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步入古稀之年,于初中同学聚会之际,拍摄了这张照片。背景中那一坡石梯坎,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七十岁之后的人生,又将如何书写?这无人知晓。然而,在生命的无常与时代的变迁面前,唯有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顽强地走下去。这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七十年的风雨兼程,铸就了今日的从容与淡定,未来的路,我依然满怀希望,继续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题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笔者初中时期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新三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9月,随着“文化大革命”中派系斗争和武斗的平息,各行各业逐渐回归正轨,国家适时提出了“复课闹革命”的口号。对于我这一代小学生而言,这意味着结束了长达三年的学业荒废,重新踏入了校园。按照当时的政策,那些本应在1966年至1968年间毕业却因动乱而滞留家中未能继续学业的学生,被统一编入初中班,这批学生被称为“新三届”。我属于1967年应届毕业生,但由于“文革”的影响,小学仅读至四年级下学期便被迫停课。这成为我一生中受教育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加上之后在初中学习的一年半,直至步入社会前,我的学校教育生涯总计不过六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尽管如此,我们这一代人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满怀激情地走进了初中的课堂,年龄大多在14至15岁之间,而年满16岁的则被视为“超龄生”,不再享有初中学习的机会,而是直接由街道安排就业。“超龄生”虽然错失了继续深造的机遇,但幸运地避开了上山下乡的命运,这也算是命运的一种补偿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笔者与好友邓其伟合影,拍摄于196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所就读的学校名为石门中学,其前身则是“石门民中”。在我们这一批学生踏入校门之时,江北区教育局接管了学校的管理,不仅增强了师资力量,还将校名正式更改为“石门中学”。彼时,全校共设有七个班级,而我所在的班级被命名为“一连三排”,这个名称承载着深深的时代印记。初入校园,教学条件极为简陋,教室破旧不堪,甚至没有桌椅可用,每日上学只能自带小板凳,席地而坐听课,一天坐下来也十分难受。大约半年之后,学校才配齐了课桌,学生们得以端坐听讲。或许是一年后,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我们终于能在设施更为完善的教室里继续求学之路。回望那段岁月,心中满溢的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个年代,我们的课程涵盖了语文、数学、政治、英语,还有独具特色的工业基础与农业基础。这两门课程,或许只有我们那一代人经历过,后来的学校里,它们被物理、化学所取代。社会活动方面,我们曾参与军训、学工、学农,而今,唯有军训得以保留,学工、学农早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或许只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留存。这些微小却珍贵的经历,是否会被共和国的教育史所记载?或许,对于历史而言,这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不可磨灭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庆西郊动物园留影,身上黄色解放军样式的帽子、挎包和胶鞋,是那个时代,少年人特有的标配。而且这些物品的颜色要洗得黄发白,才显得更有成就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们读初中的那个年代,学校的共青团组织尚未恢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为“红卫兵”的团体。然而,这个“红卫兵”组织与“文革”时期的派系红卫兵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具备了共青团的先进性,成员的选择也颇为严格,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有资格加入。尤其是其中的“执勤队”,作为红卫兵的核心力量,承担着协助学校管理学生的重任。我亦有幸成为“红卫兵执勤队”的一员,那段经历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初中的岁月里,我最引以为豪的事情莫过于一次到访“红岩村”的经历。那次参观后,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按照要求认真完成。老师对我的作品赞赏有加,并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这不仅是对我写作能力的认可,更是我在初中阶段获得的最高荣誉。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那以后的数十年间,尽管我学过英语,但如今能记住的内容已寥寥无几,只记住了“毛主席万岁”这一句,其余的几乎都忘记了。或许,这也正是时代变迁在我身上的烙印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那一届初中生,学制两年,可是到了毕业之时,竟无一纸毕业证书以作见证,或许这是共和国教育史上唯一一届未能领取毕业证书的初中生。更何况,我等“支边”者,连这短暂的两年学业亦未能完整修毕。因此,十余载后,即便已在企业工作了,仍需参加“双补”文化课,方能勉强过关。回望往昔,不禁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多舛,命运之手,实难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庆市江北区石门中学红卫兵“执勤队”军训北泉合影,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1970年10月,第二排左四是本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初中记忆中,有那么一件事尤为深刻:学校组织红卫兵执勤队前往北泉军训。那是在1970年深秋的一个星期六,晚餐后,全体队员在陈建国、张本堤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从石门码头搭乘最后一班轮渡,横渡嘉陵江,沿着汉渝路向北碚进发。我们排成纵队,扛着红卫兵执勤队的旗帜,坚定地向前行进。具体走了多少公里路,现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从夜幕降临走到晨光初现,才抵达北温泉附近的一所中学。到达目的地时,同学们都疲惫不堪,纷纷在教室的课桌上铺好被褥,倒头便睡。我一觉睡到了午后,醒来时发现已经错过了午餐时间。至于我们在那所中学开展了哪些活动,现在也已模糊不清。不过,第二天早晨,全体队员去了北温泉公园游玩,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至今仍珍藏在我的相册里。北温泉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岁月,那段时光虽已远去,但回忆却历久弥新。时光荏苒,转瞬间七十年已逝,曾经的青涩少年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然而,每当回忆起那段岁月,心中依然激荡着无限的激情与怀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门中学红卫兵执勤队军训北泉时,我和好友邓其伟留下了这张带有儿时梦想的照片,算起来已50多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春末,距离初中毕业仅剩数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根据四川省的相关文件,来到了我的校园,招募“兵团战士”前往西双版纳种植橡胶。这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的上山下乡运动,更是我内心深处对远方的渴望,对边疆的向往。在那个年代,能成为一名“兵团战士”是无比荣耀的,其招募条件之严格,几乎等同于参军入伍。在此之前,我曾读过一本名为《边疆晓歌》的小说,书中描绘了50年代末,一群昆明青年满怀理想,奔赴西双版纳,开垦荒地,种植橡胶的壮丽画卷。这部作品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令我对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充满了无限向往。然而,当我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愿望时,却遭到了坚决的反对。作为家中独子,父亲不愿意我远行,甚至拒绝提供户口簿,使我无法报名。在万般无奈之下,我找到了学校的陈建国老师,在他的支持下,帮助我说服了父亲。最终,我得以报名,提交了申请书,从此告别了熟悉的校园,踏上了一条未知而充满艰辛的兵团知青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张照片拍摄于1971年4月9日,是石门中学一连三排送别云南支边同学时的合影,大部份同学都参加了,可权当初中“毕业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便是我初中时期的校园生活,尽管时光匆匆,却在我人生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当回忆起那段燃烧着青春的日子,心中总会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向往。那片校园,承载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在校学习的时间太过短暂,未能汲取更多知识来丰富自己,实现心中远大的梦想,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