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1月24日</p><p class="ql-block">地点:隆回县高山村</p><p class="ql-block">天气:小雨,10℃-14℃</p><p class="ql-block">音乐:父老乡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年事已高,近几年我们回老家次数便多了些。</p><p class="ql-block"> 山村漫步,东西南北的路都走得熟悉,沿路走沿路回忆着过去。从前的老房子、老路,还有忘不掉的少年往事。</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读书的高山村小学已经坍塌,在荒草竹林里淹没得看不见踪影。老公说,当年的一间教室里,同时坐着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买不起铅笔就用树枝当做笔学写字。</p><p class="ql-block"> 现在,高山村的孩子都到隔壁的碑记村,如今碑记小学也有了新的校舍。</p> <p class="ql-block"> 到岩口镇上初中,每天走一趟五公里,来回十公里,早出晚归。早上吃点杂粮或者红薯,从来没吃过中饭,到晚上放学回家才吃晚饭,一天两顿,饭都吃不饱。初中三年没穿过鞋,哪怕是大雪纷飞,光着脚踩着泥泞的田梗,过去哪有现在的水泥路。</p> <p class="ql-block"> 高中进了隆回县一中,距家二十多公里,好在中国农村改革,农田包产到户,家里已经能吃饱饭,再不用饿肚子了。但是依然很穷,要节省回家的路费。</p><p class="ql-block"> 有年冬天周末回家,想走近路,风雪交加的天气,走着走着迷了路,又饿又冻,天黑了更认不得路,走近一户农家便晕了过去。醒来时候已在人屋里,生了火烤着,喝了碗热水,人清醒了才继续赶路。</p><p class="ql-block"> 后来,一直想寻找那户农家,山村逐年变化很快,那夜风雪里迷路的人家已找寻不到了。但是那一份温暖的救命之恩,却永远牢记在心里。老公常说:“没有那户人家,就没有今天的我。”</p> <p class="ql-block"> 从高山村走进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 1984年,隆回县一中在这一年高考中一次性录取了两个清华、两个北大的考生。感谢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让农村的孩子能够上大学,从山村里走出来,走向外面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作为科研人员,开着车寻访大半个中国的地县和乡村,了解当地的气候土壤、经济作物和乡土风情。出访欧洲国家,了解各国的土地制改革,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乡村经济发展的振兴之路。</p> <p class="ql-block"> 家里的弟弟妹妹们也都走出山村,到外面的世界奋发图强、安家立业。</p><p class="ql-block"> 侄儿侄女们也以三叔为榜样,考进隆回一中。他们无比自豪地说:“走在学校的操场上,望着校墙上张贴的光荣榜,我家三叔的名字在光荣榜上第一行。”</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来,不仅是自己的家族,甚至远近乡村,都以勤奋学习为榜样,教育后代子孙,发奋图强,用知识来改变命运。</p> <p class="ql-block"> 从山村走向外面的世界,无论走得有多远,都忘不了这一条回家的山路。</p><p class="ql-block">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泥土里长满故事,谈笑中洒满乡音。小米饭把我养育,风雨中教我做人。”</p><p class="ql-block"> 无论走得有多远,都忘不掉这里的故土乡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