探索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积极回应天道召唤,修身养性,涵养浩然正气,言行不悖天理,如此方能使天下万物生生不息,个人生命亦得以绽放光彩,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人。</p><p class="ql-block"> “天人合一”,是根本原则,它为人类指明了唯一方向,人类应倡导以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并举中正和谐的态度和行动原则,主动探索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积极响应天道的指引,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顺应天意,言行不违背天理,天下万物才能生生不息,为我者也能生生。我们的生命才必然的可能实现其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种器型的盖碗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的自然结合</p> <p class="ql-block">春秋五霸,齐桓公因获管仲(夷吾)辅佐,为齐相,助齐桓公始霸。</p> <p class="ql-block">满天星斗,北斗七星最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