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孔庙</p><p class="ql-block">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是一直被奉为正统思想。为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学的推重,历史上曾有12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孔庙始建于春秋,历经两千多年历朝各代近百次增修扩建,至明清时形成现在的规模。孔庙占地140000平方米,三路布局,九进院落,贯穿于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庙内有汉以来历代石刻1000余块,尤以汉魏六朝碑刻、汉画像石和明清雕龙石柱驰名中外。孔庙面积之大、时间之久、气魄之雄伟、保存之完好,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之奇迹,不仅是儒家文化载体,更是一座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化艺术殿堂。孔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万仞宫墙</p> <p class="ql-block">孔庙牌坊</p> <p class="ql-block">櫺星门</p> <p class="ql-block">至圣庙坊 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改建时易名"至圣庙"。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p> <p class="ql-block">弘道门 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年间重修,后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p> <p class="ql-block">大中门 宋代孔庙的大门,当时称"中和门",取《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明代扩建孔庙时改为"大中门"。</p> <p class="ql-block">弘治碑 立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此碑原有碑亭,后因失修倒塌。</p> <p class="ql-block">成化碑 明成化四年(1468)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p> <p class="ql-block">洪武碑亭 始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弘治十二年(1499)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洪武碑 文革砸孔庙红卫兵认为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在碑上写一"留"字,此碑未被砸。</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 原名藏书楼,因"奎主文章"之说更名为"奎文阁",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籍而建。初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金明昌二年(1191)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扩建,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 是孔庙奎文阁与大成门之间的十三座碑亭,其中金代两座,元代两座,清代九座。碑亭上的碑文多是对孔子追谥加封的昭告、拜庙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庙的记录。碑文用汉文、滿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书写。在中国历史上,文庙祭祀是入主中原的各民族政权确立文化正统性的必然选择,体现出少数民族对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各民族思想共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起着基础性的文化认同作用。</p> <p class="ql-block">龙凤树</p> <p class="ql-block">龙树树干如虬龙</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旁有先师手植桧。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1732)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p> <p class="ql-block">杏坛 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杏坛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 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天禧二年(1018),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专门在孔庙院落内"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p> <p class="ql-block">杏坛两字为近代书法家党怀英所书,因"党"姓在文革中此碑躲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 是孔庙的主体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唐代时大成殿又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年(1724)遭雷火,重修,这次重修完全按照王制皇宫的标准修建,并给孔子配置了西周时期的天子服饰。</p> <p class="ql-block">左边古树树龄1700多年,右边是孔庙树龄最高的古树,21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寝殿 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6),清雍正八年(1730)重建,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圣迹殿 明万历二十年(1592)为存放孔子"圣迹之图"石刻而建,殿内存有描述孔子一生主要活动的120幅石刻和晋、唐名画家顾恺之、吴道子等所绘的孔子画像石刻等。</p> <p class="ql-block">神疱 祭祀孔子前准备牺牲一一猪、牛、羊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孔氏家庙 是孔子后人祭祀祖先,格尽孝道的地方。首先就是家谱碑:元天历二年立孔族谱系图碑,记述孔子至四十二世孙谱系。</p> <p class="ql-block">鲁壁 鲁壁是为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立的标志性建筑。公元前213年前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鲋不忍书毁,便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经典偷偷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内。这些经典著作免遭了一场刧难。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在拆除原孔子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正是当年孔鲋所藏之书。明弘治十三年(1500),为纪念孔鲋藏书,在诗礼堂后增建了一堵照壁一一鲁壁。鲁壁藏书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在鲁壁旁有孔宅故井,据传是孔子当年飲用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唐槐</p> <p class="ql-block">宋银杏</p> <p class="ql-block">古木林立,孔庙内到处是数百年直至千多年的古树,树龄最大的有21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孔庙每天在万仞宫墙有开城门仪式。</p> <p class="ql-block">每晚有灯光秀。</p> <p class="ql-block">曲阜明故城</p> <p class="ql-block">曲阜阙里街(坊) 阙里坊位于明故城中央,紧挨着孔庙。"阙"本意是指宫廷门外前边的望楼,"里"是古代的一种民居单位,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阙里"是古代建筑名称而命名的居住区。据史书记载,春秋末期,孔子三岁时母亲颜徵带着孔子来到阙里定居。阙里已经成为曲阜的代名词。阙里坊是彰显孔子故居的牌坊,建没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是明代木构。</p> <p class="ql-block">钟楼 位于阙里街道中部,从此往北直达孔府。钟楼修建最早见于明弘治年间李东阳《重修阙里庙阁序》,现悬钟的地方是金代孔庙庙宅外门。现存的铜钟为明嘉靖元年造。</p> <p class="ql-block">曲阜市内街心鼓楼,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清中期毁于大火,清同治11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二、孔府</p><p class="ql-block">孔府又称衍圣公府,在孔庙东侧,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明洪武十年(1377)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重修。</p> <p class="ql-block">孔府大门</p> <p class="ql-block">圣人之门</p> <p class="ql-block">重光门 孔府仪门,明弘治十六年(1503)建,因额悬明世宗朱厚熜御赐"恩赐重光"匾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三、孔林</p><p class="ql-block">又称至圣林,始建于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孔林埋葬孔子及长孙至第七十六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世上没有先例。</p> <p class="ql-block">万古长春坊 石质结构,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p> <p class="ql-block">过了牌坊,路上排列着参天古木。</p> <p class="ql-block">至圣林坊 原名宣圣林坊,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始终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至圣林门 孔林第二道门,始建于元代,明弘治七年(1494)重建,后多次重修、改建。此门是在鲁国故城北门龙门的基础上建立,两侧林墙为鲁国北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东平桥</p> <p class="ql-block">墓园内古木参天,阳光透过晨雾射入林中。</p> <p class="ql-block">洙水桥 洙水桥位于石坊之后,孔子墓轴线南端。洙水桥始建年代不详,北宋《鲁国之图》中即有此桥,现存为明弘治七年(1494)重修,增设桥石栏杆,并于左右两侧添建两座小桥,称东平桥和西平桥。洙水,在周代原为鲁国都城北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走过洙水桥就到孔子墓。</p> <p class="ql-block">思堂 始建于东汉时期,是祭祀孔子前主祭官、陪祭官沐浴更衣之处。</p> <p class="ql-block">墓门 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清代重建。此门凸显了孔子墓的神圣,表达了对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墓道</p> <p class="ql-block">墓道华表、神兽</p> <p class="ql-block">享殿 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历代重修,是墓祭时摆放礼品及宣读祭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子贡手植楷 中间小亭子内的枯树传为孔子弟子子贡亲植,楷树即黄连树,此树于康熙年间被雷击焚毁,仅存树干,康熙年间立碑建亭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乾隆驻跸亭 此亭为乾隆十三年(1748)拜谒孔子墓时的纪念建筑。</p> <p class="ql-block">孔伋墓 孔伋字子思,战国初著名哲学家,儒家学派重要传承者。孟子深受其理论学说的影响,形成了思孟学派。孔氏族人尊其为"三世祖"。</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这是孔子和夫人亓官氏的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此图有孔子及儿、孙的墓。近处是孙孔伋墓,儿子的是后面的泗水候墓,孔鲤字伯鱼,孔子之子,族人尊为"二世祖"。</p> <p class="ql-block">西平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