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西湖

胡森

<p class="ql-block">潮州西湖公园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区,北倚葫芦山(今称西山),总面积 26.7 公顷,是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潮州西湖</p><p class="ql-block">公共园林</p><p class="ql-block">潮州西湖----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饱含着八大要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依山傍水 ;</p><p class="ql-block">②曲径通幽;</p><p class="ql-block">③茂林修竹;</p><p class="ql-block">④奇石异峰;</p><p class="ql-block">⑤亭台楼阁(桥、堤);</p><p class="ql-block">⑥寺观祠庙;</p><p class="ql-block">⑦碑刻联语;</p><p class="ql-block">⑧名人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倚湖苍翠,湖傍山青黛。昔时是潮州古城的护城濠,俗称“城壕池”。今天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成为古城区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是名城腾辉一脉相承的纽带。在贯彻实施“保护古城区,建设新城区”的城建方针中,两者当互相兼顾、齐驱并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若潮州的城建规划已定位在山水园林式之中,那么,西湖便是古城区一片碧绿的园林肺叶,堪称新世纪环保城市的绿色明珠。西湖古昔是韩江的支流,也是崩堤冲成的瘦大湖。</p><p class="ql-block"><br></p> <ul><li>历史渊源:潮州西湖历史悠久,至今已有 1200 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三十六大西湖之一。据《方舆纪要》载,唐代筑了北堤,把它与韩江切断,成了宽阔长形的大湖。唐肃宗乾元年间,这里成为天下临池带郭处设置的放生池八十一处之一。后来历经多个朝代的建设、破坏与重建,其发展历程颇为曲折,如宋代重浚辟为游湖,元代战乱景物被毁,明清时期又多次遭兵燹破坏等。</li></ul><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记载:“绵亘十余里。”到了唐代筑了北堤,才把它与韩江切断,成了宽阔长形的大湖。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59年),皇帝下诏,天下临池带郭处设置放生池八十一处,这西湖便是其中一处(过去西湖山麓尚刻“放生”二字,现在湖心亭南侧有一池,称为放生池)。因与西湖依傍的葫芦山,对护卫古城有天然屏障的作用,历代官府均重视对它的修筑、浚疏。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知军州事林骠及知州林光世,他们对西湖和葫芦山都有不少建设。林光世还写了篇《浚湖铭》留世。到了元代,潮州战乱把西湖景物毁了不少。在洪武初年又因潮州大修城墙,采用去大批石块,还把湖填了一半,称作城壕。后来曾陆续重建一些景观。到了清朝,因屡遭兵燹,西湖景物,又多数被毁。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还在西湖山筑腰城,防御“三藩”之乱。刘进忠的反清,又使西湖变成挖壕沟、围栅栏、设炮台的兵家要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民国时更被军阀洪兆麟占为私家园——“洪园”。故有人把西湖的简史概括为:始于唐、著于宋、毁于元、盛于明、芜于清,民国不清不明,于今湖绿波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观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葫芦山摩崖石刻有 130 多处,字体各异,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楼台亭阁:沿湖滨至山下,分布着众多的楼台亭榭,如别具一格的湖心亭、湖清亭、渔庄等,充分体现了南方园林建筑小巧玲珑、典雅古朴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凤栖楼在潮州城区西湖葫芦主峰,由“四望楼”和大型雕筑“凤座”两个部分组成。西湖葫芦山主峰原有一座四望楼,登楼四望,潮州三山一水一览无遗。四望楼年久失修,支离破碎。1985年,在原址构筑凤栖楼。凤栖楼以仿古城楼(四望楼)承托凤凰雕像(凤座)为外观,融建筑使用功能与雕塑艺术于一体。凤座长28米,高19米,宽3.8米。内分3层,一二层作为艺术品展览室等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层是凤背平台,在平台上可观览凤城美景。凤栖楼的凤座是凤城潮州的象征性艺术雕塑。</p> <p class="ql-block">古迹遗址:包括涵碧楼、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葫芦山腰城遗址等。其中涵碧楼是周恩来总理曾战斗过的地方,这些都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也是粤东地区人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涵碧楼</p><p class="ql-block">位于潮州西湖公园内的“涵碧楼”(郭沫若书),始建于民国11年(1922),为洋式双层小楼房。1925年10月第一次东征时,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曾住在潮州。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军转战入粤,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郭沫若等领导人,于1927年9月23日进人潮州,至30日撤退,前后共七日,史称“潮州七日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涵碧楼是当年起义部队领导人周恩来等同志的办公地点,楼前被称为英雄树的木棉树据说已有400多年的树龄,现涵碧楼已列为潮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你夜幕下在湖边的绿荫道漫步时,倒映在湖水中的“涵碧楼”更加景色迷人。</p> <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景区水色山光、相映成趣。公园内绿树成荫,湖水清澈,桥梁、小径与山水相互映衬,给人一种宁静、优美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人文景观:传说故事:较为著名的有 “活人洞” 的传说。在北岩的 “李公亭” 后,有一个狭长的石洞,洞内可容十多人。明万历年间,有人到此游玩时看到一个孩子掉入湖中,将其救起,便把此洞命名为 “活人洞”,洞壁上还有记叙当时事件的石刻题记。</p> <p class="ql-block">寿安岩下的 “举子石” 传说也耐人寻味。寿安岩前有一块大石横倒,上面刻了明朝十二个举人的名字,传说这些举子曾把功名刻在岩前平石上,想留芳千古,但后来清兵入关,多数举子投靠清廷做了清朝的官吏。在康熙年间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岩石崩裂,刻着举子名字的石头从高处跌落在岩脚,半截埋进泥土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除了极富有诗情画意的“西湖渔筏”的景致之外,沿湖滨至山下,名胜古迹,楼台亭榭,比比皆是,有的天然成趣,有的人工雕琢,总要把西湖妆扮成“秀色可餐”的园林。且每个景均有一个雅称,如“古洞佛灯”、“水仙夜月”。“梅庄新雪”、“紫竹钟声”、“钓台秋色”等等。现已多数无踪迹可寻,但那些动人的传说仍为人们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活人洞</p><p class="ql-block">颇具传奇色彩的是“活人洞”和寿安岩下的仙客留题。在北岩的“李公亭”后,有一个狭长的石洞,高不及3米,洞内却可容十多人。从靠“李公亭”一端进去,沿着狭长的洞道向北到另一出口,洞壁上还镌刻有逸史诗,这个洞便叫“活人洞”。据说明万历年间(1592年),有人到此游玩,正为拟这个洞名而三思,忽见有一个孩子掉人湖中,赶快下去把他救起,于是便把此洞命名为“活人洞”。洞内还有记叙当时事件的石刻题记:“万历壬辰九月三日,郡人林乔松、张志可,刘兴学、陈明登此,午见苍童渡溺湖中,拯活书。”这也许是小孩的亲属为鸣谢这四个“英雄”而刻的。</p> <p class="ql-block">游玩信息6:开放时间:08:00-22:00,停止入场时间为 22:00。门票:免费。</p> <p class="ql-block">寿安岩在活人洞东北边,结构奇特,怪石重叠,古树浓荫,似一座大型园林盆景。岩上刻有“寿安岩”三字和一些记事石刻。最有趣的是岩前石壁平直,有如刀切。在这石壁上刻有两行诗:“有客重来山柏翠,何人不及洞湖清”。岩前一块大石横倒,上面刻了明朝十二个举人的名字,也有人称“举子石”,这些名字也是横卧着,粗看是自然的倒斜,实际上却隐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据说这块横倒的大石,原是连在寿安岩上的。由于这里风景十分优美,明末有十二个举子看中了这风水宝地,便把自己的功名刻在岩前平石上,想因此留芳千古。可是后来清兵人关,明朝亡国,这些举子中大多数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之时,为了功名利禄,投靠清廷,做清朝的官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潮州还处于不清不明的时期,潮人每过此地,便指着石中降清者痛骂。久了,连岩石也感到同这些人连在一起十分羞耻。相传在康熙年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雷鸣电闪,“轰隆”一声,把岩石崩裂了,那刻着十二举子的石头,就像遭刀劈一样,从高处跌落在岩脚,半截埋进泥土里,这些名字也就需横看才行。在石块裂开后的切口,潮人看到前述的两句诗。粗读好像一般的咏景诗,但仔细品味,却别有寓意:“山柏翠”与“山破碎”音相近,“洞湖清”与“痛胡清”又谐音。看看字迹,又仿似在岩石崩裂前就刻在里面的。究竟清代谁敢刻这首藏有“反骨”的诗,谁也说不清,故大家只能称之为“仙客留题”罢了。其实这只是一个附会的传说,十二举子里有明万历年间壬午举人林熙春,他是癸未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户部左侍郎,荣归乡里后造福地方,兴修水利,倡建江东急水塔等,为人民办了很多实事、好事,到80岁去世,并没有为清廷效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湖公园位于潮州市湘桥区环城西路与中山路交叉口西侧。潮州西湖,山倚湖苍翠,湖傍山青黛。昔时是潮州古城的护城壕,俗称“城壕池”。这里已成为古城区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是名城腾辉一脉相承的纽带。西湖公园融合了潮式建筑。异国建筑、岭南传统建筑的一个旅游胜地,各种风格不同的建筑错落有致,将这处景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鹦鹉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夫名依西域,族今南海。同朱喙之清音,变绿衣于素采。唯兹鸟之可贵,谅其微之斯在。尔其入玩于人,见珍奇质。狎兰房之妖女,去桂林之云日。易乔枝以罗袖,代危巢以琼室。慕侣方远,依人永毕。托言语而虽通,顾形影而非匹。经过珠网,出入金铺;单鸣无应,只影长孤。偶白鹇于池侧,对皓鹤于庭隅。愁混色而难辨,顾知名而自呼。明心有识,怀思无极;芳树绝想,雕梁抚翼。时兼花而不言,每投人以方息。慧性孤禀,雅容非饰。含火德之明辉,被金方之正色。至如海燕呈瑞,有玉筐之可依;山鸡学舞,向宝镜而知归。皆羽毛之伟丽,奉日月之光辉。岂怜兹鸟,地远形微;色凌纨质,彩夺缯衣。深笼久闭,乔木长违。倘见借其羽翼,与迁莺而共飞。退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湖鱼筏</p><p class="ql-block">潮州城西郊有西湖依傍在葫芦山,山水相衬,风景十分秀丽。曾有一外地的游客,游过西湖,感叹说:“家乡无此好湖山。”山上还有人题刻“湖山图画”,西湖景色之美由此可见。潮州西湖风景区由葫芦山和西湖两部份组成。自唐宋以来,直至今日,潮人习惯在工余休闲之时,到西湖品茶“扯谈讲古”,“西湖渔筏”的故事就在“讲古”中流传下来。从前城北有个张老大,以贩鱼为生,每天下午必到“处女泉”处听趣闻轶事。有一次路过湖滨小馆时,看见西湖深潭穴有条俗称“鱼虎”的鱼儿在翻腾,可惜没带捕鱼工具,又不谙水性,只好闷闷不乐前往“处女泉”听古。翌日大早,张老大到鱼市进货,鱼仓琳琅满目,要进购哪种鱼,心中无数。突想起昨天下午看到深潭穴中的大鱼,于是就选购那种鱼,岂料当天生意特别好。从此,张老大使每天到潭穴去观察鱼样,卖鱼都能获得厚利。发财后,张老大在家中设神牌,上书“西湖鱼穴神位”,上香供奉,祈求生意兴隆。因此,现在的“西湖渔筏”的景观,曾被游人认为是“西湖鱼穴”,也不无道理。话又说回来,有一天,张老大的鱼卖完了,离中午吃饭时间尚早,便又到潭穴看鱼样。奇怪!湖水至清无鱼,但见一颗宝珠褶褶发光。张老大回家后把此事告知邻居李老三,让李老三去潭穴取宝珠。李老三以摸石螺为生,深谙水性。他的老婆快生孩子了,家中连一粒米也没有,打算冒死取宝换钱给老婆坐月子。在张老大的指引下,李老三舍命潜入深潭,终于摸到了穴洞尽头,把宝珠捞上来。两人决定把宝珠卖给古玩铺。古玩铺财主经营珠宝几十年,还没见过这般成色的,十分高兴。但他以为二人是不识宝,就说:“这是颗假珠,最多值五两银子。”李老三急说:“假珠?这是舍命从西湖‘鱼穴’摸出来的呀!”财主一听,又加价五两。李老三说不卖了,向财主要回宝珠,财主不还,三人吵嚷起来。这时恰好海阳知县出巡路过这里,张老大请父母官来评理。知县一看宝珠确是稀世之宝,问明来由,便对差役说:“把他们三人带回县衙!”到了县衙,知县升堂审问。知县先对财主说:“这宝珠是镇城之宝,你敢买?姑念你是生意人,不加处罚,回去!”财主走了。知县又对张老大说:“你教唆李老三偷了护城龙王的宝珠,全城百姓就要遭殃啦!你知罪吗?”张老大连忙求饶,知县罚张老大十两银子。知县又对李老三说:“念你是贫苦人,我给你五两银子,把宝珠送回原处,免使龙王发怒,潮人遭殃。”李老三磕头道谢。隔几天正好五月初五,知县传李老三到西湖,还请来府城众士绅旁听。知县对李老三说:“昨夜护城龙王托梦给我,说要用宝珠教仔戏水,但你老婆生孩子,你的手脚不干净,所以我用红花、仙草把宝珠洗涤净化,再用红缎封好,现在你就把它送回去吧!” </p><p class="ql-block">李老三接过红缎包,把它咬在嘴里,转身跳下西湖,送回宝珠。刚爬上岸,知县立即喊差役把他绑住用乱棍打死,并扬言:“若不打死他,他明天还会再来偷,满城百姓还要遭殃。”其实,送回潭穴的是假宝珠,真宝珠已被知县藏在箱底了。过了一些日子,知县卸任带着宝珠要回家去。不料船到三河坝便遇上狂风大浪,全家都翻到江里喂鱼了,那颗宝珠到头来真的归还龙王爷。说也奇怪,自从有了“宝珠”后,西湖的鱼越捕越多,而且西湖鱼兼有溪鱼、池鱼之味美,“鲜而不腥”,故捕鱼者一齐涌到湖边来。那时,西湖湖面波平浪静,葱郁的树木,别致的亭阁倒映在湖里,片片渔筏出没于湖光山色中。渔人抛网捕鱼,满载而归后泊聚岸边,晾网晒衣,饮酒谈笑,充满欢乐。 从虹桥横跨西湖,取其“飞渡如虹”之意。民国初年,军阀洪兆麟,人称“潮霸天”,把潮州人士募款修建的虹桥,改名为“洪桥”;霸占西湖公园为私有,定为“洪园”;还在芙蓉池中竖起他的石像。这些企图霸占西湖,独享美景的无耻行为,是为人民所不容许的,后来他的石像给人拆掉了。</p> <p class="ql-block">潮州西湖一角</p> <p class="ql-block">潮州西湖,正门过桥</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景韩亭</p><p class="ql-block">建于民国年间,其名取景仰韩文公之意。亭内正壁镶嵌草书《白鹦鹉赋》石刻四面,末署“退之”,传为韩愈手迹。亭有联曰:“景山秀色怀燕市,韩水瑶光接孟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净慧寺</p><p class="ql-block">宋初,这地方原是州学地址,后州学搬进府城的金山,此处便成了“净慧寺”。元朝净慧寺被兵毁,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重建,改名寿安寺。有一年海阳知县高某怀疑自己的妾与寺中和尚私通,怀恨在心,便暗中把妾毒死,寄棺于寺中,并扬言棺木中有陪葬的珠宝。后又请一个死囚伏于寺中,把珠宝盗出置于寺僧人住所,知县带兵伏击,率兵勇围寺,逮捕了寺僧,判他们盗棺中珠宝罪,并毁了寺院,仅存一面墙。清代又有人靠着这面墙重建一个小庙,名为九天娘庙。民国13年(1924年)九天娘庙塌。而今,这里成为游人品尝西湖鱼及潮州菜的风味小吃馆。</p> <p class="ql-block">芙蓉池</p><p class="ql-block">人工开凿,引水种五色莲花(即水芙蓉)。池中有亭,以曲桥通两岸。每当盛夏,荷叶田田,荷花簇簇,香气沁人。</p> <p class="ql-block">西湖石坊</p><p class="ql-block">位于西湖虹桥东侧前方,1989年建。坊额镌“潮州西湖”,坊联为:“湖名合杭颍而三,水木清华,惜不令大苏学士到此;山势分村郭之半,楼台金碧,还须倩小李将军画来。”(清人蒋厚传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陈大羽重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处女泉</p><p class="ql-block">沿着这菜馆向北10多米处,便是西湖最为闻名的“处女泉”。处女泉泉洞如井,有三尺深,泉水极其清冽甘甜。在湖山开辟之前,因这里原是个山坡,泉眼在山坡草丛中正如深居幽谷羞于见人的处子,故被称为“处女泉”。潮人多喜欢品饮工夫茶,专雇人来此挑泉水,据说用此泉水烹茶特别甘淳溢香,别无杂味。过去潮人林大川在此品茶,有诗曰:“不知陆羽来到此,品作人间第几泉?”更使处女泉名声鹊起。现在园林职工在此经营潮州极品凤凰单枞茶座,名茶配上最上等的泉水,使游人在此品茗,既清神益思,又歇息舒畅,一边欣赏西湖奇光异趣,一边品赏潮州工夫茶艺,同时,又能听到一些西湖的今古奇观、轶闻传说,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在涵碧楼东南面,新建的“湖心亭”是个六角三楹、外护雕栏的水中亭,有红色回栏曲桥可通向湖岸。湖滨原有仙人“脚迹”的大石已无踪影,但岸上重修建的涵碧楼却依然耸立。近代历史上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周恩来、周逸群等曾驻扎于此。据说1925年10月第一次东征时,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曾住在潮州,那时他以“左”派面目出现,时常早起来此,手捧中正剑,高声朗读孙中山总理遗嘱。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军转战人粤,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郭沫若等领导人,9月23日进人潮州,至30日撤退,前后共七日,史称“潮州七日红”。楼前被称为英雄树的木棉据说已有400多年的树龄。现涵碧楼已列为潮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住潮州数日,始觉城市不如农村,无聊之极。2021年4月18日,得空,陪伴老妻、及男女孙游潮州西湖。</p><p class="ql-block"> 距离19世纪最后一次(19 9 6年)来西湖时已经过去16个春秋了。重游旧地,有倍觉属悉夹杂新鲜之感,然而,也觉得奇景不变。风光依旧,不过增添了一些旧景翻新的奇花异木,及楼台亭榭!</p><p class="ql-block"> 早晨入园,饮烟散尽。枯藤老树依旧,却不见昏鸦。岸上排林的倒影,映在小桥流水之中荡漾,古道西风的空气清新,自然脱俗。也没有瘦马,但增加了几尊铜像,他们是南昌起义革命军的缔造者: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成、澎湃、郭沫若等南昌起义革命者的铜像。又有英雄纪念碑碑和纪念馆。仰望英雄铜像,纪念碑前肃穆起敬。表示个人对前辈革命家的怀念。确有感当年革命精神的断肠人在天涯的处境。</p><p class="ql-block"> 是啊,世上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默默替我们付出,负重前行!今天的国家强大,不是凭着囗号可以实现的,而是千千万万的先烈,前赴后继的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五星红旗。</p><p class="ql-block"> 老兵今年已古稀,体弱多病,残喘夕阳西下。感概万千,若有机会再游西湖公园,一定重览公园胜景,再写一篇旅游笔记,记录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我,己是夕阳西下,余辉弱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森(兴林)游记。2024.11.24。根据旅游笔记旧页整理。谢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胡森(兴林),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人,退伍老兵,喜欢文史,酷爱书法,更崇尚祖国的大好河山《好山好水》。热爱生活,热爱党和国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