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京韵金琴老茶馆

曹xisheng

<p class="ql-block">  颇具老成都特色的京韵金琴老茶馆,位于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西南路6号附3号,2024年9月8日正式开业。 </p> <p class="ql-block">  从地铁5号线抚琴站B1口出来,可以看到一座新声剧场(成都市京剧研究院),沿剧场旁的抚琴西南路向西大约走200米即到金琴老茶馆。</p> 这条抚琴西南路充满了京剧元素,颇有京韵艺术感。 金琴老茶馆古色古香的建筑装修,低廉亲民的消费水平,乍一看好像是双流彭镇观音阁百年老茶馆的翻版。其实,金琴老茶馆是一座新近复刻的古建筑,该处原是一家由小区闲置空地围成的半露天茶馆,设施老旧,光线昏暗。2024年年初,金牛区政协在调研时发现露天老茶馆环境脏乱差、噪音扰民等问题,提出议案并推动了老茶馆的改造升级,最终促成成都京剧团与抚琴街道联合打造了这座老成都特色的京韵金琴老茶馆。抚琴街道办提供场地,成都京剧团出资200多万元,搜罗购置明清木质结构小青瓦老建筑构件及材料进行异地重建,历时半年多建成开业。 墙上的装饰很有特色,挂的有中国传统乐器、茶具以及古代服饰等,各种牌匾也为老茶馆增色不少。 随处可见的红纸告示,颇有一些戏剧效果,仿佛回到沙汀笔下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告示内容也从“莫谈国是”变成了“听琴声,品人生”“静心品之,茶香飘逸”“谈天谈地谈人生”“茶韵天下,品味人生”等。 开业至今,金琴老茶馆每天都满客。天气好的时候,更是一座难求。上午,客人基本上是附近的居民。下午2点以后是上客高峰,很多都是远道慕名而来的人。 茶具是瓷作的三件套盖碗,茶叶有素毛峰、花毛峰、三花、红茶、铁观音等,茶费价格亲民,因时不同:上午茶10-20元/位,60岁以上5折;下午茶10-20元/位,不打折。茶客在这里还可以免费观看不定时的京剧、川剧、曲艺等表演,特别是京剧,可遇不可求。据说京剧表演水平很高,演员都是成都市京剧团的青年演员,这里已成为成都市京剧团培养年轻演员的一个实践基地。 在金琴老茶馆,有人打扑克,有人拍照,有人看书,有人聊天,有人独坐,有人谈生意......历史学家王笛说,“成都人活在茶馆里,正如年轻人住在互联网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都传统的茶馆逐渐消失,或变成封闭的茶楼、高档的茶艺馆。以“景观社会”的批判视角,平地复刻出一座“老茶馆”,绝对是一个赝品,一个消费文化的陷阱。但是,金琴老茶馆的出现,让人看到一种原生意义上的茶馆在城市复兴。 开在社区里的老茶馆自带一种公益属性,抚琴街道负责此项目的人士认为“商业价值肯定也有,但我们更想给年轻人找一个落脚点,给老年人找个安身之处,给社区注入一点新活力,让文化有一种新生的可能。”“我们要兼顾一些社会责任,茶馆员工都是社区居民,费用对老人也有优惠。人们在这里很快乐,就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我们也禁止网红直播,不希望太吵。老百姓的眼睛雪亮,你在做啥子,他都看得穿。”从这个角度看,“老茶馆”另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即便在当今,成都的茶馆恐怕也仍是四川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在成都,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处处有茶馆。究其所以,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市民中茶客原本就多;二是茶客们喝茶的时间又特别长,一泡就是老半天。难怪有人说成都人大约有一半是在茶馆里过日子的(至于另外一半,据说大都进了火锅店,哈哈)。<br> “泡茶馆”是成都人的一项特别嗜好,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成都人喝茶讲究舒适、安逸。四川产竹子,椅子都是代表四川茶馆特色的竹靠椅,让茶客想躺就躺想坐就坐,图个舒服。茶馆内卖报的、擦鞋的、按摩的、掏耳朵的、卖瓜子、豆腐脑的,穿梭往来,服务项目花样之多,也算是成都茶馆里的一景。<br>  进得茶馆往竹椅上一靠,伙计便大声打着招呼,冲上茶来。冲茶这功夫是成都茶馆一绝,如同杂技表演。茶馆伙计托一大堆茶碗来到桌前,抬手间,茶托已滑到每个茶客面前,盖碗咔咔咔逐一放在茶托上,动作一气呵成。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的溜溜转,一手提壶,一手翻盖,先把壶嘴靠拢茶碗,然后猛地向上抽抬,一股滚水像一条白线点入茶碗,最后他伸手过来小拇指一翻迅即盖好盖,速度惊人却纹丝不乱,表现出一种优美韵律和高超技艺,那手法真的令人叫绝。他们表演的花样有“苏秦背剑”“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等等,让人眼花缭乱。<br>  如今,全国人民都知道成都是一个闲散的城市,生活节奏慢半拍,打麻将、泡茶馆蔚然成风,市民们的日子过的悠闲、安逸、滋润、令人羡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