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族菁华与保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一一中华民族不朽的秘密!!

<p class="ql-block">书房一小角!</p> <p class="ql-block">受聘为华南师范大学行知书院本科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面向世界,向海图强</p><p class="ql-block">文化自信一一中华民族不朽的秘密</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是人类开始的地方,考古发现,最早的人类诞生于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开启人类文明史,数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文化一直领跑世界各国,辉煌灿烂。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不得不承认:“奠基现代世界的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均来自古代中国。”</p><p class="ql-block">对此,很多国人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罗伯特言过其实,听者信之不过是“自我陶醉”或者“自嗨”,但实际上,我国的四大发明对现代世界文化的促进与模范,是有目共睹的!无论从火药、火枪,火炮、水雷、地雷、手榴弹、天然气管道、眼镜、放大镜、擒纵器、钻井技术、水密舱、牙刷、诸多农技与农具、风车、齿轮、十二平均律等等,都是中国原创,此类实在多不胜数。)唐朝中期书籍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金的军队用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有: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春秋:九九乘法表。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 1547。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有《神农本草经》</p><p class="ql-block">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等等。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p><p class="ql-block">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农业,手工业论著</p><p class="ql-block">:《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等等。《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p><p class="ql-block">清末至民国中国之落后、乃至不堪,不代表中国祖上不行,因为近代不行就彻底否定祖上,这不是“不是蠢就是坏”是什么?中华文化,自秦代至清初,先进西方数百年,因此,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不朽必备的武器与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数学上只是没有公式化,但中国古代已经达到微积分临门一脚的地步;农业上的农技与农具(尤其中国犁)促成了西方近代农业革命,在此基础上才有工业革命;还有道德经等经典,比如黑格尔一边不屑中国文化,一边却大段抄袭道德经等。</p><p class="ql-block">因此,明清之际的主流不是“西学东渐”,而是“东学西渐”,故而欧洲在18世纪才会形成“中国热”。毋庸置疑,中国对西方是有大恩!</p><p class="ql-block">然而,西方如何报答中国恩情的呢?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可以说没有丝毫报恩,只有殖民掠夺,同时还各种污蔑、贬低、妖魔化中国。更可气的是,一边使用中国大量原创技术,一边还说中国人没有创新精神,世上最卑鄙的事情莫过于此。在考古求索过程中,中国考古拿出了事实,许多地下文物,有因有果,互证互䃼,事实俱在。但是,一些学者,却偏偏相信西方有果无因的历史叙事,对中国考古事实各种质疑。事实上,很多国家都在吹嘘自己的历史,唯有中国,实事求是,偏偏不少国人却在贬低母国,我到现在都难以理解。</p><p class="ql-block">国家的气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生在盛世时代,国泰民安,繁荣太平,所有的成功都是时代赋予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文化,需要继承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人,我们要铭记:文化自信一一中华民族不朽的秘密!</p><p class="ql-block">中国文明一直强于西方,明清之时,因禁海路,便弱于西方!</p><p class="ql-block">向海图强,面向世界!</p><p class="ql-block">一一作者题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钟敬文故乡的田野上</p><p class="ql-block">——《广东汕尾民俗漫谈》序</p><p class="ql-block">陈春声</p><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初,在粤东海陆丰地区一个叫“公平墟”的山区集镇上,一位刚从当地新式学堂陆安师范毕业的小学老师,带着“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青年特有的某种理想、寂寞与苦闷掺杂的情怀,一面学写新诗和散文,一面采录民间的故事和歌谣,投寄到上海和北京的刊物去发表。这位直至晚年都还怀念着家乡故居窗外那盆随风摇曳的兰草,将自己的著作定名为《兰窗诗论集》的青年小学教师,就是后来成为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奠基者的著名学者钟敬文。钟敬文先生当年在北京和上海发表的《读〈粤东笔记〉》、《南洋的歌谣》、《海丰人表现于歌谣中之婚姻观》、《民间趣事》、《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咸水歌》、《疍歌》和《客音情歌集》等作品,也已经成为中国民俗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可以说,海陆丰民间丰厚的文化积累,培育了钟敬文这位卓越的人文学者,也在中国民俗学的奠基时期,为这个学科枝叶的繁茂,提供了养料和水份。</p><p class="ql-block">1926年,钟敬文先生到广州求学,以后再也没有重返家乡。但终其一生,故乡的风俗民情,一直是他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学术道路上筚路蓝缕,坚毅前行的一份慰藉和灵感源泉。离家不久在广州写成的《忆社戏》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p><p class="ql-block">在我们那南海之滨的故乡,自然社会上的风俗、习惯,不少还是属于中古时代的,其实,在我们这古老的国度里,除了少数的地域,受了欧化的洗礼,略有些变动外,大部分不仍是如此吗?那一年一度的演唱社戏,便是古代风尚的遗留了。……</p><p class="ql-block">忆幼年时,每届乡中做社戏之际,便同家人回去观看。乡村中的一切,都使住在市镇的我感到兴味。田沟里游泳着的小鱼,丛林中自生着的野花,山涧上涌喷着的流水,……无一不使我对之喜爱。而且有许多新的同伴的接触,使我有时玩的忘记了饮食。更何况还有社戏看呢?</p><p class="ql-block">1987年2月,钟敬文先生在《中国文化报》发表《老鼠娶亲》一文,离开家乡已有一个甲子,他借着传统年画“老鼠娶亲”的研究,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在流行的年画或剪纸中,有一个常被采用的题材,那就是《老鼠娶亲》(或称《老鼠嫁女》)。图中描绘着娶亲(或嫁女)仪仗的景象,俨然人间嫁娶的情况。有花轿、</p><p class="ql-block">彩旗、灯笼和鼓乐队等。只是那些“执事”和坐在轿里的新娘(有的还有骑马迎亲的新郎),都是由鼠辈充当的罢了。年画色彩画面主要是红、绿、黑三色。图像是幻想的,但又有一定的现实感。记得我青少年时,在故乡过新年,就非常喜欢欣赏这种年画。直到数十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不但脑中形象鲜明,而且还情趣盎然呢。</p><p class="ql-block">直至1992年,90岁高龄的钟敬文先生在《兰窗诗论集》“自序”中,还以很长的篇幅忆述故乡的风情,老人充满深情地写道:</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去七十多年了。那时的青少年,现在已经成了鹤发鸡皮的老人。而经历了人世的沧桑,那老屋也不知属于谁家——或者已经改变成什么形状了?但是,在我这远离故土的老人的脑海里,那个老屋的窗子和常常摇曳在风中的绿色的吊风兰,每一想起,却仍在鲜明地活动着。这影子可能要伴着我直到有生的尽头。</p><p class="ql-block">再过10年,2002年1月18日,钟敬文先生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在向这位“人民的学者”鞠躬告别的时候,笔者不由得想到上引这段带有淡淡乡愁的话语,也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钟先生家乡民间文化的丰厚土壤,仍有待后起者去拓殖和耕耘。</p><p class="ql-block">这也就是《广东汕尾民俗漫谈》的作者翁烈辉先生邀约笔者为本书作序,笔者不假思索,就一口应承的情感方面的缘由。</p><p class="ql-block">1986年底,钟敬文先生在中国民俗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做题为《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的学术演讲,其中提到:“人生活在民俗里,就好像鱼生活在水里,两者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不管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高低,都有一套为其社会需要服务的民俗。越是社会不发达,民俗的权威就越大,乃至一切文化都采用民俗的形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与民众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环境和内容,民俗中存留着民族与社会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一代一代、自然而然地型塑了我们社会许多不言而喻的行为法则,而这些传统在乡土的民间习俗中存留的更多,也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置身于全球化、现代化的话语环境之中,面对着日益“千城一面”的都市化浪潮,我们这些从事民间文化工作的人,也就对一个世纪以来诸多前辈学者的坚守和呐喊,更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也许在许多接受了制度性的现代教育的人看来,不少民间惯习和风俗事物不够时尚,甚至不合时宜,但我们还是得知道,正因为这些融化于每个普通人血液之中的文化习俗,我们才得以成为中国人和岭南人。而这些丰富而多样的传统文化基因,正是在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在民间社会的氛围和环境中,才得以更好地存续和发展的。也由于社会的迅速转型,我们这一代对民族文化基因的守护和延续,也负有更重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从这样的角度,欣赏和理解《广东汕尾民俗漫谈》及类似著作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烈辉先生毕业于钟敬文先生的母校陆安师范,立志“不致钟敬文先生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者”,从而追寻前辈学者的足迹,长期致力海陆丰地区民间文化和民俗传统的研究,用力甚勤,收获颇丰。本书对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大众信仰广泛内容等做了认真的蒐集整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是了解汕尾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可多得的作品。诚如本书作者所言,“汕尾地区历史民俗文化蕴藏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需要一批像钟敬文先生一样研究者,他们要以治学为一生,一心一意,视先生为精神支柱,具有探索性地努力奋斗着!”</p><p class="ql-block">徜徉在钟敬文先生家乡的田野上,我们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翁烈辉先生这样富于使命感的文化记录者和守护者感到宽慰。</p><p class="ql-block">是为序。</p><p class="ql-block">2012年2月26日于广州康乐园马岗松涛中</p><p class="ql-block">(陈春声先生,广东省揭西县人,1959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现为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历史系教授,人文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历史学会会长。受聘为国内外10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顾问。)</p> <p class="ql-block">利用民间信仰元素促进社会和谐 </p><p class="ql-block"> 翁烈辉</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民间信仰的深层意义已成为专家学者们探索和研究的民俗现象。例如海洋保护神——妈祖,她的信仰其实是携带着祖国故乡文化的种子,海外游子拜祭她、信仰她,是具有不忘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民间信仰的意义不但寓于中国多种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中,还寓于国外华侨文化的精神根土里。像台湾省妈祖庙就有五百余座。可以说,民间信仰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地位比较特殊,功能也比较特别。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要构建和谐社会,跟政府和专家学者们能不能顺应民意,因势利导,合理利用民间信仰元素和民间信仰资源有很大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一、利用民间信仰来保护乡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p><p class="ql-block">广东的民间信仰比较驳杂多彩,祖灵崇拜、自然神崇拜及外来神崇拜等等,不一而足。信仰崇拜之丰富驳杂,跟广东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风尚的人群文化结构有关。驳杂的民间信仰,经源远流长的历史过滤后,融汇升华,绘就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长卷。也许你会认为,广东人特别是汕尾人,发现一块古老大石头以及一棵古老大榕树就把它当神来拜,且这种崇拜的行为是那么的根深蒂固!由此,外来者就会训责广东人太迷信太可笑了、太无知啦!恰恰相反,这看似荒唐的石头神及树神崇拜的背后,其实可以看出一个地方古老文化的承传。这种承传,在调节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一定的人文作用,它可以让一些人知道什么是“敬畏”,这种“敬畏”,是可以利用来保护被人们肆意破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也可以利用来调节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和社会矛盾的。它的积极作用在于: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宣泄内心的苦闷;可以有美好的寄托、有心理的享受且没有人会嘲笑她(他)——其也往往寓着民俗文化中的地方人文特色。钟敬文先生说过:“一切文化事物的产生、生存、发展大都是适应着人们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组织上的各种要求”。(钟敬文《民俗文化的民族凝聚力》)这种看似愚昧的迷信崇拜,其实反映出岭南地区特别是汕尾地区古老的民间信仰元素,这种优势,不但是文化信息,而且可以让“俗人”的各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中享受喜悦和开心!人世间的任何信仰都是趋功近利的,并且其目的都很明显,信仰的功能在于那里呢?它的功能表现在社会上,就是和谐的纽带、热闹的场所、宣泄的窗口!像汕尾地区农历三月廿三的妈祖文化节,二十多万人顶着烈日观看文化巡游的虔诚;像广东揭西县河婆镇二月廿五三山国王圣诞的热闹;深圳基督教徒们在教堂礼派的万人静默;广东民众参加神诞信仰的活动,可谓人山人海。人们为何不辞辛苦万里奔赴圣地呢?原因很简单,一是民众不但继承了古代人们借助祭拜来减少恐惧的俗尚;二是参加的人们不但本着禳灾辟邪、驱妖赶鬼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心理,还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为生活的内容。因此,参加信仰活动是人们雷打不动的生活节目!民众的这一部分文化生活内容是具有政治功能、文化娱乐功能,且有很强的精神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以及超强的社会整合能力的“力量”的,这种“力”和“量”,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啊!精神上的安慰和鼓舞,是人们参加神诞节日的目的,也是人们在生活困境中的一种解脱、一种特有的支撑力量!</p><p class="ql-block"> 由于民间信仰元素中包括文化娱乐功能,那么,民众自古至今的一些文化信息、娱乐内容、精神生活,都包括在这种祭拜和尊神圣诞等民间信仰节日之中。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再认识民间信仰的作用,究其资源的源流,并且有机地利用这种崇拜,利用这些尊神崇拜的活动,来保护乡土文化。像广东汕尾地区古老的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要不是民间神生庆诞要演大戏,使它有了生存的土壤,不然,这三大全国稀有剧种,早已淹没在滚滚的经济大潮之中了。是的,民间信仰包蕴着社会和谐元素,因此,利用民间信仰来保护好乡土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p><p class="ql-block">二、树立社会新风尚,研究重点课题,有机引导信众的精神生活。</p><p class="ql-block">民间信仰元素中存在着中国传统人文中深厚的文化精神,这精神,无疑对人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明天仍有滋养作用。但是,民间信仰元素中还存在着一小部分糟粕,比喻有某些人,利用民间信仰元素中神秘的一面,从事淡化主流信仰,大力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所谓的“神力”,介入社会,声扬能达到预测吉凶,把脉地脉,掌握命运的目的,来从事迷信活动骗取钱财的行为,就是一种忤逆民俗文化的行为。法国霍尔巴赫说过:“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因为无知。”我认为,政府的文化宣传部门,为使民间信仰不被邪教组织鱼目混珠,且不为邪教所利用,政府应该给专家和学者们一个宽容的研究环境,并应该设立民俗研究部门,这不是民俗专家们组成的民俗学会,也不是民办非的组织,她应该是政府一个重要的科研部门。这种部门应有力地调集各种学科力量,调集各种医学、心理学、物理学、民俗学的专家学者们,综合成的一个部门,进行综合考察研究。对一些民间信仰、一些神秘事象进行考证,属科学性的民俗心理文化沉淀的,属于邪教蛊惑人心的“伪科学”,我们都应一一给予考证,还其本来面貌。这样,既能协调好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又顺应民意;既能斩获民间信仰元素中的文化内蕴,又揭露出邪教的伪善面目,还社会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使民众对其信仰有一个正确的依归。这样一来,可让民众对民间信仰的心意,转化为一种行善积德的举措,使其信仰精神得以释放。如此,对社会的安定团结,对民间的和谐稳定,都是十分有裨益的。这样做,不但使政府和民众亲近了,而且使信众远离了邪教,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们政府应该知道民间信仰的力量,十分庞大且不容低估。像“文化大革命”间,许多地方的祀拜祖宗的活动都被取缔了,但群众们仍冒着生命的危险,来礼敬先贤,来参加社会各种风俗活动。因此可见,民间信仰是一种信念,是千万年来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我们应该树立社会新风尚,用马列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去研究去考察民间信仰元素中的内在文化,弃其糟粕,扬其精华,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正意义和本来面目,使民间信仰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内核。钟敬文先生说:“社会进步了,一切知识学术的研究,当然要扩大境界,更要精密化、系统化。”假如能组织上述那么一个研究机构,利用民间信仰这一心灵纽带,组织教化信众,使其树立社会新风尚,这样,研究者生存的空间扩大了,研究的领域也扩大了。像现今一些医治疾病的巫医,如民间“祭飞蛇”、“剁路奇”(几种皮肤怪病)那近乎神秘的咒语和手势,大部分能使病者根除疾病,不知中医学的民俗学家,一昧斥之为荒唐迷信,一些有中医学识的民俗专家,在究其巫医的本源时,总认为是中医学中“暗示法”心理疗法的作用。小时候,笔者曾在八月半夜,看老实巴交的村人玩“坐姑仔”,听“仙姑”带“坐坛者”去“阴阳街”和“鬼魂”对话时的惊心动魄,现在想来,应该是一种“梦魇”的心理反应吧?!不综合各种学科专家设立的民间信仰文化研究机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表现。因此,只有各种专业的学者专家集在一起研究,才能还原民俗的信仰元素中的文化内蕴,就能够给予一些民俗神秘事象,给予一些“风水学”、“神话学”等等事象,“斩决”(下结论)一个“科学”的满意答案!</p><p class="ql-block"> -----本论文在广东省民俗学学术论坛(佛山)宣读,入选广东省民俗学学术论坛(佛山)论文汇编,《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大学学刊转载。</p> <p class="ql-block">与朱佛水老师(著名书法家诗词名家)</p> <p class="ql-block">与汕大硕导翁奕波老师,翁茂基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名导演王朝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汕头职院陈友义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中大周大鸣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北大,北京联合大学杨必胜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广州大学教授吴水田博士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韩国中央大学著名民俗学家金善丰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韩国中央大学金善丰教授在香港。</p> <p class="ql-block">与美国历史民俗学者大卫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国际民俗学论坛上。</p> <p class="ql-block">与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总会长陶立璠教授,北大贾蕙萱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雪梅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民间考察。</p> <p class="ql-block">在书房。</p> <p class="ql-block">在故乡田野。</p> <p class="ql-block">著作《南海雄风一一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一书获暨南大学首届“潮学优秀成果奖”(全球潮汕学术领域)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与汕尾电视台主播阿东</p> <p class="ql-block">作者获首届汕尾文艺奖文学类金奖。</p> <p class="ql-block">作者获首届汕尾文艺奖金奖。</p> <p class="ql-block">领奖现场。</p> <p class="ql-block">翁烈辉,男,广东汕尾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汕尾市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2020至2023)、汕尾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2020至2024)、汕尾市非遗专家库专家、汕尾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2021至2026),诗词作品入选《当代中华诗词库》;论文《关于修志的“因”和“创”之探讨》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地志办2016年省地志理论研讨优秀论文三等奖;民俗专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荣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七届潮学奖”三等奖,论文《“百善孝为先”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荣获2016年11月潮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孝文化”全国征文优秀奖;著作获首届汕尾市文艺奖文学类金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面向全球潮学研究领域)二等奖;参与撰写汕头大学出资的105万字的、被誉为“当现代潮人文学史的开山之作”的《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和撰写《海内外潮人作家大观》(广东汕尾海内外作家部分)等等。出版有民俗专著《乡情永驻》(10万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20万字),以及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南海雄风一一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33万字、列入出版计划),出版有诗歌散文集《激扬》;长篇小说《神秘村奇情录》(新浪读书栏签约);曾在《中国国家地理》、《神州民俗》、《羊城晚报》、《东岸》、《中国画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在各大学学报发表民俗论文数十篇,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民俗学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2016年9月21日至23日,应邀参加由香港啬色园、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主办,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联合举办的“黄大仙信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大会”在香港黄大仙祠啬色园的隆重召开,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缅甸以及台湾和内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的国际学术大会,翁烈辉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黄大仙信仰的民俗传承与现代意义研究》,参与推动了学术界对于民俗研究、民众信仰研究的开展,达到亚洲七个地区学术交流的目的,为进一步把广东和中国民俗学推介到国际学术界尽了微薄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