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格律诗的困惑

奉友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学写格律诗词的困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退休后应邀参加诗词学会,学习格律诗词,向来不愿容器式学习,提倡反刍式接受,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发现格律诗词的押韵和平仄有古今双重标准等,越接触越生困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古人写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使朗读、咏唱和听起来铿锵和谐,以当时读音为标准确定平仄韵律,并锤炼出一定的规则。由于社会变迁,字音声调及个别字义发生了变化,现在校验平仄韵律的“律诗校验”软件也有《平水韵》和《中华通韵》参考标准。《平水韵》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将汉字划分成若干个韵部;而《中华通韵》是由教育部、国家语委2019年发布、试行的语言文字规范,这两者一古一今,标准存在不同,检测有可能出现《平水韵》合律而《中华通韵》不合律的现象,如先与艰的韵,强的平仄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平仄是四声的二元化。古、今汉语的声调不尽相同,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在诗词格律中,平声字被视为平声,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现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四声,依次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阴平和阳平归“平声”,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现代汉语中已无入声,古代的入声分别转入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和上声,有人统计具体分布比例大致为阴平约40%,阳平约31%,上声约21%。虽然入声字消失,但平水韵乃以其原声调考虑,故识别入声字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格律时是不可或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毋容置疑,以古代读音定平仄的律诗,用古代音调读起来确实铿锵和谐。但用普通话的现代声调朗诵,是否还铿锵和谐呢?如角色的角在古代汉语中为入声,现代汉语读阳平。比如按律诗的平仄要求的“平平仄仄”用“角”作仄声,可用现代汉语读就成了“平平平平”了,读起来还会铿锵和谐吗?!类似的还有敌和宅等归入阴平和阳平的古入声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不仅字词的古今读音不尽相同,有些字的字义与词性也有变化。有可能依现代字义、词性与古代平仄又不对,依古音平仄,字义和词性却用现代汉语解释不通。如“顾‌”字古义为反而、难道,今义为看或照管‌,古今含义和诗性都发生了变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押韵的大意是指律诗等韵文创作,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达朗诵或咏唱时听起来有铿锵和谐感。然而有些字词读音古今发生了变化,还有古今标准不同,出现现代韵母同的字不合古韵要求,而合乎古韵要求的,却现代读音不同韵,比如,艰与先在《平水韵》中不合韵,而在《中华通韵》中合韵;先与禅、婵、燃在《平水韵》中同韵,在《中华通韵》又不一定同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将“先与艰在平水韵中为何不同韵”的困惑问于诗词交流群,有文友答曰:“古代采用‘反切注音法’来注音,‘艰’的读音为‘古闲切’,类似于现代汉语拼音gān,而‘先’是‘稣前切’,类似于现代汉语拼音xiā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汉,用的是发切注音。“平水韵”集字依唐朝读音,唐朝使用的注音方法主要有直音法、读若法和反切法。‌直音法、读若法就是用同音字与相似音字标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现代汉语拼音始于1958,1958年之前,中国的拼音字母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不同的方案。最早的拼音化尝试大约始于清末民初的“切音字运动”,这一运动旨在通过拼音化来简化汉字的书写和识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反切法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令我困惑,汉前有没有声母和韵母?如没有又如何反切组合?如有又为何不直接标注声母和韵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窃以为反切法实际是靠读者的认字经验来拼读认字,对于不认识反切字的也读不出所要认的字,当时没有如现在的普通话读音的统一标准,字的读音因地会有差别,而且反切的相互标注成一个圆圈形。缺少严肃性和科学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现代人按平水韵写律诗必须背诵韵字表,和古入声字表,背不下,就用“律诗校验”软件检测。可是合乎“律诗校验”的格律诗词用现代汉语声调韵律朗诵和咏读又是否铿锵和谐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后来听说到底应该用平水韵与中华通韵也有争论。觉得律诗发展至今面临尴尬,现代人读古人格律诗词依古代读音读,除有古汉语修养的又有多少人会? 现代人以《中华通韵》写律诗又得遵循古律诗的平仄要求,等。格律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瑰宝,我们现在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还是作为写作体裁研究更有生命力!</span></p>