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3至1976年,我在崇礼一中读初中和高中,前后四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1977年1月份高中毕业。那时正值文革后期,各种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刚入初中不久就赶上了批林批孔运动,学校图书馆内外到处贴满了孔老二带着他的弟子颜回、子路等周游列国传播儒道,四处碰壁,狼狈逃窜的漫画。从那时起,我始知大名鼎鼎的儒家是由一个叫孔丘(孔老二)的人创立的。同时知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点点历史概况。比如: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知道孔老二曾经当过鲁国的一个小官一一司寇。后来孔老二创办私塾,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p><p class="ql-block">学校组织开展"批林批孔″讲故事活动,班主任马玉芹老师让我讲《孟母三迁》,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全校只选了三个人在全校和县里巡讲。三个演讲人,记得初二班级是我,初一班级是潘晓冬,还有高中班级一位高个子的学姐(忘了名字)。我第一次在学校操场对着话筒给全校师生讲故事时十分紧张,人说话和话筒出来的声音不同步,喇叭声音滞后,讲一句半天才播出声音,这样就干扰了我的思路,讲着讲着就忘了词儿。好在我急中生智,隔过了一段儿词又接着讲。给全县三级干部会议讲故事是在县委小礼堂。那时我已经不紧张了,演讲的效果很好,受到了校领导和县领导的表扬。</p> <p class="ql-block">崇礼一中初中十五班全体</p> <p class="ql-block">1974年起,在全国政治形势影响下, 学校在继续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的同时又展开了“学朝农经验”和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p><p class="ql-block">"学朝农经验”的起因是,1973年11月28日《光明日报》以《一所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大学》为题,发表了辽宁省朝阳农学院的经验,简称“朝农经验”。1974年12月21日,国务院科教组、农林部和中共辽宁省委联合召开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现场会。宣扬朝阳农学院坚持在农村办学,分散办学,学生社来社去,毕业当农民,挣工分等经验。</p><p class="ql-block">我们学校全面效法“朝农经验”,实行开门办学,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在"朝农经验″的影响下,学校开始建设校办农场、校办工厂,分批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参加劳动,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农村社员服务,当时叫作"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p> <p class="ql-block">我们崇礼一中高中33班全体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第一次下乡是到西湾子公社窄面沟村为农村社员安电灯。窄面沟村位于太平庄水库对面的一个叫大夹道沟的山坳的最里面,距县城有近20公里。窄面沟村是和平林场所在地,虽然村子不大。只有二三百户人家。(到1974年,村里还没有电)。但是,这里风景秀丽,有林场的苗圃、大片的桦树林和林场人工种植的漫山遍野的松树林。一条小溪从村前潺潺流过。窄边沟对面的山叫翠云山,茂密的森林使这里后来成为了崇礼县的一个著名的集旅游、度假、滑雪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这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大概是1974年6月初的一个清晨,阳光明媚,气候宜人,不冷不热,正是崇礼县一年当中最舒服的季节。全班同学背着行李,从学校出发,浩浩荡荡向东沟门方向进发。沿着省道向东走七八公里就到了太平庄水库,然后向南拐,进入一条叫大夹道沟的狭长山坳。这条山坳一路都是风景。沟的北侧,是黄土崖和一个个距离较远的小村庄(包括大夹道沟、小夹道沟、三道河、和平、窄面沟等村)。南侧是罩山。山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的各种树木灌木和杂草,满目翠绿,特别养眼。同学们兴高采烈,一路走一路欢声笑语,快乐的像出笼的小鸟。当时通往山里的公路是由沙子和石子铺成,不是很平,但也不难走。路边是农民种的一块块农田。有小麦、莜麦、圆白菜,还有开紫花的胡麻、开黄花的油菜、开白花的土豆。远远望去五彩斑斓,煞是好看。农田与山脚的交汇处有一条宽两三米的小河哗啦啦地流淌。河水清澈、冰凉,同学们在休息的时候,纷纷来到小河边洗手,戏水。在这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丽场境中同学们开心极了。</p><p class="ql-block">中午饭前我们赶到了窄面沟。村里为我们安排了午饭,是莜面苦累。山药熬圆白菜。也许是长途跋涉走累了的缘故,大家吃的都特别的香。午饭后,村里把同学们分别安顿到老乡家里住下。第二天正式开始为每户社员家安电灯。</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刚学过物理的电学部分。掌握了一些电流、电压、电阻,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等一些电学基本知识。给社员们安灯就是利用所学的并联电路安装方法。我们用的是两根四平方的黑色铝线,用夹板固定到各家的房梁上,将火线连接到开关上,再与零线并排连接灯口。这样室内部分就算安装完毕。家家户户都是一个模式。</p><p class="ql-block">户外架上电线杆。把两根火线和一根零线在村里架几道主线网,然后分布到每一排房的侧面,就近入户。把内线外线连接到一起,整个村的电网就算安装完毕。我们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完成了全村所有线路安装。</p><p class="ql-block">当看到我们亲手安装的电灯照亮了全村每家每户的时候,一种成功的喜悦,在心中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快要离开窄面沟的时候,我们班和村里的小学老师约了一场篮球友谊赛。全班同学和村里的社员们把小学的篮球场围的水泄不通。赛场上我们奋力拼搏,跟村里小学老师们争夺的异常激烈。我作为班里的文体委员和主力队员,带领球队最终战胜了小学老师队。胜利的喜悦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在返回学校的路上,同学们依然兴致勃勃。有走的,也有跑的,慢慢队伍越拉越长,就走散了。我们边走边上山摘一些野杏,在路边儿拔点儿野菜,每个同学都有收获,可以说精神物质双丰收。窄面沟之行让同学们兴奋了好一阵儿。主要是我们感觉自己长大了,能为社会做贡献了,有了社会价值。同学们第一次感到了发自内心的自豪。</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后的1998年我到翠云山旅游,偶然碰到了窄面沟村的一名老妇人,跟她聊起了当年我们在她们村安电灯的情况,她说当年她刚结婚不久,对一中学生为村里安电灯印象很深,她感谢这些孩子们的辛苦付出!</p> <p class="ql-block">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用青春和汗水奉献社会。</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学武进军</p> <p class="ql-block">同学康玉锦</p> <p class="ql-block">同学宗秀珍</p> <p class="ql-block">"学农",建设校办农场是我们升入高中后"学农″的第一课。我们一中的校办农场位于去窄面沟的那个山沟口,离太平庄村和太平庄水库及清水河很近。原来是一片被山洪反复冲击的烂河滩,上边都是鹅卵石。在河滩上建农田,需要把鹅卵石清理干净,垒成梯田轮廓,再从山里拉土填进梯田里,垫土需要40-50cm左右,工程量很大。我们33班承包了一片河滩,学校给配置了十几辆两轮小推车。班里的同学分成几组,有垒地埂的,有捡石头的,力气大点儿的学生负责拉运黄土。我在班里个子比较高。自然负责拉土。拉土要上一座小山坡。把黄土装满小推车,往山下拉运。山上有专人装车,下边儿有专人卸车,我只负责拉运。一车黄土大概有四五百斤,小山坡上下比较陡。下山的时候,在惯性的作用下,需要使劲儿拽着小车,慢慢往下走。刚开始我没有经验。拉着一车土就往山下走。在下坡的时候我没有减速,小跑着往下溜。结果惯性越来越大,慢慢就刹不住车了。在一个急拐弯处。我一看十分危险。已经刹不住车,我就冲着一个黄土坡,直接把车把朝土坡插了进去,在惯性的作用下,车把一下插进土里有半米多深。把我夹到了中间,好在人没有事儿,躲过了一劫。从此我吸取教训,再也不敢拉着车了,下山只能推着车慢慢往后坐着走。</p><p class="ql-block">卸车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个同学拿铁锹一敲一敲的往下卸。我把车把抬高,慢慢往后撤,这样卸的比较快。最快的要数我们的大周老师。当时大周老师带领几个同学负责卸车。他原来是河北省举重运动员,身高力大。我们把土拉回来以后,只见大周老师一只手拉住车轱辘往上一提,车就翻了过去,一车土就扣到了地里。这样的臂力让我们看的目瞪口呆。从此,班里的男同学们也在悄悄的练臂力。所谓练臂力就是把小车轱辘取下来,一只手抓住车轱辘,像举重一样单臂往上举。我们班里只有班长蔡贵和劳动委员张成斌可以举得起来,其他人都不行。为此我回家偷偷练了好几天,终于可以单臂举起小车轮儿。经过学校各班的轮流施工,到开春种地的时候,我们的校办农场终于建好了。在梯田里种上了土豆、玉米、小麦。靠近河边的地浇水方便,于是种上了圆白菜、芹菜、胡萝卜、狗头蔓菁等蔬菜。一个像模像样的农场在我们手中诞生了。从此,学校食堂可以吃上学生自己种的粮油蔬菜,实现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p> <p class="ql-block">到黄土嘴村修建自来水,是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一次学农劳动。</p><p class="ql-block">黄土嘴村是隶属西湾子公社的一个小村庄。位于东沟门儿往上的一个山坳里。当时我们刚学习过水平测量方法和水平测量仪的使用。学校就联系了黄土嘴村让我们高中的学生前往实习劳动,边测量、边挖水管,为黄土嘴村建立自来水网贡献知识和力量。</p><p class="ql-block">我们和上次去窄面沟一样,背着行理分别住到了黄土嘴村的社员家里,吃住都和社员一样。每天早晚在村里的小学集合。由老师分配布置工作。我们先在村里设计规划了整个自来水管儿的走向,画出地型图,用水平仪测量出各个地方取土的高度,然后分段包干给个个班组。</p><p class="ql-block">黄土嘴村是一个两山夹一沟的小村落,住户比较分散,需要取土、挖沟的工程量很大。其中有一段儿要通过当地老百姓挖窑洞时推出的虚土层。这段比较危险,要在虚土的下边再挖3m多深的沟。就在我们紧张施工的某一天,几位同学正在挖沟,突然虚土滑坡,把正在挖沟的三名同学埋在了里边儿。当时师生们一下就乱成了一锅粥。大家全部投入到挖土救人当中,用手刨的,用锨挖的,全力以赴,马不停蹄,感觉挖到差不多的时候,大家轮流下去人用手刨。经过师生和当地社员们的共同努力,很快就把人挖了出来。三位同学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因缺氧时间较长,身子软得像面条,被紧急拉到了县医院抢救。</p><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挖水管儿的劳动也只能提前结束了。从这以后学校再没有组织过有危险的劳动,可能是怕出事故。</p><p class="ql-block">在返回学校的时候,我和同学吴世和走了小路返校。翻过黄土嘴儿后边儿的山梁,就可以看到西湾子了。山坡上有老乡种的大片的杏树园儿。我们每人摘了一书包杏,兴冲冲返回学校。刚到学校就被校领导叫到了办公室。原来黄土嘴村的村民。发现了我们俩摘了他们的杏,提前打电话到了学校,为此我俩受到了一次批评教育。</p> <p class="ql-block">"学工",主要是到校办工厂实习,生产"5406″孢子粉菌肥。</p><p class="ql-block">"5406”孢子粉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落实斗、批、改,下放山东德州地区后,在群众大办菌肥运动的促进下,在兖州酒厂的先进经验启发下,创制的新工艺,新产品。“5406”孢子粉里含有大量休眠状态的孢子。宜于储藏和运输,用少量(1:500—1000)直接掺拌大堆饼土(较粘性土壤含饼粉10%以下)即可制成优质“5406'’抗生菌。</p><p class="ql-block">我们学校引进5406菌肥的生产工艺,一是因为它工艺不复杂,二是菌种占地小,菌肥成本低、使用效果好。菌肥厂由一名生物老师负责组织学生实习生产。这个生物老师四五十岁,个儿不高,白净脸,说话文文绉绉,穿一身白大褂,一看就是个资深的"老学究"。我第一次走进校办工厂,觉得很神奇,里边就像一个大大的化学实验室,到处是试管儿和菌种培养箱。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怎么装试管,怎么培养菌种。菌种培养出来后怎么按比例与粘土粉混合。粘土大都是土块,事先需用石滚子碾压成碎末,然后再与菌种拌匀。晾干后装到纸袋儿里就算成品5406菌肥了。</p><p class="ql-block">全校各年级的同学都要轮流去工厂实习,还有一些学生专门负责在学校小礼堂压粘土,晾晒菌肥、装袋儿。这项劳动比较普通平凡,没有多少乐趣,同学们也不大懂里边儿的原理,只是按照老师的教程机械性操作,因此大多数同学对此不太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军训″,学校组织各班级开展军事化队列训练。每班排成四列纵队,训练内容包括:整理着装、报数、立正、稍息、停止间左右后转、行进间左右后转、正步走等。由一名班干部发令,全班听从指挥,步调一致,统一行动。军训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养成军人整齐化一、严格正规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为了完成军训任务,我们班在班主任徐肇昌老师的带领下,每天从早上5点训练到7点,下午自由活动时间再训练一个多小时。我是文体委员负责喊口令,徐老师在队伍最后压阵,他身穿一身蓝色劳动布工装,脚上一双翻毛大皮鞋,走起路来咣咣有声,伴随着"一二一″的口令,全班同学步伐一致,队列整齐,无一人说话,只有"嚓嚓嚓″整齐的脚步声!在全校军训汇报表演赛上勇夺全校第一名。全体同学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用实践证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认真刻苦做,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件事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以至后来在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中,(如每年的歌诵比赛、文艺、体育比赛,帮助农村割麦子、勤工俭学割条子等)我们班成绩屡屡名列前茅。这是33班的集体荣誉,是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这种肯吃苦、不服输的意志品德对同学们后来的人生道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严格认真的军事队列训练</p> <p class="ql-block">与同学们同甘共告、亲力亲为的班主任徐肇昌老师</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后33班同学再聚一中,在学校操场,重燃当年队列训练时的火热激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33班同学毕业四十年后重聚一中集体留念(2016年6月)</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