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土门峪蛟峪随笔 2024.11.23

自然成长营_烈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文/小小泽爸爸 图/烈火</p> <p class="ql-block">  快一个月没有跟任伯伯去秦岭探险了,心里痒痒的。周末刚好没有安排,就毫不犹豫就报名了。虽然预计周六会下雨,但我知道越是复杂的天气越有惊喜发生。当你对自然成长营不抱任何期待的时候,它往往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受。昨天周末的出行就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沉淀和秦岭的魅力。</p> 一、樊川路🚎 <p class="ql-block">  这次穿越的目的地是土门峪和蛟峪。早上8:30准时从长安南路电视塔出发,没过多久就到了樊川路。自然成长营的车程上永远不会打瞌睡,今天给我们惊喜的是大山营长。他先给我们分享了头几天去福建的感受,他感叹我们生长、生活在古城西安,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文化的熏陶也是一种成长。他说,全唐诗4万多首,涉及或直接写陕西的6000多首,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其实郭沫若老先生说“诗唐”更贴切,中国诗歌文学的最高峰就在唐朝、就在长安。</p> <p class="ql-block">  行进中,大山营长一会让我们朝右看、一会让我们朝左看,有点让我们应接不暇,他恨不得把所有的历史知识和诗歌文化都讲给我们听。因为他的介绍,我对樊川路有了新的认识。这条路真不简单,原来是汉高祖刘邦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隋唐期间,僧侣云集于樊川,建有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等,称为“樊川八大寺”。如今兴国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兴教寺、华严寺、牛头寺、观音寺传承至今。其中的兴教寺为“樊川八大寺”之首。兴教寺是佛教八宗法相宗的祖庭之一。也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葬骨处。玄奘法师西游取经回国后,先后在洪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等处翻译经书。于唐麟德元年圆寂于玉华宫,首葬白鹿原。后来迁葬樊川少陵原并修建砖塔,次年建立寺院,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p> <p class="ql-block">  介绍完寺院,大山营长绘声绘色地说长安这座城自古以来深受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这里的历史文化愈发厚重,人文情怀愈加浓厚;这里曾是杜甫、杜牧、王昌龄、王维等文人墨客的长居之地,而流传下来的诗词就是历史最好的印证。在讲解的过程中,他提醒司机师傅慢一点,让我们看看右手边一个紧闭大门的小院子。这就是崔护题诗城南庄 ,留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爱情佳话的地方。如今许多年过去了,门前的松树已经合抱之粗,门楼上也早已爬满了青藤。烈火老师说,大山老师对这个院子很有感情,每次经过都会带孩子进去看看。可惜今天院子关门了,只好带着遗憾前行。</p> 二、摘柿子🍅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长安区的温家山。今天的徒步路线是从沙场村出发,经过二龙塔穿越后梁,最后到达天池寺。停车后,我们踏上了蜿蜒曲折的水泥村道,向着山林深处徒步前行。曾经满眼翠绿的山谷,如今已开始泛黄,路边偶尔几株野菊花黄灿灿的,闪烁着迷人的色彩。大约步行了十几分钟,经过一个小公园,走在前面的小朋友突然开始喊起来并且快速跑起来。快看,那有一棵柿子树。我看见在离路边不远处一棵大树兀然而立,树枝很多,气势宏大,上面彤红一片,不用说那红彤彤的,像灯笼一样挂着的就是诱人的柿子。当大部队走近大树旁,小朋友像金丝猴一样,一个个都爬上了树。那高悬枝头的渴望,也吸引了大人们,大家赶紧跑到树跟前,与小朋友一起摘树上的甜蜜。整个郊野公园一片沸腾,引得户外行走的游客也驻足观看,这样的嬉笑是那么美好。差不多了,咱们走吧,留几个吧,山里多着呢,有你们吃的。大山营长在旁边催促着我们。临走时,还有人还回头看了看树尖上那几个红彤彤的大柿子。</p> <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已经可以看见二龙塔的身影了。大家有说有笑地行走在山路上,我们在路边又看见几棵不大的柿子树,上面点缀着小灯笼,如星光闪耀。大家又动心了,营长没有停下来,他说,继续走就行了,有你们高兴的地方。又转过几个弯道,就听见前面的欢呼声。赶快往前走,我的天呐,真的是柿子耶,这么多啊!树下已经有不少落了的柿子,柿熟蒂落,也有被鸟啄下来的,那上面有鸟的啄痕,刚才我们来时,还看见有鸟儿飞走。低处的伸手就可摘到,捡软的撕开皮儿,迫不及待的尝一口,甜,真甜,果然比蜜都甜!啥也别说了,动手吧!营长带头爬上树,小朋友紧跟其后,低的手摘,高处的用劲摇树枝,掉在地上的,择优录取。时间不长,大家就摘了不少,边摘边吃,这次可过足了甜柿子瘾。这些都是野柿子树,是大自然的馈赠。走了、走了,营长又催大家了,给小鸟留些吃的。我们一走,就看见几只鸟飞向那片柿子树。</p> 三、二龙塔 <p class="ql-block">  从山脚大约步行了十几分钟,一座断塔突然映入我们的眼帘。这座历史的残骸,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矗立在这片寂静的山谷中,这就是二龙塔。大山营长为了让小朋友能了解二龙塔的历史,也是费尽了心思。他说这个塔不但有名气、而且年龄大,它竟然是大雁塔的“表哥”,比大雁塔还先建20多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安排建的,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传说曾有二恶龙缠斗于此,搅得土门峪、蛟峪山周围鸡犬不宁,后造此塔以镇之。对于二龙塔的存在,还有一种说法为风水塔,相传唐贞观年间,风水大师李淳风见此地有二龙头交错之势,乘时运十户九当官,担心大唐社稷乱于长安人之手。随向李世民谏言,当从龙头向下挖十丈零八尺深井,掏尽龙脑,修宝塔一座在龙头上,塔上的砖一页不多,一页不少,正好一砖压长安一官,让二龙永世不得翻身。如此,此龙脉可破。当我们后来参观了天池寺后,我更坚信了李淳风还有更深层的考虑。</p> <p class="ql-block">  二龙塔是一座密檐式砖塔,现存7层,朝向北面南,南北两侧中央原有砖制的券门,但已经遭到严重的毁坏。在南面的每层正中央都设有券洞,而在北面各层的正中央则设置了不透体墙券门洞,但它们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即使这样,它居然还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可见它的珍贵。现在的二龙塔,像一位浑身是伤的勇士,昂首挺胸站在分水岭上,它的背后是巍巍终南玉案峰。大山营长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并带领我们绕塔行走,最后还不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旅游国民素质教育。</p> 四、雨中行🌧 <p class="ql-block">  11:30点左右我们离开二龙塔,往天池寺方向前行。翻过一道山梁,出现一块开阔山地,芦苇铺地,旷野无人,鸟雀安详,空山寂静。营长停下来,说一会可能要下雨,我们赶紧先吃午饭。大家就三三两两散开,随意坐在山地上,慢慢品尝自己带的简餐。我吃的快,一到中午就瞌睡,居然在松树底下睡着了,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就是天地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没休息多久,营长就催我们起身。秦岭的天气如同婴儿一样,说哭就哭。刚走几步,就下起了沥沥细雨。雨中的秦岭又别有风味,山峰上青翠的树木,在风雨中摇摆。面对此情此景,大家反而斗志高昂,相互帮助、相互提醒,这一次穿越最小的孩子仅仅4岁半,最年长的老人都73岁了,大家都不觉得害怕和疲劳,这可能就是对自然成长营的信任和对任伯伯的相信。</p> <p class="ql-block">  哇,好美的枫叶!走在最前面的小朋友又开始欢呼了。翻过这座山梁,在半山腰的平地处,有一处院子,院子前面有几棵枫树,它们清幽雅致,孤植于院门前。这几棵枫树与我们平时看到的都不同,它们“红到极致”,我们刚开始都以为是假花,它们完美地呈现了“云作妆花雾挽纱,风中霜里孕芳华”的美丽景象。现在才真切感受到红枫在一众花木中之所以出名,完全是因为它秋冬季节的颜色太美。我们忍不住在枫树前合影,并齐声朗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想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去感触杜牧先生的《山行》,是一种特别不一样的感觉。我想这就是自然成长营带给我们的惊喜吧!</p> 五、天池寺🙏 <p class="ql-block">  离开这几棵枫树,继续在雨雾中前行。这一路,被大雾紧裹,被细雨摩擦,听风推搡枝丫,听树叶被风敲打,树枝和树枝上的树叶,在雾里作画,水墨深浅,简直就是一幅黑白南五台中国画!烈火老师和杨老师都被这景色迷住了,一路上都在拍雨雾中的终南山。路于绝处陡然上转,抬头一望,一塔高耸,随之庙宇也一一出现,天池寺到了。</p> <p class="ql-block">  在山门前,营长又给我们来了一顿文化大餐。早在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发现了终南山上的天池,名叫“仰天池”。隋文帝杨坚在还没当皇帝的潜龙之时,在仰天池旁得到沙门所赐舍利子;当了皇帝以后,觉得自己其所以能当皇帝,登龙位,可能跟得到舍利子有关,就把仰天池改名为“龙池”,并且修塔建寺。这个寺就是“龙池寺”,它曾是隋朝三大寺之一。因为在这座山上有前朝隋文帝修塔建寺,我明白了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在山腰上再建一个“二龙塔”了。</p> <p class="ql-block">  这周探险,大山营长讲起文化兴趣特别浓。讲到天池寺的来历,更是绘声绘色。讲完隋文帝杨坚,他又接着讲天池寺与唐太宗的故事。他说,李世民登基后,在长安城有一段时间睡觉总是被一阵响声打扰,最后发现响声来自长安南边蛟峪山的龙池寺,他见一老僧坐在一棵大槐上不停敲着木鱼,就说“这位高僧,能停下手里的木鱼么,我在城里被搅的睡不着么”。僧答“贫僧从西域来,想在此崇隆佛法,却无立锥之地,故而坐古槐敲木鱼”。唐太宗问“不知尊者需要多少地方?”僧言“仅需一袖之地”。太宗不解其意。那僧于是将袖子在空中一挥扬,阴影竟遮住了蛟峪山一带四十八村!言道:“贫僧衣袖所遮之处,请赐归寺院所属”。太宗惶惶点头“就依尊者所言”。听说《太宗登龙池寺遇无怀尊者》曾有碑刻,现不知所终。听营长这么一说,我们对天池寺更增加了几分敬畏。</p> 六、下山偶遇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贾岛的《寄龙池寺贞空二上人》写道:“受请终南住,俱妨去石桥,林中秋信绝,峰顶夜禅遥。寒草烟藏虎,高松月照雕。霜天期到寺,寺置即前朝。”这首诗描写了唐代天池寺的初冬夜景,就跟我们当下来的时节一样。</p> <p class="ql-block">  在天池寺前,我站立在古塔前的修行格言前,心中默默读着这句格言: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必须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感恩国家、感恩国土,这不是一句空话。古老神秘的天池寺依然恍若一位见证者,默默不语,其实写满春秋。</p> <p class="ql-block">  离开天池寺前,营长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天池寺的神话故事。还领我们朗诵了一段童谣:“修个翠华山,吃倒天池寺。吐了个土门峪,邑(溢)了圪塔子。”不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流传这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天池寺,好神奇,雨竟然停了。终南山自带仙气,初冬访问这座山,尤其是雨后,空气中还有些雾气,总让人觉得迷离恍惚。禁不住自问道:我到底是在繁华的人世间,还是已成山中的修行人?时间不早了,我们准备下山了,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惊喜?</p> <p class="ql-block">  “任伯伯、任伯伯,你看那树上是什么?”不久,又听见前面的小朋友在喊叫。在路边的一棵树枝头上,挂满黄闪闪的果实。任伯伯捡起掉在地上的一个果实,让我们观看。它呈椭圆形长,有浓郁的芳香气味,黄色,表皮上还有些许小疣点,看起来就犹如一个黄球。任伯伯说,这是野木瓜,拿回去晒干后放在家里,比香薰还好;大山营长也在旁边附和,说这个东西好的很,全天然。大家一路上见着木瓜就捡,把包都塞满了。</p> <p class="ql-block">  因为不时有惊喜,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脚下一个小广场,没想到这个小广场居然还有名字:太乙宫街道崔家河村诗词广场。在这里,大山营长又给我们讲述了好多关于终南山的诗歌,最后我们一起诵读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千多年前,王维遇到的终南山,跟我们现在的终南山,一模一样。在这里,我们仿佛遇到了一个伟大的诗人,感受到了他对大自然,大秦岭的感悟,穿越了千年时空。</p> <p class="ql-block">  这周跟着任伯伯爬山还挺有感觉,不但有自然成长的感觉,还有文化成长的快乐。就此搁笔吧,不敢再写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在给自然成长营打广告呢!到底怎么样,只有眼见为实,亲身体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