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坏了当时交战的规矩,甚至提到宋襄公不行半渡而击并不是妇人之仁,也是守着当时的交战礼制。由此想起以前也读过相似论点的一篇文章,勾践三千越甲吞吴后,逮住夫差砍了头,(一说是不许他投降称臣,夫差自杀),反正夫差死了,这是坏了规矩的,战败的夫差应该按照勾践昔日战败的称臣纳贡来处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远些,还读到过,西方中世纪相互征战,贵族一般不会死,逮住了都是拿赎金换回来的。而且好像提到在战场上是不能随便伤害他们的,一则是活的拿的赎金多,二则为自己的性命着想。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历史学家肯定比我这种看啥信啥的小白甜清楚多了,反正我也就这样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朝以礼治天下,“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何谓礼?纪纲是也……”,西汉《礼记•曲礼上》又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由此,我是相信贵族,或者是上层阶级是有特权的,或者说是有一套有别于庶民的行事规则的,比如打不过夫差的勾践可以称臣而保得性命,中世纪的西方贵族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后下面的人打生打死,上面的人一笑泯恩仇,有种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是乾隆的亲兄弟的感觉(哪部港片来着?)。那下面的人,打生打死的那些人,自然不能在战场上随时叫个暂停,自称小弟,然后交钱回家的,最后大概如同《绣春刀2•修罗战场》片头的萨尔浒场景吧,所以有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将功成万骨枯”,前半句里那成功的一将,集荣耀与财富于一身,在史书上流芳千古,万众耀目,何等风光,毋须再述。后半句里的香闺梦里人化作的无定河边骨,那就只能籍籍无名在风雪的旷野中化作历史的尘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古以来,能名垂青史的只是少部分人,绝少数人,大多数人,尤其是民众,诸如:士兵甲,郎中乙,村民丙……等等,等等,只能隐藏在统计表上某个巨大的数字里,数千分之一,数万分之一,萨尔浒的四万五千八百分之一……惨烈的明朝萨尔浒之战,现在能查到名字的只有寥寥可数的将领,当然获胜的后金方面能查到的也是如此,虽然25年后入了关承运天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丧失了四万五千八百青史未曾留名的小兵甲,小兵乙,小兵……小兵四万五千八百,却是明朝的精锐,因为失去了这些籍籍无名的小兵们,明朝局势陷入被动,继而辽阳、沈阳、广宁等重镇相继失守,明朝方面自此由进攻转为防御,不得不收缩边防,并由攻势沦为守势,宛如草原上失去进攻能力的猎物,倒下是迟早的事,帝国又没长腿,没法跑路躲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在幽深的历史长河里,萨尔浒之战也只能算一朵小浪花,鹿台巨焰,长平之战,背水战巨鹿,垓下四面楚歌,火烧赤壁,淝水之战……无数的士兵甲们,无数的后方劳动人民,在某位青史垂名的君主领导下,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指挥下,在历史的史书上抹下浓重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聚沙成塔,没有那些普通民众的汗水和献血,金字塔不会这么高耸吧,长城也不会这么长。历史,都是人民创造的,虽然目标是上位者指定的,但具体的海量的活还是劳动人民去完成的,宏伟的业绩、景观都是劳动人民双手一砖一瓦,一米一粟这样建立起来的。没有他们,那些改变天下的宏图,只能留在某个脑袋里,某张图纸上,某人口头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耕耘这个世界,高屋建瓴的大脑是必须的,紧握锄头的双手也是不可少的,就像司南与车驾,舵手与桨工,将军与士卒……缺谁都会出问题。在对成功的将领升官、晋爵、赐金、赏地、塑像、立庙的同时,也请将垂怜的目光稍稍留一丝给那些做出牺牲的士兵甲们,民众们,而不是抹得一干二净,理所当然的样子。既要瞩目功成的将,也要看到那些无名的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